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优化之教学方法

2014-07-17张念

关键词:优化课堂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

张念

摘要:在这一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及发展为原则,积极探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根据平时教学,总结出多种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竞赛激趣法、拓展课外法等。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竞赛激励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42-2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跟其他学科不同,其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形式上更多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各种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而我们平常上课的一般模式是,上课时老师演示一遍,讲解一下,学生再“照葫芦画瓢”,这种讲练法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了,教学效果较差: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很快即会,也能模仿制作出来,而接受能力较慢的还没弄懂就过去了,不仅如此,这还容易打击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和激情。那么,怎样才能改善这种现状呢,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呢?下面我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上谈一点看法。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以探索问题和完成任务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努力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

如果按照传统的知识技能灌输式教学,必然会抹杀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们的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失败的信息技术教学。

而通过任务驱动法,可以将大块大块的枯燥的教学内容细化,将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变教师灌输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式探究。相较于灌输式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模仿与学习,任务驱动法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这样,自身实践得来的更容易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更容易吸收。这种方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践行着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对于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地处农村的初中生,信息技术起步晚,发展慢,一步步的任务不可以太多太难,否则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也不能定得太少或太易,否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合作学习法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传统学科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它并不是纯粹的记忆与背诵,而是需要不断的体会与操作实践,所以无法用传统的方法去教。加上农村学校的学生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层次较弱,这就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成的。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该贯彻合作学习的理念与方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能够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强调学习者合作学习,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让班级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人或6人组成,围绕一个核心任务的共同合作,小组之内互教互学,彼此交流,创造出一种浓烈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忘情”投入,从而促进更加有效的学习效果。

三、竞赛激趣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以及表现欲,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竞赛中,学生们能够将自己的所学运用起来,更能促进他们熟练地掌握软件的各种操作。所以,适时举行一些应用软件(如Word,Powerpoint,Flash等)的竞赛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例如:电脑知识竞答比赛,电脑美术制作比赛,网页制作比赛,电子小报制作,flash动画制作比赛等。同时也可以举行一些电脑小游戏过关比赛,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快乐,这对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让学生快乐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增长了科学文化等多维知识、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拓展课外知识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的教学思想。信息教材的使用至少一年,而关于信息领域的新动态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与时俱进,教师应博览群书,给学生最新的信息。于是,我将自己在报纸(尤其是电脑报,计算机报等)、杂志上(如《计算机世界》)看到的,以《每日五分钟》的栏目形式跟学生们畅聊一番。例如,在讲解有关病毒的知识,我以战争中的堡垒为案例,象征着我们的电脑,而侵入堡垒的弹药就是病毒,它们是人为编的小程序,它的目的是破坏我们的“堡垒”。

除了以上四种基本的优化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法之外,我认为,我们还可以优化其他教法,从而优化课堂效率:

1.精心设计课件,提高教学效率。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可以创设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设计合理的教学课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有的学生善于美工,有的学生善于文字加工,有的善于表达等,在课堂教学中,可因材施教,对于个性和特长不同的同学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分层次培养不同的“材”,在完成任务之时,可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所长,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在PPT展示作品任务中,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作品,那小组内同学可以分工协作,善于规划设计的同学首先制作出粗稿,善于美工的同学就负责将美化,善于技术的同学就将其技术化,善于文辞和表达的同学就负责最终的汇报和演示,这种发挥不同同学不同特长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性及协作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够在某一方面成功也能够较为容易地实现其个人价值。

3.设置“小老师”,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哪样的问题,教师有时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可以在每班在分组的基础上,教师示范操作后,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鼓励与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即设置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这样做,既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也使得“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强化,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

4.以“评”促“学”。当学生们通过探索解决了某一问题或者某一任务时,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反馈,无论是文化课教学还是素质课的教学,都需要倡导鼓励教育,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渴望被肯定被夸奖的欲望。这种积极的反馈是对学生探索学习的一种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鼓励。这种反馈能够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种反馈显得十分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以“评”促“学”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把积极的“评”作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动力源泉。比如:在学完Word后,教师可以从学生制作的电子小报作品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和看法,相互交流学习,先是小组内组员进行评价,然后是教师点评,继而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将其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

[参考文献]

[1]程世炉.信息技术课“自主、合作与创新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D].浙江师范大学,2006.

[2]李军.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李少云.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J].教师,2011(19).

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化课堂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
多媒体优化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浅谈如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法在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车工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