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B病毒抗体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意义

2014-07-19麻志慧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传染性检出率

麻志慧

(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EB病毒抗体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意义

麻志慧

(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目的:通过临床实例,研究血清中的EB病毒三种壳衣IgM、IgA、IgG抗体检出阳性率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认EB病毒抗体检测在IM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曾经收治并接受住院治疗的IM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以体检健康、年龄与患者相仿的青少年及儿童72例为对照组,两组间在性别、年龄、饮食结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患有IM的患者组成的观察组通过实验室检查后,其三种EB病毒壳体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5.83%~98.61%,而与观察组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人群组成的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均仅为2.78%;结论:EB病毒抗体检测在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重要的指示性指标,可以有效降低误诊漏诊率.

EB病毒;抗体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mononucleosis,以下简称IM)多发于青少年及儿童,是由于感染EB(Epstein Barr)病毒所致,因由外国学者Epstein Barr首先从淋巴瘤组织中分离出该病毒而得名.该病的症状往往表现为神疲、乏力、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发热、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有的还会伴有一过性肝炎,在人群中感染常见,发病率高,又由于该病的症状多样,常被误诊为扁桃体炎、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淋巴结核等疾病,而被错误或延误治疗.因此,探索有效的诊断方法是临床的当务之急[1].

本科室对72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IM患者的诊断时EB病毒抗衣壳抗体IgM、IgA、IgG检测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以寻求该检查指标对IM临床诊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并接受住院治疗的IM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1~16岁,平均年龄(4.62±1.92)岁;对照组72例,为体检健康、年龄与患者相仿的青少年及儿童,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1~16岁,平均年龄(4.59±1.97)岁.两组间在性别、年龄、饮食结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取得了所有受试者及其监护人的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临床症状

72例患者均伴有持续性发热,体温38~40℃,且起病急.其中,淋巴结肿大30例(41.67%),咽喉炎21例(29.17%),扁桃体红肿疼痛23例(31.94%),肝脾肿大45例(62.5%),多数伴有黄疸、腹痛、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皮疹12例(16.67%),血小板数减少15例(20.83%).由于EB病毒可以造成肝、脾、肾、心肌细胞及中枢神经的损伤,因此IM的症状多样.

1.3 方法

1.3.1 血常规

利用合格的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之后通过涂片染色,通过显微镜分类计数异型淋巴细胞;

1.3.2 进行EB抗体检测

壳体EB-CA-IgM、EB-CA-IgA和EBV-CA-IgG抗体检测: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静脉抽血2mL,并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按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测试.具体操作为:使用前,将试剂取出后室温下(18~25℃)平衡半小时,取所有受试者的静脉血,通过离心分离得到血清,采用试剂进行测试,整个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记录测试结果.未利用的血清样本如尚需利用,可通过2~8℃保存48小时待用,尽量勿存放时间过久,并避免反复冻融,影响测试结果[2].

1.4 检测标准

EB抗体试验通过吸光度值进行检测,以标准品相应数值为临界,高于临界值者为阳性.

1.5 统计方法

主要采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其中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抗体IgM检测结果

分别测定观察组与对照组的IgM阳性检出率,观察组72例患者中,检出阳性70例(97.22%),而对照组中检测2例,阳性检出率为2.78%.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抗体IgM阳性检出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表1 抗体IgM的检测结果

2.2 抗体IgA检测结果

分别测定观察组与对照组的IgA阳性检出率,观察组72例患者中,检出阳性69例(95.83%),而对照组中检测2例,阳性检出率为2.78%.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抗体IgA阳性检出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表2 抗体IgA的检测结果

2.3 抗体IgG检测结果

分别测定观察组与对照组的IgG阳性检出率,观察组72例患者中,检出阳性71例(97.22%),而对照组中检测2例,阳性检出率为2.78%.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抗体IgG阳性检出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表3 抗体IgG的检测结果

3 结论

患有IM的患者组成的观察组通过实验室检查后,其三种EB病毒壳体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5.83%~98.61%,而与观察组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人群组成的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均仅为2.78%.充分说明对EB病毒抗体的检测对IM疾病的确诊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4 讨论

4.1 IM的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症状多样,且变化多端,临床诊断困难大,需要提高警惕,谨防误诊或漏诊.IM的诊断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点:

(1)首先可以根据发病的急性程度,有起病急的特点并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咽峡炎、外周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等症状可以诊断[3].

(2)进行EB病毒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如果EB病毒的壳衣IgM抗体检测显阳性,或者IgG抗体的滴度明显上升,可以确诊为IM,且由EB病毒引起.

(3)重视患者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患者的咽部,如果发现咽峡炎,则高度怀疑为IM,如伴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有时伴有多脏器损害,则可为IM诊断的重要线索.

(4)观察是否出现外周异型淋巴细胞,可以作为IM诊断的依据之一,但并不具有特异性,当发现该症状时,应同时进行EB病毒抗体的检测及血常规检测,如果同时引起血常规的改变或相应病毒抗原或抗体的出现,则能够进行IM的初步诊断.

(5)鉴别诊断.以上所述症状在巨细胞病毒感染、白血病、弓形体病以及淋巴瘤等疾病中也常见,这几类疾病的临床症状与IM酷似.具体的鉴别要点如下,与巨细胞病毒感染鉴别要点为,病因不同:例如,临床症状为肝脾肿大,其他疾病时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的影响,而IM则多与淋巴细胞的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病中的咽喉痛和颈部表皮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EB抗体及嗜异性凝集素产生,其往往通过病毒的分离及其特异性的抗体进行测定和诊断;与白血病的鉴别主要通过骨髓细胞检查;与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的鉴别:IM常伴有脾肿大,而该病无,主要为持续的血象异常,无嗜异性凝集现象;

4.2 IM的发病机制

IM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支持的观点为:病毒通过口腔侵入,首先在咽喉部、唾液腺上皮细胞等部位进行复制,因此口腔炎症及咽喉肿痛,之后进入血液循环,往往引起病毒血症,并进一步引起淋巴系统相关的组织和器官.首先受累的是具有EBV受体的B细胞.有数据统计,EBV的急性感染期,B细胞的感染率为1/100,而到恢复期,则降到1/100万.病毒入侵B细胞后,使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并进一步激活T细胞来对抗被感染的B细胞,出现外周淋巴结异常增大,CD4T减少而CD8T增加.

另外,机体被EBV感染之后,可以产生抗体,而且随着病毒感染的时期不同、程度不同,产生抗体的种类也有所差别.有壳体抗体、抗膜抗体、早期抗体、中和抗体、补体抗体、病毒相关核抗体等.根据各类抗体不同的临床意义,能够有助于IM诊断和鉴别.

因此,通过EB病毒抗体的检测,对IM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不仅理论有依据,本研究的结果也给与了充分证实.

〔1〕Momso PG,Pou FJ,Infectious Mononucleasis in childhood[J].An Esp Pediarr,1992,36(3):219.

〔2〕吕双凤,汪小瑛,林志龙.3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病毒抗体与嗜异性抗体检出情况[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8):55-56.

〔3〕曹碧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gM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3,19(4):46-47.

R557+.2

A

1673-260X(2014)07-0102-02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传染性检出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外周血单核细胞miR-1285-3p在肺结核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单核细胞18F-FDG标记与蛛网膜下腔示踪研究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