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话教育”当休矣

2014-07-25洛浦

现代家长 2014年6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教育

洛浦

“听话”是中国家长教子的

最大误区

美国人才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现代人”的素质概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求新,能接受新东西、探索新领域;二是参与社会事务,表现出社会责任感;三是个人效能感和自信心强;四是思想上独立自主,不迷信传统和习俗。这一“现代人”标准一直为各国人才学研究者所尊重和认同。

这个“现代人”标准也值得我们中国家长好好借鉴。在现实生活中,有个现象值得家长们注意,那就是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孩子是不是听话,有些家长的最大烦恼就是“孩子不听话”!对这些家长来说,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

无数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中国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最大误区。

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对“听话教育”有过评说:“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又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下去,对一切事情无不驯良,却绝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鲁迅先生认为把“听话”“驯良”作为对孩子的首要要求,只能造成孩子的奴才性格,对此他深感忧虑。

“听话教育”起源于何时,难以考证,但它与“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不无内在联系,是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流毒。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再把听不听话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片面地对孩子进行“听话教育”。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造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才是今天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当然,在某些时候,还是必须让孩子听话的。

第一类情况是孩子还小的时候,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如饭后刷牙、饭前洗手等。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如果家长能给孩子加点乐趣,孩子会更容易做到。制订家规也是一样,条条框框不要太多,简明扼要,孩子反而更容易遵照执行。

第二类就是在紧急情况下,没有时间和孩子详细讨论,家长要求孩子对自己必须绝对信任和服从,就像战场上士兵要绝对服从上级一样。只是要注意,这种特权最好不要经常使用。因为经常使用,很快便会失效,导致孩子根本就不听你的话了。所以,除非有危险的情况发生,平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家长最好别用这招。

真正需要孩子听话的时候

并不多

孩子不听话,家长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其表面的道理是:“这样下去,孩子将来不会成为成功的人。”而内在的原因,其实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家长本身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受到了冒犯,家长觉得有可能失去对孩子的控制。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如果家长抛开自以为是的成见,生活中,其实真正需要孩子听话的时候并不多。这是因为:

1.多听话便少用脑,这是自然且简单的道理。多动脑筋,一个人才会想出很多办法,实现突破。反之,凡事听话的孩子,大脑没有运用的机会,便发展不出更高的智力。

2.听话是依赖性格的温床。一些家长为孩子做好了安排,孩子只要听话便事事妥当。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一个软弱无力,凡事都要别人开口说,以便让他去“听”的人。想象一下,若您的孩子从小就十分听话,中学毕业后他有机会到英国读大学,环境一下子变了,身边没有了家长,还有谁会为他打算,而他还能听谁的话呢?

3.孩子出生时是没有半点自主能力的,而20年后,孩子应该充分掌握了照顾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孩子应该每年被父母培养出大概5%的自主能力,减少5%的“听话”本能。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发展孩子的自主能力。假如家长习惯了享受孩子听话的安心和方便,忘记了这份使命,那么孩子成人后会很痛苦,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干,像个废物一样。

4.家长总是希望下一代比自己生活得更好。但是,如果孩子完全听话,那么孩子再好也不会超过自己。模仿一个人,模仿得再好,也就学个八成,那结果就会一代不如一代。所以,若真的希望下一代比自己过得好,家长必须容许孩子不听自己的话。

好的家长应该主动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明白事情该怎样去做,因为完成这件事能够给他带来足够的成就感。若孩子总是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那家长又怎么会有要求孩子听话的需要呢?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即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都与你有相同的看法。其实,这也是他日后可能比你更成功的保证。试问,在如今的社会中,有多少事情沿用二三十年前的做法仍然是有效的?

所以,家长想让孩子将来有所作为,那么让他头脑更灵活比事事听话,成功的概率更大。家长应教会孩子去看、去听、去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做出正确的决定,然后积极地执行,不管决定有无效果,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家长怎么做,

孩子才会即说即行

虽然我们提倡给孩子自主权,但在现实生活里,家长难免还是会对孩子发出各种指令,要求孩子遵从。既然这样,不如找些效果好点的办法,让孩子听从你的意见。

首先,解决自身问题。一个人做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就是为了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如果孩子不听家长的指令,我行我素,那么家长就需要想一想:是因为听了家长的话,孩子得不到什么正面价值,还是我行我素能够让他得到追求的东西?孩子追求的东西,对家长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没有任何价值,孩子根本就不会开始行动。

其次,家长要想改变孩子屡不听命的状况,可以考虑以下方式:

1.改变处理事情的模式。也就是说,你要改变说话的语气、措辞、态度及行为。因为过去的做法已经证明无效,所以无论你怎样改变,都比重复过去多了一次成功的机会。但是要记住,不要以为你一改变,孩子马上就会听话,他会多次试探你,看你是否真的改变了。

2.假如孩子没有听命于你,而是继续他的行为,而他所追求的价值是家长认同的,如看课外书、下棋、运动等,那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安排适当的时间,以获得这些正面价值。

当然,教育的上策不是要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认识什么行为是应该做的,并从中获得乐趣。

作为成年人,家长如果能够跳出权威的怪圈,做孩子平等的朋友,是智慧的教育方式。朋友般的相处,会让沟通更通畅,因而就不会纠结于孩子听话与否,并与孩子产生矛盾了。

家长们要记住: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为了让他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活得精彩。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