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域下的苔丝悲剧命运解读

2014-07-19杨桂琴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甘肃成县742500

名作欣赏 2014年20期
关键词:德伯克莱苔丝

⊙杨桂琴[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甘肃 成县 742500]

《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是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英国农村个体农民悲惨命运的现实主义小说。整部小说的情节围绕着女主人公苔丝短促的一生而展开。苔丝是一位美丽淳朴的农家少女,因生活所迫,被迫去假冒德伯姓氏的亚雷·德伯家认亲,结果被巨富公子亚雷引诱失身。后来,她与牧师之子安玑·克莱订婚。新婚前夕,苔丝将自己不幸的过去讲给了克莱,尽管克莱自己也曾有过生活的不检点,但却无法原谅她。苔丝遭到克莱的嫌弃,深陷困境,而亚雷却继续追求苔丝,之后她回到亚雷身边,成了他的情妇。此时克莱非常思念苔丝并为自己的不通情理深感懊悔,当他找到苔丝时,她已对恢复旧情感到绝望。无奈之下苔丝杀掉亚雷,与爱人克莱私奔,却被警察抓住,处以绞刑。苔丝的不幸遭遇激起了人们心中对社会的控诉。

要透视小说的悲剧性,应立足于小说中唯一重要的女性人物苔丝身上,因为评论界对于哈代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尤其是苔丝颇有微词,所以正确看待苔丝这个人物应该是透视悲剧的关键所在。关于苔丝这个人物,评论界一直占上风的观点认为:苔丝屈服于亚雷,最直接的原因是她家的赤贫状态,她无以为生,才踏入了火坑。真如西方研究者指出,《德伯家的苔丝》“具有社会文献的性质……其主题是十九世纪农民阶层的解体已经到了最终的解体阶段……”①显而易见,由于资本主义残酷入侵而造成的穷困潦倒这一经济因素是苔丝悲剧的主因。笔者暂时抛开这些约定俗成的评论,只通过对作品中展示的苔丝对两性关系的态度来透视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亚雷与克莱对苔丝爱的不同心理需求

苔丝的父亲攀附权贵,贪图虚荣,不务事业,是个懒散无能、虚荣愚昧且好酒贪杯的小贩。多嘴的牧师带来了所谓贵族家庭历史的消息,苔丝父亲一高兴,多喝了几杯,不能按时到卡斯特桥送货。为了生计,苔丝只好带了弟弟一起赶马车,没想到把“王子”马给弄死了,闯下大祸。“……邮车尖尖的车辕,像一把刀似的,直对不幸的王子,穿胸而入,鲜血从伤口往外汩汩直喷,落到地上还嘶嘶有声……王子也尽力挺住,站了一会儿,一直到后来,才一下子倒在地上,瘫成了一堆。”②“王子”马的死,意味着全家断了生计,苔丝不得不再去亚雷家,悲剧的序幕从此拉开。③

在哈代的笔下亚雷·德伯是邪恶的化身,与善良纯洁的苔丝形成鲜明的对比。亚雷出身于富有的商人之家,来自城市。他不事生产,游手好闲,道德卑劣。他先是利用苔丝的年幼无知,以卑鄙的手段诱奸了她,给她造成了终生的悔恨。后来又趁苔丝一家走投无路时,打着关心他们疾苦的幌子,硬说克莱不会回来了,从而迫使苔丝痛苦地投入他的怀抱,又一次毁了她的幸福。他占有苔丝,仅仅把她看成满足自己情欲的对象,而不愿娶她为妻,根本毫无情爱可言。他与苔丝的关系,本质上是在动用财富的力量,利用社会结构上的优势,对乡土社会进行粗暴的掠夺和破坏。④

当代英国评论家利昂·沃儿多夫认为:“苔丝的悲剧命运决定于克莱恋爱的心理基础,克莱在见到苔丝之前,他已经在心理把他的恋爱对象理想化了。实际上,他是在和自己构思出来的精神上的苔丝形象恋爱,这个形象就是纯洁和童真。”⑤当他理想中的的苔丝和现实中的苔丝发生尖锐冲突时,克莱的心理因素就成了决定苔丝命运的主宰,因此导致苔丝被遗弃,后来成了杀人犯。克莱是一个牧师的儿子,他没有上过大学,生长在一个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的家庭里,但他却否定了教会,坚决地表示不愿为上帝而要为了人的光荣而服务。他极端地厌恶城市生活,爱好农村,也挑选了农业作他的终身事业。首先他爱苔丝,其原因也只是为了她生得美。在这一点上,他和那个纨挎子弟亚雷并无二致。虽然他俩结了婚,但在心目中克莱却还是轻视她的出身和她的教养。他决定在婚后不把她带到家里去和他的父母见面,而是准备过一段时期把她“教好”了再去见他的家里人。在婚后的第一天晚上,苔丝为了忠于她的丈夫,把她自己的往事坦白了,并且请求他宽恕。“安玑呀—安玑呀!我那时还是和小孩子呀!发生那件事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哪!男人的事儿,我还一点都不懂得哪。”可是克莱呢,虽然自己犯过同样严重的错误(在伦敦和一个坏女人鬼混过),虽然也承认苔丝不该为她的遭遇负责,却拒绝宽恕她。在苔丝和他争辩时,他就露出了他的本性,他说,“不要说啦,苔丝,不要辩啦。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就不一样,哪能一概而论?我听你说了这些话,我就只好说你是个不懂事的乡下女人,对世事人情的轻重缓急,从来就没入过门儿。你自己并不知道你都说了些什么话”。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克莱的势利和虚伪的面目来。他对苔丝的行为,实际上是比亚雷更为残酷的。克莱之所以爱苔丝,是因为她长得美丽,一身充满诗意,况且苔丝勤劳淳朴,将来可望成为掌管家务的贤内助。这种爱情表明克莱选择苔丝完全处于一种实用主义目的。他无力打破世俗偏见,更不愿意推己及人,不愿意去探究真相,也缺乏对一个无辜女子起码的同情与理解。如果说亚雷是从肉体上残害了苔丝,那么,克莱则是从精神上摧毁了苔丝,使她陷入绝望,最后走向毁灭。⑥

二、苔丝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无奈屈从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弥漫着无望的悲观气氛,特别是苔丝在思想意识中的宿命观点。在那个冷酷的社会里,遭到恶势力摧残的苔丝无路可走,无力追究其根源,只能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命中注定,而且无法解脱的。苔丝在遇到亚雷以前,从未出过远门。“在她看来,布蕾谷就是整个的世界,布蕾谷的居民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更不用说与人,尤其是与男人交往。她面对的除了儿时的伙伴,就是她的弟弟妹妹和父母亲。在当时,一个出身贫困的妇女,具有一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管出外谋生活还是在家,一般都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依附别人。而这种依赖也就决定了她们的被动妥协和软弱。克莱遗弃了她,她也毫无怨言,自己承担责任,甚至极力为他辩护。她不同意也不愿意听别人说他的坏话,默默地、温驯地等待他回到自己的身边。自从苔丝受到亚雷蹂躏那一晚起,她的经历就变成了力求维护其自尊心而对抗来自各种外界压力而近乎绝望的挣扎。正是上述这些矛盾的思想感情和半推半就的行为,使她在走投无路、了无生计之时,又投入了亚雷的怀抱,并导致其最终的悲剧。

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因此她受到残酷无情的迫害。她本是受害的人,可是在陈腐无聊的世俗偏见中却被看成是一个奸淫罪人,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因此他认为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是多方面的,同时她的心理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她的压力和痛苦。而总结她的痛苦,心理上的压力占据了上风。她经常站在传统的社会礼仪风俗习惯上对自己的罪过加以非理性的判断,扭曲了自己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又对自己里外的矛盾行为予以错误的评价,最终,纯洁无辜的乡村姑娘苔丝被现代社会摧残致死。这部小说中,苔丝渴望自由与爱情,但在世俗的力量下,经历了一系列痛苦,却不得不以悲剧而告终。从这个角度来说,她的悲剧便是偶然中带有一定的必然,无法避免。

在严酷的现实中,纨绔子弟亚雷可以随意欺凌苔丝。她失身怀孕后,又要承受世俗成见的非议与责难。她同克莱婚事的破裂,更是西方资产阶级婚姻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伪善本质的一大暴露。如果说,亚雷糟蹋了苔丝的肉体,结束了她生存的快乐;那么,克莱则毁灭了她的精神,断送了她短促的一生。正是由于这些假道学者在经济上盘剥、在肉体上蹂躏、在精神上摧残和百般折磨这个纯洁、善良、无辜的女性,才使她落入这种无法摆脱的厄运中。⑦

三、苔丝对女性从属地位的大胆抗争

苔丝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早在小说第一章就已确立。苔丝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心地善良,为人诚恳,勤劳简朴,热爱生活。她虽然出身贫寒,但却对家庭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一家人在贫困的生活中呻吟、挣扎,而贫困又使她的父母沉溺于乡村小酒店,把对孩子的职责淹没在酗酒与虚荣的梦想之中。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消沉,使苔丝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对全家、特别是年幼的弟弟妹妹们的责任。家里唯一赖以生存的马被撞死以后,母亲异想天开,想打发她去和冒牌贵族攀亲,苔丝在责任感、负疚感以及利益的驱使下,违背自己的意愿,出去认亲,迈出了悲剧人生的第一步。

亚雷是个风流倜傥、轻浮浪荡的纨绔子弟。有一次,他利用周末赶车的机会,将苔丝骗到林深月黑的围场里奸污了她,苔丝的失身不仅成为她自己一生的“污点”,而且是整个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悬念。尽管社会的舆论咄咄逼人,但她依然出头露面到田地劳动。她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生下小孩,教会却不给婴儿洗礼。当小孩重病垂危,命在旦夕之际,苔丝不顾教会的礼节,自己给婴儿洗礼。从此她再也不信所谓的上帝,与教会彻底决裂了。当苔丝与克莱的爱情萌芽和发展时,这个过去的不幸像幽灵一般始终在他们周围游荡、徘徊,伺机扼杀他们的幸福。苔丝自己则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是大胆地接受克莱的爱情还是屈从于社会偏见压抑对幸福的渴望,扑灭青春的火焰。苔丝敢不敢大胆地去爱,会不会向克莱“坦白”自己的过去,如果“坦白”了,将会遭到什么后果,这一系列问题引导着读者继续读下去。苔丝终于在新婚之夜向克莱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曾经把苔丝的美过于理想化的克莱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一下又退缩到他牧师父亲的道德立场上去了。苔丝推迟“坦白”所产生的悬念感大大加强了她命运的悲剧性。⑧

对于克莱的爱,苔丝是真挚无瑕的。这是她生命中第一次出自内心的真挚爱情,但结果却变成了生活道路上另一次更为重大的灾难。被遗弃的苔丝又一次被人们视为“坏女人”,陷入孤寂冷漠的境地。与克莱相爱成婚到遭遗弃彻底决裂,表明苔丝的决绝与刚强。苔丝的第三次出走是由于全家的彻底破产。父亲去世,弟妹失学,母亲走投无路,全家沦落街头。苔丝为了拯救母亲和弟妹,以及对生活前程绝望中的她,只好跟随亚雷,直至杀死亚雷与克莱潜逃,最后以年轻的生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⑨苔丝的人生是短暂的、艰辛的、抗争的、凄美的、悲情的、鲜活的、感人的。苔丝幸福的时光转瞬即逝,但她的精神魅力、高尚心曲、纯洁无私是永恒的。

四、结语

实际上,苔丝的命运是由历史决定的。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多样化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城市和乡村迅速增长。小土地所有者和自耕农经济结构面临着阴森惨淡的瓦解和崩溃,被强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吞噬与取代。19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经营农业的迅速发展,威塞克斯这个英国最后的宗法制社会,已经到了它最后的悲剧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农民由于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引起的经济上的彻底崩溃,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工具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作为农民阶级代表的苔丝,她的毁灭就是这个历史过程发挥作用的象征。她家中唯一的老马被撞死后引起的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说明农民阶级已经不能在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上生存下去了。我们在小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真正使苔丝无路可走的是她的穷困,其根本原因就是现代大工业对脆弱的乡村生活方式的侵袭,新与旧的冲突在这部小说中体现得更为激烈和深入。

苔丝的悲剧,说到底是一场社会悲剧。她作为一个贫家女子,不仅受到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而且还遭到纨绔子弟和旧道德观念的无情摧残。按照世俗的陈见陋习,苔丝失身后,或顺水推舟甘当亚雷的情妇,或想方设法进而使他们的关系合法化,而苔丝却坚持宁可做令人侧目的“不正派女人”,而不做无爱情的结合。随后,苔丝离群索居,默默承受着良心的创痛。到苔丝第二次离家出走,面对失去克莱的打击,她并没有像传统女性那样自哀自怜,反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她到农场干活,她和机器竞赛,做的是超体力的繁重劳动。其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不愿向克莱的父亲要钱度日。同样,出于对克莱的爱,她杀死了亚雷,从而结束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苔丝的悲剧,也有其自身性格的原因。苔丝不能突破旧礼教的束缚,沉湎于失去贞节的创伤记忆中,在亚雷向她求爱时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对克莱则表现出近乎奴性的卑躬屈膝和忠诚。⑩要是她和母亲一样,是一个单纯的乡下姑娘,她就不会太过敏感而罹难。苔丝是美丽高尚和纯洁的,却偏偏要遭到不可避免的毁灭。苔丝的命运为什么不可避免呢?她身上的亚雷·德伯家族的血统,容易动情的天性,易于服从的性格,不幸的环境,无法预料的灾祸以及苔丝自身性格的优柔寡断等都是造成悲剧后果的原因。苔丝的悲剧显示,在资本主义前期,一个农家姑娘,试图通过自己正当的奋斗出人头地,而又不愿自甘堕落,最终只能被社会所毁灭。哈代通过对苔丝一家的不幸遭遇,有力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苔丝自身的命运就是极有力的证据。正是那个社会迫害了苔丝,使她贫穷,使她受辱,使她绝望,并且最后夺去了她的生命。

① 《英国古典小说五十讲》,王国富、谬华伦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77页。

②[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文中所引译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③ 谢劲秋:《白色和红色——苔丝的象征色》,《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51页。

④ 徐葆耕、王中忱:《外国文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⑤ 邵牧君:《关于哈代和影片〈苔丝〉》,《北影画报》1982年第2期。

⑥ 孙致礼:《苔丝》译序,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⑦ 丁芸:《英美文学研究新视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⑧[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若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译本序。

⑨ 祁寿华:《论哈代小说的悲剧效果》(上),《教学研究》1986年第1期,第31页。

⑩ 张中:《被误读的苔丝》,《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第86页。

猜你喜欢

德伯克莱苔丝
蜂鸟——致苔丝
意外的结果
The Ecofeminism Thought of Thomas Hardy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意料之外的结果
意外的结果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
“闯祸精”克莱拉
CNN创办者自爆曾与4个女友轮流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