APP下载

我带女儿玩数学

2014-07-25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4年6期
关键词:奥数妻子考试

孔沁刚

传统思维有缺陷

女儿刚出生不久,我到书店去搜罗家庭教育方面的图书,发现了一本关于数学思维的研究专著。这本厚厚的书被摆在书架的角落里,上面落满灰尘,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

之所以要买这本书,不是因为我喜欢数学,而是因为我上学时数学成绩很差,简直可以说不开窍,尽管大学毕业已有10年,仍不时做噩梦梦到数学考试。我想,自己糟糕的基因恐怕已经遗传给了女儿,为了不让她以后像我那样被数学折磨得死去活来,我有必要提前抓数学启蒙。这叫笨鸟先飞。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的名言:“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发展,才能表现它的国力强大。”当年我的数学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现在重温,仍能感到莫名的压力。

这本书告诉我,中国人自古以来擅长意象思维,不擅长抽象的数学思维,所以能写出很多优美的诗词歌赋,在数学方面却很少有建树,现在的孩子学数学则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书中举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三国时,曹冲称象证明那时的中国人已经发现了浮力现象,可是只停留在具体应用层面,没有抽象出科学规律,于是与浮力定理擦肩而过。书中还说,现代数学的几百个分支,算数、三角、代数、几何、微积分、数论、拓扑等,没有一个是中国人首创的,其中成百上千的以个人姓名命名的数学公式和定理,难见中国人的名字;中国人发明了围棋,现在仍是围棋竞技强国,但研究围棋数学原理的却是美国数学家;中国结是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但讲授《打结的数学原理》的也是外国人;中国人赌博的历史最悠久,人数最多也最疯狂,但赌博生发出的两门学科——概率论和统计学,却是欧美人首创。这些事实让我汗颜,但书中那些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技巧又令我惊喜连连。

我用悲壮的语气向妻子宣布:“悲剧不能重演,我要从现在开始培养女儿的数学思维!”

“从现在?给没满月的婴儿上数学课?你疯了吧!”妻子大惊小怪。

“音乐教育从胎教开始,数学教育应该从孩子降生那天开始,因为只要孩子会看、会听、会用手摸,就已经开始接触数学了。再说,我不是给孩子上课,我只是带她玩。”我告诉妻子,数学是优美的,数学就是生活本身,孩子必须在上小学前掌握大部分数学概念,否则到数学课上肯定找不着北,就像我当年那样。

在妻子的鼎力支持下,我对女儿的数学早教在女儿满月那天开始了。

早早播种慢慢等

女儿满月那天,我买来颜色鲜艳的气球,挂在婴儿床的上方,左边3个,右边3个。我仔细调整气球位置的时候,妻子问我在做什么。我回答:“我在找对称轴。对称是美的原则,我要让咱宝贝女儿先找找感觉。”

与女儿有关的东西,我都整齐排列,因为数学是逻辑,容不得混乱。

抱女儿上下楼梯时,我会温柔而大声地数数,每上下一级台阶数一声。尽管女儿听不懂,更不会计算,但她有必要熟悉数字的发音。果然,女儿学说话是从学我的样子数数开始的。

陪女儿玩耍时,我有意识地教她大小、多少的概念。女儿1岁的时候,我给她出了第一道数学题:我找来围棋子,在她面前摆了5堆,其中4堆是5枚围棋子,1堆是4枚围棋子,然后问她有什么不同。我说了三遍,女儿终于明白我的意思了,很快伸手去抓少一枚围棋子的那一堆。我马上用亲吻鼓励她,旁边的妻子则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女儿2岁时就已拥有至少5盒积木,大小、颜色各有不同,都是我出差给她捎回的礼物。幼儿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她很快认识了三角形、四边形、菱形、圆形以及圆锥体、立方体等几何形状。

我在客厅的墙边摆了四个大大的纸箱,教女儿给玩具分类:餐盘、碗碟等塑料玩具放第一箱,积木等木质玩具放第二箱,布娃娃、沙包等布质玩具放第三箱,识图卡等纸质玩具放第四箱。这是在教她数学集合的概念。

妻子问:“别教得太艰深,孩子还小,不理解的。”

我说:“我这是学农民兄弟,早早播下种子,然后蹲在地头,慢慢等待种子发芽。放心,我绝不做拔苗助长那类蠢事。”

3岁时,女儿识数了,我就天天陪她玩扑克牌,每人每次出一张牌比大小,大数字可以“吃掉”小数字。女儿输急了,就耍小聪明,每次都出手里数字最大的那一张。我假装没发现,由着她赢,由着她开怀大笑。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小丫头,开心地笑吧,你最好知道你的快乐是数字带给你的,千万千万别害怕数字!

上幼儿园小班时,女儿经常被老师表扬,因为她做事有规矩,物品摆放整齐,做事有条理,老师提问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她总是第一个举手。我得意地对妻子说:“看到了吧?数学就是生活本身,现在种子开始萌芽了。”

女儿上小学以前,我只教她认识基本的数学概念,没有教过她计算,更不曾送她去学珠心算、奥数。我认为那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孩子有害无益。

在生活中观察事物,是培养孩子数学观念的最好办法,因为这样不枯燥、不抽象。有一年幼儿园放暑假,我们全家自驾游。在内蒙古坝上草原,我看见离公路不远的林边有一片开阔地,开满了各色鲜花,于是停车,带女儿去采花。我给女儿出了一道题:观察各种花朵,看几个花瓣的花朵最多。女儿领命而去,和妈妈一起消失在花海里。

一个小时以后,女儿跑回来,边跑边喊:“爸爸爸爸,5个花瓣的花朵最多!”我大声表示赞赏。晚上睡觉前,女儿突然问我:“爸爸,为什么5个花瓣的花朵最多呢?为什么海星也是5个角呢?为什么我们的手和脚都是5个指(趾)头呢?”对此我早有准备,从容地回答:“爸爸也不知道,真是太神秘了!”

女儿睡着后,妻子好奇地说:“是啊,真是很神秘,为什么都是5个呢?”

我悄声说:“这是世界顶级数学家也回答不出的问题,只能说是大自然的神秘规律。”

“没有答案的问题你也拿来考女儿?”妻子不满意了。

我笑道:“只要她知道数学很神秘,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神秘的事物最容易让人产生探究的兴趣。她会想,数学就蕴藏在美丽的花朵之中,它是鲜活的、生动的、美丽的。”

不为考试而学习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作业量骤然增大。我知道这是老师的题海战术,要像训练工匠那样,用熟能生巧的办法训练孩子成为考试能手。我暗暗替女儿捏了一把汗,担心她像我当年那样,在艰深的数学面前变得自卑起来。但我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女儿做数学题似乎很拿手,思维开阔,计算准确,只是喜欢省略计算步骤,考试时总要被扣几分。

开家长会时,女儿的数学老师对我说:“您的女儿很聪明,就是太粗心,总是冤枉性失分。这样下去,小升初时是要吃亏的。以后孩子做家庭作业时,家长一定要严加督促,帮孩子改掉毛病。”

回到家,我对女儿说:“数学老师夸你聪明了。”

女儿郁闷地说:“老师没说我粗心吗?老是被扣分,烦死了!”

“但是最后的答案都对呀!”我摸着女儿的头说,“考试分数不重要,只要好玩就行。”

妻子私下里责怪我对女儿要求不够严格。我胸有成竹地说:“为考试而学习的是考生,为兴趣而学习的是学生。考生拿到分数就不再学习,他们恨考试,而学生能快乐学习,考试难不倒他们。不信等着瞧,咱女儿的优势马上就会显现出来。”

女儿上六年级的时候,全班同学差不多都报了奥数班,因为初中招生都要偷偷举行选拔考试,考试科目不外乎英语、奥数两门。女儿告诉我,她的好几个同学私下抱怨奥数太难,说“恨死数学了”。学业的竞争就是这么残酷,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就产生了厌学情绪,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我没有送女儿去奥数班学习,但升学现实又不能视而不见,我只好去书店买了两本小学生奥数教材,放在客厅的桌子上,让女儿不经意间发现。据我观察,女儿对奥数不反感,基础性的题目都能应付。比如:98+98=?这道题,她能马上找到简单的思路,200-4=196。再比如:1+7+6+3+9+4=?这道题,她也能很快找到数字规律,得出30的正确答案。我很高兴,多年前播下的种子,现在长出了绿油油的幼苗。

顺利考入初中以后,伴随着心智的成长,女儿在数学方面的优势很快表现出来,与同学们纷纷患上“数学恐惧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或许是女儿经常在老师面前表扬我的缘故,班主任请我在家长会上介绍经验。我挖空心思,连夜写了一篇发言稿,题目是《数学是优美的》。让我失望的是,家长们听了我的激情演讲反应平平,怪我只玩虚的,应该讲讲怎样辅导孩子做题,做过哪套练习题,报过哪家辅导班,等等。我冒失地回答:“这些我都没做过。如果我做了这些,我的孩子也会有数学恐惧症。”从那以后,老师再也不请我介绍经验了。

把孩子从小养大,我一直在思考当年买的那本关于数学思维的专著。现在我有新的认识,我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孩子患上“数学恐惧症”,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从小缺乏数学思维训练;其次,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忽略了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如果家长做点什么,杜绝这两个原因,孩子一定会少受些罪。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奥数妻子考试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奥数是不是数学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二年级奥数测试题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