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有效备课

2014-07-17朱娟华

关键词:备课有效性

朱娟华

摘要:提起备课,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这只是应付检查的一种无奈的劳动,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多大关系。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成了课改进程中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备课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理念目标得以达成是终点,期间的过程要靠方法来实现。只要备而有用,就是有效。要做到备课有效,那就要处理好课标和教材、教参和教案、集备和个人备课、教师和学生、备课和反思这五组关系。

关键词:备课;有效性;当务之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7-2

一、课标和教材的关系

课标对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销,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

课标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体现。但由于作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课标的呈现在不同版本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准确无误地理解课标真实含义与教材表述之间的细微差别,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去整合教材,拓展教材。其次,教材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要理解准确、透彻;重要公式、推导过程清楚熟练;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选择典型案例与例题;收集教材研究的最新信息。再次,有效备课既反对自由主义的瞎吹胡侃,又反对实用主义的“学以致用”;既反对虚无主义的“用教材教”,又反对墨守陈规的“教教材”。抓住课标基准点,保证教学的大方向,抓住教材的关键点,保障教学的有效性。迷失基准点的教学是低效且无效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低效在于无序,无效在于无悟,负效在于无知。最后有效备课要有整体的计划性,不光备课时教案,还要备单元教案,主题教案,复习教案,对整个教学体系有清晰的宏观把握。可惜,许多教师恰恰就是就是习惯于只备课时教案,缺乏整体观念。

二、教参和教案的关系

教师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以语文教学而言,老师在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课文就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如果在我们的课后,有好多问题连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必须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被教参上的东西奴役,而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开放的心态,认真体会阅读与写作的真实感知、路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组织学习,使讨论成为真讨论,思考成为真思考,感悟成为真感悟,而不是走向预设答案的装摸做样的走过场。

三、集备和个人备课的关系

可能有些学校要求统一教案、统一学案、统一课件,但现在这种统一的弊端慢慢暴露出来了,教学案成了“教案之和”,有的甚至成了“网络资料拼盘”,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拿来主义”成了大部分教师惯用做法,很多老师不能沉下心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认真做题,常常拿着现成的未及消化的教案走进课堂,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反而助长了他们的惰性。

我校从实际出发,关于有效备课这一环节做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是:“个人初备,生成预案——集体研讨,博采众长——个人复备,彰显个性——教后反思,逐步提升”。

个人初备是集体研讨的基础,唯有个人初备周密充分,才能促进集体研讨的深入。每位教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教学经验、不同的思路,对教学过程进行经验性推测,作出周密的预设,为集体研讨奠定坚实的基础。

集体研讨是备课的中心环节,研讨过程中,只有教师的思维得以碰撞,观点得以交流,才能将备课活动引向深入。在每周一集体研讨时间里,大家围绕个人预案中的话题和上一周的体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谈论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抒发教学中的得意情怀,探讨教学中的神来之笔,明辨教学中的是非曲直。此时,备课和教研已融为一体,这种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研讨过程使得教研脱去了神秘的外衣,变得平民化、大众化,集体备课充满学术论证的氛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经过集体研讨之后,生成的教学案只是一份“显性”存在,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因此,个体教师不应鹦鹉学舌似的盲从。新课程要求弘扬个性,个体教师应将集体成果与自身的教学风格、学情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审视个人预案,批判性地吸纳集体智慧,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对“粗框式”教学案进行创造性地再修改、加工、完善和提升,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案。这种细化后的教学案包涵了他人的智慧,但决不是生硬的“拿来主义”,其间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渗透了自己的思考,是教师实施个性化课堂的基础。

四、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五、备课和反思的关系

备课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一节课是否成功,或者说有什么地方很好,有什么地方不足,在上完之后,通过学生的练习、作业我们都可以得到一种反馈,这种反馈是很宝贵的,同时也是最真实的,如何有效利用这种最真实的反馈,课后反思其实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所以我觉得在一节课,将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不足的地方都加以记录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想有所进步,读书、坚持理论学习当然是有必要的,实践出真知,什么是实践,真实的上课才是实践,而要想在实践中出真知,反思是唯一的手段。所以要想真正达到有效的备课,课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一。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endprint

猜你喜欢

备课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