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014-07-17王伯康

关键词:学科整合信息素养教学模式

王伯康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课程中已经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结合多年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尝试和实践,试对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作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45-2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早在1974年给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国外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我认为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培养中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评价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准确表达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是知识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类解开自然之谜的向导。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未来的教育是培养信息能力的教育,未来的人才是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到底给学生什么知识?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它们都有一个生命期,过了这个生命期就将被淘汰。当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们交给他们的Windows、Office等知识可能已经过时,那么他们到底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对他们的人生有何影响?我们教的知识有什么用?鉴于此,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出发点,做到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更要教会他们“会学”。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更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高中阶段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信息意识的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培育,还有学生自己的锻炼、积累和体验。就目前针对高中阶段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差异较大的情况,我们可以改变原来老师讲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时教师可应用“任务驱动”和“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其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例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科学教育出版社)1课时,要求学生获取有关于奥运会的相关信息。我把这一信息获取的内容分为四个小任务:首先是定位信息需求,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其次是尝试获取信息,再次是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是评价信息,相对来说,这个操作比较容易。完成以上四个小任务,包括基础较差的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

“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抛锚式教学模式由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例如:在教授高中信息技术《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选修)(科技教育出版社)这一课时,首先老师要求学生检索围绕载人航天的历史回顾,包括重要的历史时间、事件、人物以及相应的图片资料,并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学生在Intenet网上查阅资料后,再让同学们制作一个关于载人航天历史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好后进行播放和评价,在学生的自主评价讨论中会发现许多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意识。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以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2.通过学科整合,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能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则是信息能力的表现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能力,除了通过信息技术课教学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做基础,如果离开基础知识,信息能力的形成会变为空谈。反过来,信息能力在各学科学习中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将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正好是培养学生发挥信息,发掘学生多种潜能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深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如果在语文、数学与英语教学中推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在学科中设定相应的学习任务,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已有信息技术知识来完成相关任务,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学习语文、数学和英语方面的学科知识,而且由于需要使用键盘打字、使用网络检索有关信息、利用相关软件完成学习任,因而能够提高学生操作信息系统的能力;由于体会到信息系统能够十分方便地组织信息、表达信息、呈现信息、传播信息和解决问题,学生会感到信息技术的便利、实用,由此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与情感;具有这种意识、情感是一种重要的潜在因素,他们会怀着好奇心开始钻研信息技术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奥秘,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

3.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养成良好信息道德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高中阶段使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些不良的信息也夹杂其中,这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信息,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处理信息。学生获取信息往往出于自身的需要,他们要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对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然后分门别类、留取精华、去其糟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作为信息社会的现代人,除了具备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和高超的信息技术能力外,还应具有信息责任感,能抵制不良信息的污染,应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规范,约束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例如:有一次我在上课刚开始时有一名同学举手表示,他的计算机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却没有提示。我尝试几次失败后,系统自动重启。我只好先让他换一台电脑,等下课后我重启计算机后还是同样界面,仍然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多次尝试失败后,我只好使用管理员帐号进入计算机,发现是前面一节课上课的同学设置的。怎么处理这件事?我在他上传给我的作业中写道:“你使用的计算机是学校提供给同学上课的,不是只有你一个学生使用,你设置密码影响了其他同学上课使用。其实,你可以把聪明才智用来设计更有意义的程序”。等到再一次上他们班的课时,我把批改过的作业回转给同学,当我转走到他的桌边时,他把头缩得低低的,不敢看我。我看了他一会儿,笑笑,在他肩上拍了两下,什么也没说,离开了。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作为信息社会的现代人,除了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外,还应具有信息责任感,能抵制不良信息的污染,应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规范,约束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

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整合信息素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