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2014-07-24李自文

甘肃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参与意识增强动手操作

李自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参与意识;增强;课堂氛围;动手操作;教学策略;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4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指挥官,而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学生还是喜欢端坐着听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则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由此可见,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适时表扬他们参与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的科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数学课。再次,教师要转变角色,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最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共同探究知识,共同解决问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这样的课堂必然有趣、高效。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学得更有趣,更有效。

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笔者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阐述自己的分类理由。然后笔者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再让学生用橡皮泥作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作棱,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通过这样的设计,将动手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调动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提问——答写”的教学策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让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最终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笔者在数学课堂上,一改以往常用的“提问——答问”的方式,采用“提问——答写”的教学策略,让所有的学生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快速写下自己的答案。答写为所有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同时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当大多数学生写完答案后,教师再问:“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产品”,回答问题自然积极、踊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必然得到增强。

四、加强指导的及时性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耐心地指导。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既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endprint

猜你喜欢

参与意识增强动手操作
新时期强化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