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7-24陈林林

甘肃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创新环境迁移能力兴趣

陈林林

〔关键词〕 历史;创新环境;兴趣;问题;迁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47—01

创新是人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学生智慧潜能的体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学生的成长与环境有密切关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就要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有益于发挥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本能和潜力,但要把潜在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就必须要营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氛围。优化创新环境不仅要更新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历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会欣赏学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观点,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只有在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全部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创新能力。如在讲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时,学生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不能很好的理解,于是笔者通过古代一位官员死后,他的爵位和财产如何继承的案例,要求学生当一回法官。学生对此十分有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内容变得有趣又易懂。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过去学过的知识。历史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历史事件,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就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语文、地理及其他学科知识,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创设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的氛围。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开展教研的有利契机,配合教学内容提出课题,根据大家的兴趣,学生自行组建研究小组,组成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组。同学们自己确定研究方向,亲自查找资料,撰写论文,不仅使学生学会以探究的方式认识重大的历史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且通过评价可以达到互相激励、启发、产生更多的新想法为目的。

总之,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日益完善。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环境迁移能力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化学学生知识迁移学习力研究
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