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造纸》2013年发表文章述评

2014-07-24刘振华董凤霞

中国造纸 2014年2期
关键词:制浆优秀论文文章

马 忻 常 青 刘振华 董凤霞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北京,100102)

《中国造纸》2013年发表文章述评

马 忻 常 青 刘振华 董凤霞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北京,100102)

对《中国造纸》2013年发表的文章进行了分类概述,并对一些论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述评,同时介绍了2013年度优秀论文的获奖文章。

纸和纸板;能耗;废水处理

据中国造纸协会调查资料,2012年全国纸和纸板生产企业约3500家,全国纸和纸板生产量10250万t,较上年增长3.22%。消费量10048万t,较上年增长3.04%,人均年消费量为74 kg(13.54亿人),较上年增长1kg。与2011年相比,无论是生产企业数量、生产量增长、消费量增长以及人均年消费量增长均有所降低。另据资料报道,到2013年3—8 月份,造纸产量30年来首次出现连续6个月负增长,这是几年来持续的供求矛盾累积的结果,行业将因此进入一个新的低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到来后,造纸行业传统的优势会逐渐消失,资源约束及环境压力更加突出,一些新的和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行业格局将发生较大的调整和变化,这将对传统企业的定位、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如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变化,如何在新的变局中寻找机会、规避风险,成为当前造纸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造纸》作为我国造纸行业中文学术期刊的核心期刊,与行业的发展、兴荣息息相关, 2013年度刊登的文章对造纸行业在生产、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记载与报道,客观上实时体现了行业生产、科研、管理等现状,现述评如下。

1 文章概况

2013年《中国造纸》全年共刊出192篇文章,按刊登的栏目进行分类,其中研究论文98篇(占全部刊出文章的51.0%)、技术报告38篇、专题论坛29篇、生产实践10篇、简报12 篇、专访3篇、专栏2篇,并刊登消息114条、与国外期刊互换刊登版面11页。这些文章涉及到了我国造纸工业从原料、制浆、造纸到最终产品的使用各个过程的内容,反映了我国造纸行业研究领域及工业生产中全年的状况。研究论文类文章研究领域涉及的范围较广;技术报告类文章大多体现了国产设备的研发和使用,表明了国内造纸装备的进步和发展;专题论坛类文章把握当前的热点、焦点,提出研发方向、合理的建议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就业内关注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产实践类文章则介绍了生产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及实践经验,实用性强,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工艺的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与国外期刊交换版面互登研究论文的摘要及目次页,有助于宣传《中国造纸》、扩大《中国造纸》在国外的影响,吸收高质量的稿源。存在的问题就是《中国造纸》编辑部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论文存在一稿多投的现象,对于一稿多投的稿件,一经发现立刻退稿。在2013年度优秀论文评选过程中发现的一稿多投的文章则取消参加评选的资格,因此,有些已进入第二轮评选的文章由于一稿多投而被取消了评选优秀论文的资格,希望能引起作者的重视,杜绝一稿多投的现象。

2 文章分类及述评

2013年《中国造纸》刊登的文章按研究涉及的具体内容分包括造纸原料与备料(5篇)、制浆技术及其设备(13篇)、纸和纸板生产(33篇)、湿部化学及造纸化学品(27篇)、废水处理碱回收设备与环保综合利用(32篇)、纸机及其辅助设备(22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7篇)、洗涤筛选漂白(7篇)、废纸脱墨(3篇)、分析检测(14篇)、专题论坛(24篇)、其他(5篇)。

2.1 造纸原料与备料

2013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造纸原料与备料类文章有5篇。涉及的原料有杨木、棉浆粕、桦木、芳纶浆粕以及醋酸纤维等。与以往刊登的关于麦草、竹子(慈竹、毛竹)、蔗渣、木材(桉木、松木)、棉浆、碳纤维等的研究已有所不同,偏重于生物质精炼技术的研究及特种纤维原料的研究。

生物质精炼目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生物质精炼技术则是造纸行业发展的方向,而预水解提取半纤维素是关键所在。段超等人的“预水解因子对杨木木片相关性能的影响”,以预处理技术为重点介绍了国际上的研究进展,利用预水解因子(P因子)评价预水解深度对水解液组成与性质、木材残留物组成以及纤维形态的影响,研究很新颖且有一定的深度,研究结果为生物质精炼过程半纤维素提取工艺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制浆技术及其设备

2013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制浆技术类文章共13篇,介绍了溶解浆及纳米纤维的制备、市场和最新技术,蒸煮渗透剂的应用,酶处理对制浆的作用,蒸煮过程产生甲醇的历程及经验模型,并分析了置换蒸煮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应用等。

溶解浆价格昂贵,应用广阔,受到市场广泛关注,近年来溶解浆在我国发展很快,但制备溶解浆的预处理和蒸煮技术还掌握在国际上少数几个供应商手里。Hannu R mark的“溶解浆的市场趋势和最新技术”,介绍了最新的采用预水解硫酸盐法连续蒸煮制备溶解浆的技术,对溶解浆连续蒸煮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优化和改进的方法,对新建和现有的同类浆厂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王文毅等人的“漂白浆生产线转产溶解浆”,介绍了漂白浆生产线转产溶解浆的研发及技术改造成果,总结了工厂实践经验,对造纸企业将普通生产线转化为溶解浆生产线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杨玲等人的“慈竹溶解浆预水解助剂的应用”,对用预水解助剂法更好地脱除由慈竹制成的精制溶解浆中聚戊糖和灰分做了有效地研究,可为我国丰富的竹子代替木材制备高质量的溶解浆提供一些借鉴。

制浆过程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气体污染物主要为甲醇,如溶于水体中,会增加水体的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甲醇具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影响较大。目前国外公认的甲醇产生途径研究主要是针对木材蒸煮制浆进行的。国内也曾对蔗渣烧碱-蒽醌法蒸煮过程中甲醇的发生量进行过研究,探索了甲醇发生量的产生规律,为蔗渣蒸煮条件的优化和环境污染控制提供依据。刘秋娟等人的“麦草烧碱-蒽醌法蒸煮产生甲醇的历程及经验模型”,将传统的造纸技术与生物质精炼技术相结合,针对麦草烧碱-蒽醌法蒸煮时甲醇发生量与用碱量等参数的数学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经验模型,用于对麦草烧碱-蒽醌法蒸煮过程中的甲醇发生量进行预测,对企业的清洁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刘倩等人的“卡伯值对麦草浆DQP漂白污染负荷影响的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麦草浆无元素氯漂白卡伯值与污染负荷的关系,为麦草浆漂白清洁生产和污染控制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该文获得本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优秀奖。刘红霞等人的“棉短绒先打浆后蒸煮制浆新方法”,为生产实践类文章,文章介绍的方法可去除棉短绒中80%以上的混杂物,方法简单实用,浆料进行H2O2二步法蒸漂,还可去除油脂蜡质、提高白度、降低COD、节能降耗,生产效果较明显,可为具有相同生产的企业提供参考。

2.3 纸和纸板生产

2013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纸和纸板生产类文章共33篇。文章涉及各种打浆和造纸工艺技术、填料技术及应用、特种纸的研发及生产等,围绕着采用适宜的工艺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进行研究,而关于卷烟用纸研究的文章有7篇。

磨浆过程一直是造纸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中浓磨浆机理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刘嘉等人的“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中浓和低浓磨浆过程差异性的研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和特殊设计的装置对磨浆时磨片内浆料的变化进行了拍摄,得到了中、低浓磨浆过程中磨片不同区域纸浆运动的状况,探索到中浓与低浓磨浆的过程差异,并给出了很有参考意义的数据,研究认为中、低浓磨浆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纤维的受力情况不同。用高速摄像技术研究磨浆过程是本文的创新点,对深入了解中浓磨浆机理和优化磨浆机的设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该文获得本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优秀奖。吴盼等人的“不同形貌PCC作为造纸填料的性能研究”,研究了不同形貌PCC的性能,对目前企业自制PCC以及针对性地采购PCC有指导意义,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王根等人的“相思木浆在文化用纸生产中的应用”,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对相思木浆的纤维特性进行分析,优化打浆工艺,在兼顾产品质量、成本与纸机效率的情况下,调整纸机生产运行参数,调高了胶版印刷纸和静电复印纸生产过程中浆料配比中相思木浆的比例,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对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用纸的生产提供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研究方法适用性强,实际生产中参考意义较大。采用无机纤维替代部分淀粉施胶,可以有效地降低施胶成本,指导实际生产,陈夫山等人的“淀粉-无机盐体系表面施胶对瓦楞原纸应用性能的影响”,针对淀粉-无机盐表面施胶的特性,将其用于瓦楞原纸的生产及其对环压强度和耐破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造纸生产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和很好的指导意义。

李倩等人的“玻璃纤维保温纸导热系数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根据分形维数代表保温材料内部纤维排列的杂乱程度,通过实际材料与理论模型分形维数的比值来对保温材料进行纤维排列不均匀度的修正,及不同玻纤直径和不同孔隙率条件下计算结果的分析,讨论玻纤直径和材料孔隙率对保温纸导热系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立基于材料孔隙率的导热系数近似简易预测公式,通用公式与预测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适当改变材料参数,可指导玻璃纤维保温纸的研发和生产,该文获得本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优秀奖。涂布加工纸是当今量大而加工技术较复杂的纸种,杜艳芬等人的“涂层固化过程中胶乳粒子迁移的机理(Ⅱ)”,深入地研究了涂布纸涂层固化过程中胶乳粒子迁移的现象,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粒子迁移的影响,提出了胶乳粒子迁移的新机理,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对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卷烟纸、烟草薄片及卷烟滤嘴棒填充纸的研究主要为通过各种方法改善和提高该类工业用纸的强度及实用性能方面。

2.4 湿部化学及化学品

2013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关于湿部化学及化学品方面的文章共27篇。对各种助剂的合成、制备及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陈夫山等人的“新型AKD乳液的制备及其施胶性能的研究”,该研究论文获得本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优秀奖。梁聪慧等人的“AKD 熟化促进剂PDADMAC的合成与应用”,确定了AKD熟化促进效果最佳的PDADMAC的合成工艺,可用于指导实际应用生产。钱凯锋等人的“锂皂石-尿素在ASA乳液制备中的协同稳定作用”,采用锂皂石与尿素协同乳化烯基琥珀酸酐(ASA),得到较稳定的ASA乳液,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

张迎等人的“SHMP改性硫酸钙晶须纸张加填研究”,该论文对硫酸钙晶须进行改性,弥补了其作为造纸填料可溶性的缺点,发挥了目前碳酸钙填料所不具备的增强、助留、高松厚度、高透明度等性质,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造纸填料助剂。李国栋等人的“嵌段共聚型固着剂的合成及其对溶解与胶体物质的聚集行为”,采用新颖的RAFT法固着剂分子结构设计理念合成嵌段共聚型固着剂,通过科学严谨的合成路线,成功地实现了新分子结构的合成,得出了较佳的实验结果,新合成的固着剂使用效果良好,达到设计目的,合成方法具有一定的新意。

生物酶在造纸中的应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利用生物酶进行高得率浆的消潜还不多见,曲琳等人的“聚木糖酶改善杨木APMP浆消潜效果的研究”,通过在APMP浆消潜过程中分别加入酸性聚木糖酶和碱性聚木糖酶,考察了聚木糖酶对纸浆潜态消除的改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5 废水处理、碱回收设备与环保综合利用

2013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关于环保与综合利用方面的文章共32篇。按文章涉及的技术内容分类,其中废水处理16篇,占环保类文章总数的50%,表明在环保类文章中有1/2的文章是研究废水处理的。本年度《中国造纸》获奖的15篇优秀论文中有7篇出自废水处理、碱回收设备与环保综合利用方面的文章,囊括了本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曹春华的“大型碱回收炉燃烧供风系统”,介绍了碱回收炉燃烧供风系统主要运行参数、这些参数对碱回收炉燃烧的影响情况及未来风量配比的发展,为碱回收炉达到环保排放要求和保证垫层的稳定性提供了设计、运行经验和理论,对碱回收炉供风系统的设计及改进、优化碱炉燃烧生产工艺有较大参考价值,该文获得本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二等奖。装备国产化是目前造纸装备制造厂所追求的目标,陈英等人的“绿液压力过滤机在国内的应用”,阐述了绿液压力过滤机在碱回收苛化中比传统的绿液澄清设备具有高产能高效率的特点,采用先进技术,使产品国产化,降低投资成本。王月洁等人的“单螺旋压榨脱水机的应用”,详细介绍该设备在各个方面的良好运用效果,具有较好的生产指导作用,也是国产设备成功应用的案例。

白泥的综合利用是造纸过程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领域之一,王建等人的“草浆碱回收绿液水不溶物对白泥光学性能的影响研究”,针对碱回收白泥作为填料应用中的生产实际问题,从碱回收绿液中寻找原因,实验表明草浆绿液中的水不溶物是影响白泥白度的主要因素,水不溶物含量越高,白泥白度越低,当浊滤液经滤纸过滤,去除绿液中的水不溶物后,所制备的白泥白度增幅达到7.9个百分点,这对优化控制碱回收过程及提高白泥品质有很好的启示。王翔等人的“造纸污泥制造人造板的现状及展望”,对国内外利用造纸污泥去制作人造板的现状做了较为详细的收集和分析,为造纸行业充分利用造纸资源和提高环保效益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式。

2.6 纸机及其辅助设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

2013年在《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关于纸机及其辅助设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方面的文章共29篇。其中纸机及其辅助设备22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7篇。

陈红军的“磨浆机磨片齿形对成纸质量的影响”,介绍了在轻型纸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双盘磨磨片齿形的优化组合,降低了打浆能耗,并有利于纤维分丝帚化,提高了成纸的强度性能,该文获得本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优秀奖。陈航等人的“稀释水水力式流浆箱结构与控制”,介绍了美卓公司OptiFlo稀释水水力式流浆箱和福伊特公司MasterJet稀释水水力式流浆箱的结构及其构件的功能与区别,在分析了稀释水流浆箱控制要点及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PLC稀释水水力式流浆箱本体控制系统及其横幅定量控制系统控制方案,该文获得本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优秀奖。我国在造纸关键设备包括流浆箱的设计改造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樊慧明等人的“稀释水流速及加入角度对流浆箱调节效果的影响”,从流体力学的角度分析了稀释水流速及其加入角度对稀释水添加效果的影响,对我国造纸流浆箱设计改造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造纸工业正在由传统造纸业向现代造纸业转变,装备先进、循环节约的造纸工业新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张锋等人的“一种高速纸机新型摇振装置的设计”,针对纸机成形网的摇振装置已不适用于现代高速纸机问题,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高速纸机的新型摇振装置的设计,采用胸辊摇振方式,以两组四个偏心转子为摇振主体,具有无反作用力、对相连部件振动小的特点,有效减少纤维絮聚,提高纸张匀度,在高速纸机中仍保持很高的振动特性,该文获得本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优秀奖。陆平的“在线检测系统在特种纸机上的应用”,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国产纸病检测系统,以前类似纸病检测的文章不少,但应用在特种纸生产上的较少,本文的介绍对特种纸的生产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该文获得本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三等奖。目前纸机冷凝水系统硬件配置都有较大发展,但软件配套不足,造成能源消耗控制存在问题,钟益联的“纸机蒸汽冷凝水系统测控方法介绍”,从基本原理到实际应用论述的较全面、透彻,对目前大多数纸机系统的控制有指导意义。造纸机械用铸铁烘缸是一种特殊的承压设备,其主要选材是灰铸铁和球墨铸铁。由于我国特种设备法规文件和行业标准之间存在一些不兼容的条文,在应用中产生一些问题,张卫民等人的“造纸机械烘缸用球墨铸铁材料的性能及要求”,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美国ASME规范、欧盟标准中有关条款的内容,讨论铸铁特别是球墨铸铁的机械性能参数和要求,提出了标准条款修定的建议,很有现实意义。吴泽明的“如何保持切纸机的裁切精度”,为生产实践类文章,虽然短小,但很实用,对实际生产指导意义较大。

2.7 废纸脱墨、浆料的洗涤、筛选及漂白

2013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关于废纸脱墨、浆料的洗涤、筛选及漂白类的文章共10篇,其中废纸脱墨类文章3篇,浆料的洗涤、筛选及漂白类文章7篇。

刘文静等人的“阳离子木薯渣用于脱墨浆助留助滤和改善强度性能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对木薯加工过程产生的大量木薯渣重新利用,使其变废为宝,改善抄纸助留助滤效果,提高纸张物理强度。李国栋等人的“脱墨浆中胶黏物的絮凝行为研究”,利用聚集光束反射测量仪对脱墨浆白水中胶黏物粒子在阴离子垃圾捕捉剂作用下的絮聚行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激光粒度仪、浊度、Zeta电位等仪器对其结论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对控制和消除胶黏物对抄造性能的影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臭氧漂白经济、低污染、易操作、技术成熟,在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今天,臭氧漂白技术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是制浆漂白的发展方向,采用臭氧轻ECF漂白可能将成为制浆漂白的首选方法。邝仕均的“臭氧轻ECF漂白”,介绍了臭氧的发展史、臭氧高浓和低浓漂白技术以及臭氧轻ECF漂白对减轻漂白废水污染负荷的影响;目前国外已有近30条臭氧漂白生产线运行,而国内尚未采用该技术;臭氧的氧化电位高,氧化能力比二氧化氯大,不仅可大大降低漂白药品的消耗,而且不会产生有害的含氯有机物;该文经过详实的论述和有力的对比说明了此漂白法所具有的先进性,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臭氧漂白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对造纸企业在考虑漂白工艺方案方面及我国开发相关技术和设备有指导意义。张翔宇等人的“C/D漂白段化学品用量的优化控制”,以WinCC系统优化控制C/D段化学品用量获得稳定和较高的纸浆白度,可使系统中不需安装昂贵的测量仪,有一定的实用意义。逄锦江等人的“羟基乙叉二膦酸用于纸浆漂白过程螯合处理的可能性探讨”,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金属离子螯合剂(即HEDP),并证明其有效性,将其用作过氧化氢漂白的螯合剂效果优良、成本低,值得推广。孟庆海等人的“二氧化氯制备过程的安全设计要点”,对二氧化氯制备系统的设计及安全考虑比较全面,作为国产化二氧化氯系统,有利于推进造纸装备国产化。2.8 专题论坛

本年度刊登的专题论坛类文章有24篇,这类文章涉及面很广,分别对我国造纸行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对造纸行业的发展指导性较强。

降低能耗是造纸工业(包括其他大工业)的永恒话题,在大力提倡绿色造纸的今天,研究制浆造纸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很有意义。张辉的“造纸工业能耗与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在分析造纸工业能耗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节能要求,全面介绍了造纸工业的能耗及先进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对制浆造纸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绿色造纸具有指导意义,可作为相关业务人员工作的参考资料。危志斌等人的“制浆造纸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措施”,针对制浆造纸企业的原料、水资源、电力资源、环保等方面绿色生产问题,推荐了多种节能方式,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胡伟婷等人的“填料性能对加填纸施胶的影响及加填纸施胶效果的改善措施”,介绍了填料的各种性能对施胶效果的影响,阐述了国内外提高加填纸施胶效果的措施,具有参考价值。胡可信等人的“造纸碱回收白泥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介绍了白泥精制碳酸钙新技术和国内两家稳定运行的示范工程生产实际应用情况,对造纸行业白泥资源化利用有很强的借鉴作用。生活用纸化学品健康安全性是一个关乎消费者生活健康和安全的重要问题,王兴祥等人的“生活用纸化学品健康安全性探讨”,对生活用纸生产企业化学品使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标准,提出了具有较好应用价值的建议。肖坤冰的“论夹江传统手工造纸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现实意义”,从技术、汉学、历史、遗产多角度对夹江传统手工造纸进行了归纳分析,这种兼具技术和人文特点的研究论文,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技术遗产,激励现代造纸技术进步具有特殊意义。

2.9 其他文章

2013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文章还有关于分析检测类(14篇)、专访类(5篇)等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对各自类别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和陈述。

分析检测类文章分别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离子色谱法、AFM法、液相色谱法、顶空气相色谱法、新的检测设备等方法对原料、纤维、制浆过程、辅料、成品等各组分的测定及分析,测定方法和结果对实际生产及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王玉峰等人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纸品中的丙烯酰胺”,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适用于检测纸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对生活和食品包装用纸的检测、维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田迎新等人的“顶空气相色谱法快速检测生活用纸中的大肠菌群”,生活用纸中菌群的指标已经是评价生活用纸质量的重要指标,该论文提出的检测方法与现有的国家标准相比,操作简单,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陈海祥等人的“一种用于测定纸浆中过渡金属含量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提出了将酸处理法应用于测定纸浆中过渡金属含量的样品预处理。造纸原料纤维的长度和宽度对纸产品质量影响极其重要,谭敏等人的“XWY造纸纤维测量仪自动测量纤维长度和宽度的应用”,介绍了珠海华伦造纸科技公司制造的 XWY 造纸纤维测量仪增加了纤维长度和宽度自动测量功能(间接法测量),样品采集方式为用数码摄像机逐幅拍摄,经显微镜放大纤维样品图像后测量其长度和宽度,通过实验对比显示,短纤维纸浆容易制成纤维相互分离的观测试片,一块载玻片制样可测量数千根纸浆纤维,与传统的造纸纤维测量方法相比,更快速、便捷,有较高实用价值。

专访类文章篇幅虽短,但却是针对性地进行报道,具有可读性。

3 结 语

《中国造纸》稿件录用之前要经历专家审稿、作者按专家的审稿意见进行修改、修改稿的初步录用等过程,每期初步录用的稿件还要经过专家面对面终审会的评审,最终决定稿件的刊登与否,稿件的录用率一般保持在30%左右。有的稿件在修改过程中要与审稿专家多次沟通,审稿专家要经过多次再审;有的稿件在审稿过程中有争议,就要请多位专家审稿,反复修改、沟通。每篇文章都凝结着作者、审稿专家及编辑们的心血,都要经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部大量的辛勤工作,感谢广大作者和审稿专家长期以来对《中国造纸》的关心和支持。

TS7

A

0254- 508X(2014)02- 0069- 06

猜你喜欢

制浆优秀论文文章
凯登制浆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2021年度《青年探索》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空间科学学报》发布优秀论文评选办法
运达废纸制浆技术与装备
国产制浆造纸装备华章解决方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2017—2018 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获奖名单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国制浆造纸AOX的来源分析及其减量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