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可新:修鞋铺里走出的奥运新星

2014-07-25苏志坚

现代家长 2014年6期
关键词:冰鞋小可教练

苏志坚

2014年2月,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决赛中,20岁的范可新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超越韩国“天才少女”沈石溪,第二个冲过了终点线,奠定了她在中国短道速滑新生代领军人物的地位。一时间,掌声与喝彩声包围了她。荣耀的背后,她贫寒的家境及十几年的艰辛付出,也让很多人感到震惊——

一贫如洗,

鞋匠家出了个短道速滑天才

范可新出生于1993年9月19日,父亲范士忠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母亲聂桂玲身体也不太好,一家人早年在黑龙江省勃利县双河镇居住。2000年,因为做生意失败,范家的全部家当只剩下300多元,为维持生计,一家人迁居七台河市。范士忠夫妻俩在铁西监狱附近开了一家修鞋铺,兼修自行车,一家人吃住全都在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铁皮房里,上厕所要跑到几百米外的免费公厕。

那段时间,因为经济拮据,家里吃了半年多的稀粥咸菜。也因为家里穷,小可新只能穿哥哥的旧衣服。一天,聂桂玲在垃圾箱里捡了一块黑色带红花的大绒布,给范可新做了一条裤子,把女儿乐得满面笑容。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到父母为了生活起早贪黑地忙碌,懂事的小可新每次放学,都要绕道回家,一路上捡些废纸壳、塑料瓶,变卖后用来购买学习用品。

看到别的孩子都上特长班,聂桂玲征求女儿的意见,问她喜欢学什么,小可新指着她家对面的小凤凰舞蹈学校,说她喜欢跳舞。可没想到,到舞蹈学校学习才两周,小可新就再也不去上课了,理由是压腿太疼受不了。聂桂玲当时也没多想,直到日后她才明白真相:原来,舞蹈班每月要收100元的学费和100元的表演服装费,而当时范家每月交130元的房租都困难,有时还得找人借钱。看着父母跟别人借钱时低声下气的样子,懂事的小可新实在不想再为难父母了。

小可新离开舞蹈学校后,聂桂玲每天早晨都带她到体育场附近跑步。小可新8岁那年秋天,附近一家大酒店举行员工运动会,去看热闹的小可新和一帮大人赛跑,居然得了冠军,饭店老板奖励了她一床被单。邻居郭阿姨看小可新身体素质这么好,建议聂桂玲:“你家孩子身体条件挺好,现在滑冰队在招人,不如带孩子去试试吧!”

就这样,小可新被知名教练马庆忠相中。在马庆忠眼里,小可新虽然瘦弱,但协调性好,速度感与爆发力极强,是一棵难得的好苗子。

当时小可新以为,练滑冰不用花钱。其实她不知道,这个项目的前期投入很大,除了每年5000元的学费,每两年还要更换一双脚型冰鞋,费用高达5000多元,加上伙食费等,一年就得1万多元。

1万多元对于每月收入不过千元的范家来说,是一笔巨款,如何才能帮孩子圆梦?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马教练把别人用过的一双旧冰鞋买了下来,无偿送给了小可新。这个举动让一家人感动不已,妈妈叮嘱小可新,一定不能辜负教练的一番苦心。

七台河市是一个矿区,没有室内冰场,孩子们只能在一块室外场地上训练,每天凌晨4点就要准时上冰。由于范士忠身体不好,接送孩子的重担落在了聂桂玲身上,每天她都要把女儿从梦中叫醒,自己先洗脸梳头,再给女儿梳洗打扮。每次小可新都睡眼蒙眬,直到出门遇到冷风才能睁开眼睛。后来,聂桂玲为了让女儿多睡一会儿,干脆领她去理发店剪成了短发,一来节约时间,二来也能省钱。

每天,娘儿俩都是最先到达训练场的。小可新牢牢记住了父母的叮咛,别人滑30圈,她就滑40圈。由于冰鞋不合脚,加上超负荷训练,小可新的双脚很快就被磨破了。但她怕父母知道后不让她训练,一直瞒着,每天睡觉都穿着袜子。久而久之,磨破的伤口化脓了。妈妈发现后,一边给她搽药水一边掉眼泪,劝她受不了就别练了。谁知道小可新脸一扬说:“我就怕你们知道了不让我练,才不敢告诉你们。妈妈你就让我练吧!”

看到女儿这么要强,聂桂玲又感动又欣慰,对女儿照顾得更加精心。每天早晨,女儿在冰上奋力滑行,妈妈为了抵御严寒在体育场外一圈一圈地慢跑。到了晚上,女儿睡熟了,聂桂玲还要用土豆片贴在女儿淤青的腿上帮她消肿。

一门心思,

埋头苦练成为重点队员

练习短道速滑,体力消耗非常大。为了给女儿增加营养,聂桂玲在体育场附近的鲜奶馆给女儿订了早餐,一碗鲜奶1.5元,一块蛋糕0.5元。有一次,鲜奶馆没有开门,聂桂玲便领着女儿去附近的一家超市买面包,结果不小心把超市的门玻璃推碎了。几经协商,最终还是赔了人家50元钱。对有的人来说,50元可能不算什么,但对聂桂玲来说却需要夫妻俩省吃俭用很多天才能攒下来。聂桂玲为自己的失手感到分外难过。饿着肚子的小可新反倒安慰母亲:“妈妈,您别上火,往后我不吃蛋糕不喝鲜奶了。”从那以后,不管妈妈怎么劝,小可新再没进过鲜奶馆。

训练很艰苦,每天都要摔五六十个跟头,一年下来,小可新的膝盖上不知多少次磕破、结痂,几乎常年有伤。看到弟子如此努力,教练马庆忠心疼不已,总是变着法子帮助小可新,训练完毕经常塞给她一些好吃的,到了春节还会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200元塞给聂桂玲,说是小可新成绩出色发的奖金。

师徒二人一个耐心教一个苦心练,小可新的成绩稳步提升。2005年7月,七台河市有名的滑冰教练孟庆余要选拔小队员。小可新知道这次选拔意味着什么,因此表现得分外卖力,百米跑、三级跳,她顺利通过了一关又一关。可谁知道,最后测试立定跳远时,也许是太急于表现,她差了1厘米没有过关。小可新哭了,她告诉妈妈自己明明过线了,是测试老师的尺子没量准。“要是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准能过关。”

看到小可新不服输的样子,孟庆余教练乐了:“那个小孩叫啥名字来着?你别哭了,我再给你一次机会。”小可新随后的一跳,超过了标准线2厘米。小可新破涕为笑:“您瞅瞅,我原来就够了,给我测错了。”孟教练哈哈大笑:“行,你过关了,来吧!”

十来岁的小可新已经懂得了珍惜机会并且牢牢地把握住,这关键的一跳,让她以第5名的成绩顺利过关,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

当时,七台河短道速滑培养共分两套班子:一个是基础班,在七台河;重点班由孟庆余教练负责,常年在哈尔滨训练,十多个孩子挤在地下车库里,借用的是市体校的冰场。因为白天的冰场得先供市体校的运动员训练,小可新和同伴们只能练午夜冰,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被叫起来训练。如此艰苦的环境,让很多同来的孩子打起了退堂鼓,小可新却苦中作乐,说:“管吃管住,而且上厕所不要钱了。”

出色的速度、超强的爆发力,加上懂事又肯吃苦,小可新很快成了孟庆余教练的重点培养对象。每次训练,别人弯道减速,孟教练要求她加速;别人调整减量,孟教练偏偏给她加量。正所谓“一分付出,一分回报”,2005年,就在小可新进队当年举行的全国小学生短道速滑比赛中,她一连拿了3项冠军。

2006年,13岁的小可新受到了黑龙江省队主教练伊敏的关注,被抽调到黑龙江省体校冰雪分校。在伊敏的精心调教下,小可新的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并在随后的全国达标赛上脱颖而出。

然而,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小可新却经历了犹如过山车一般的大喜大悲,既体验了面临退役的绝望与无助,也感受到了人世间最温情的关怀与扶助。

那时,小可新经常感到头晕目眩、浑身无力,因为害怕耽误训练,小姑娘总是咬牙强撑着。直到再也坚持不住,她才去医院进行了系统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青春期运动性贫血,血色素含量只有7~8克,而一般人至少11克以上。

患了贫血,需要时间来静养调理,因此对于一名需要大运动量训练的运动员来说,得了这个病就等于宣告运动生涯终结。

这时,国家队下调名单中已经有了范可新的名字。原本以为自己会追随着杨扬和王濛的脚步,从七台河走到哈尔滨再走到国家队,最终去参加世锦赛、奥运会,如今因为身体原因,以前的所有努力都要归零了,小可新躲在厕所里哭了。

幸好,在这个节骨眼上,马庆忠教练向她伸出了援手。马教练首先安慰小可新的父母:“大哥、大嫂,你们别上火,练不练回头再说,给孩子治病要紧。”

随后,马教练筹措了1万多元钱,带小可新进行了系统的治疗。

出院后,小可新回家休养。为了保证女儿的营养,聂桂玲想了很多办法,不放心的马庆忠教练甚至特地把小可新接到家中,和妻子每天换着花样为她增加营养,不是煮大枣水,就是熬鸡汤、骨头汤。

一马当先,

志存高远蝉联世界冠军

2008年末,身体已经完全康复的范可新,正式进入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队。2010年10月,范可新进入国家队,一周后就参加了世界杯分站赛的比赛。在世界杯魁北克站她夺得铜牌,接下来又在长春站和上海站分别获得铜牌和3000米接力金牌,成为新科世界冠军。

2011年3月,短道速滑单项世锦赛在英国谢菲尔德举行。范可新出国比赛前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妈,我一定好好比赛,拿个好成绩当礼物送给您。”

从3月10日到13日,短道速滑500米从预赛开始直到决赛,在东北的边陲小城七台河,位于桃山区奋斗路上的一户人家始终亮着灯,他们就是范可新的父母。连续3天,他们每天10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为女儿和中国队加油。

3月13日,当17岁的范可新以44秒620的成绩获得500米冠军时,聂桂玲激动地跳了起来,竟然一把抱起了丈夫。

范可新对父母的承诺果然没有食言。此时距离她进入国家队还不到5个月,一个世锦赛冠军头衔,既是对范可新拼搏进取的肯定,也给父母的心头又点亮一盏希望之灯。

2012年1月15日,18岁的范可新凭借一系列骄人的战绩,获得了安踏2011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最佳新人奖。

2012年3月10日,上海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女子500米的较量中,范可新在小组赛中一直保持第一,孤军闯入决赛后,以44秒438的成绩再次夺冠,成为第3位蝉联500米世锦赛冠军的选手,前两位是大名鼎鼎的大杨扬和王濛。

范可新再也不是那个因为交不出训练费而犯愁的丑小鸭,当年初出茅庐的冰坛小将成了名扬天下的世界冠军。但身份的改变,并没有改变范可新那颗永远淡定低调的平常心。她始终牢记着父母的叮嘱:“没有教练以及好心人的帮助,就没有你这个世界冠军。”

范可新首先想到的是陪伴自己一路前行的启蒙教练马庆忠、省队教练伊敏,想到的是曾经向她家伸出援手的邻居们,还有因为意外离世的孟庆余教练。每次回家乡,她都要先去探望各位恩人,最后才回家看望父母。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懂事的范可新还竭尽所能地帮助那些依旧滑行在梦想之路上的师弟师妹们。每次更换新冰鞋,她总是将替换下来的旧冰鞋仔细擦拭干净,细心地包裹起来,然后交给马庆忠教练,委托他送给那些没有冰鞋的孩子们。每次马教练都说:“你家也不容易,这冰鞋哪有便宜的,要不你适当收点钱吧!”每每此时,范可新总是一口回绝:“教练这可不行,看到这些孩子,就能想到我小时候,我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帮助才走到今天,我也要尽可能地为别人做点事情。”

2012年3月20日,刚刚在短道速滑世锦赛500米卫冕的范可新回到七台河市,她此行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10双冰鞋,她要把这10双冰鞋捐赠给10名家境贫困的小短道速滑运动员。这些冰鞋价值2.3万元,是范可新从自己的训练补贴中省吃俭用一点一点节省下来的。

范可新还不忘给小运动员们鼓劲:“亲爱的弟弟妹妹们,今天我给你们赠送冰鞋,是希望你们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在滑冰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4年2月10日,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拉开帷幕,担负冲金任务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却突遇变故,人们广为看好的名将王濛在出征前夕意外骨折,500米世界排名第二的范可新承担起了捍卫中国短道速滑队荣誉的重担。

谁料想,在2月13日进行的500米半决赛中,预赛排名第一的范可新摔倒无缘决赛。而在3000米接力赛中,第二个冲过终点的中国队因为犯规被取消成绩。就在很多网友因此认为范可新不堪重用的时候,2月22日,重整旗鼓的她在副项1000米中孤军闯入决赛,面对两名韩国选手的夹击,她不畏强敌,一举超越“天才少女”沈石溪,紧随朴胜义之后第二个冲过了终点线。年仅20岁的范可新不仅战胜了对手,更战胜了自己的心魔。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现彩虹。从世界杯冠军到蝉联世锦赛冠军,再到获得冬奥会亚军,范可新一步一个脚印,突破艰难险阻,不仅兑现了对父母和教练的承诺,也给贫寒的家庭增添了无限荣耀。而对她本人来说,未来的成绩更令人期待。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冰鞋小可教练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花样滑冰
李小可作品欣赏
Fun on Ice尽享冰上乐趣
“鞋匠” 王阳:冰鞋延续我的冬奥梦
Constructing refined null model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igned networks∗
贪玩教练
Tea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