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育人策略做好德育工作

2014-07-24王小奇

甘肃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主体地位沟通榜样

王小奇

〔关键词〕 德育;观念;主体地位;榜样;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30—01

德育是教育之根本,对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学会做人,而后者是教育的根本落脚点。高中德育工作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更会育人。所谓教书,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育人,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学会为人处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一、更新德育观念,开展工作与时俱进

目前,高中德育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的学生相比有所不同,但德育理论与实践经验都未能及时对这一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对待,依然沿用陈旧的方法,使德育工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切实做好高中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作。因此,教师要通过社会实践,跨学校和跨地区开展互助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平等竞争精神,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突出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根本

按照现代教育学观点,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协同合作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一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即在开展德育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一关系的确立,将为提高德育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应让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建设的导演、演员,自己应作为艺术指导、总监,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团结协作,开展广泛的自评、互评、师评活动。

三、贵在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就要用美好的事物影响他们,教育他们。教师一定要注意身教与言教的结合,以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的道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加强师德修养,以良好的仪表举止、高尚的人格情操、正确的处事方式来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达到渴望的教育效果。

四、注重情感沟通,开辟德育工作途径

1.以诚挚的情感解读学生的心灵。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情感与精神满足的需要。对情感的珍惜,对平等人格的追求与维护是当代学生强烈的思想意识。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如池塘里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德育工作中,注重情感渗透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内在需求。情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所以,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时,教师必须用真挚的情感与学生沟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给学生以亲近和信任之感,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如此,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仰慕心理,才会敞开内心世界,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自觉主动地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前进。

2.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问题。高中生大多十七八岁,这个年龄阶段是成熟与幼稚的交接,自尊与自卑并存。教师在和他们交流时,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化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更好地引导学生。良好的心态可以产生轻松的教育效果,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让德育工作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教师要摆正对待学生的态度,对所谓的“好生”、“学困生”做到一视同仁,敏锐地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有规律可循,但无定律。教师要想切实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学生真正提高道德水平,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文化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创新方法和策略,加强引导和帮助,始终给予学生最多的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主体地位沟通榜样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