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晏“无为”政治思想探析

2014-07-17刘少哲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何晏儒道无为

刘少哲

何晏在《景福殿赋》中集中表达了他“无为”的政治思想,在他看来“无为”不是老子提倡的纯粹的“无为”,而是在尊重规律基础上有所作为的“无为”。这一思想的产生,源自于何晏所处时代的自然、社会、思想界、家庭环境,是在何晏兼收儒道之后,在“以无为本”思想核心上提出的。这一政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今世政府管理、个人生活仍具有指导作用。

何晏无为思想儒道融合自然一、思想家介绍与名词解释

(一)何晏

何晏(196~249),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何进之孙,后为曹操养子。正始年间,依附曹爽集团,后为司马懿所杀。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开一时之风气,为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今存《论语集解》《景福殿赋》《道论》《无为论》《无名论》等。

(二)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是道家的分支和改进。它以“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三)《景福殿赋》

《景福殿赋》是何晏留存下来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太和六年,明帝在许昌建景福殿避暑,命大臣作赋纪念,何晏由此创作此篇。此文铺张华丽,汪洋恣肆,具体描摹了“景福殿”豪华辉煌的皇家气派。而更重要的是何晏通过此文用“载道”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

二、何晏的“无为”

在何晏所存留的作品之中,《景福殿赋》是比较集中反映他“无为”政治思想的一篇文章。他的“无为”思想是与其“贵无”论紧密相关的,是其“以无为本”核心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一)《景福殿赋》阐发的政治思想

1.主张“无为而治”

何晏在文中说到“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上则崇稽古之弘道,下则阐长世之善经。庶事既康,天秩孔明。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他希望统治者“钦先王之允塞,悦重华之无为”,学习古代虞舜这样的先贤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并坚持下去,这样就会使国祚长久、国家富裕,最终到达盛世。“无为”是何晏政治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无为”才是最明智的统治方式。

2.提倡重用人才,施行仁政

何晏在倡导统治者进行“无为而治”的同时,强调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倡重用人才,施行仁政。他在文中说到:“故将广智,必先多闻。多闻多杂,多杂眩真。不眩焉在,在乎择人。故将立德,必先近人。欲此礼之不愆,是以近乎行道之先民。”由此可知,何晏认为,施政最为重要的是得到人才,只有统治者纳贤用能,重视培养运用高素质的人才,国家才能够兴盛繁荣。

3.强调重视民间疾苦

除了重用人才与施行仁政外,何晏在“无为而治”的基础上也强调了关心百姓,重视民间疾苦的重要性。何晏在强调“无为而治”的同时,指出统治者也不能太脱离人民大众,什么也不管。由此可见,他的“无为”是一种“有为”与“无为”的结合,是“无为”基础上的“有为”。

(二)“贵无”与“无为”

何晏强调“无”,将“无形”、“无名”之道视为万物存在的本体和根据,主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最后这句“无之为用,爵而贵矣”,则恰恰是何晏提倡“无为”统治的思想根源所在。

(三)儒道兼收的“无为”

何晏作为玄学家,其思想正是对道家学说的批判继承,也是对儒家学说的“道”的解释。“无为”作为何晏的重要政治思想,自然也是其将儒道兼收后的产物。他的“无为”不再是道家传统意义的“无为”,而是融入了儒家经学思想的新的“无为”。

何晏用“道”来解释“儒”,首先,他借助于阐述“道”所具有的体用关系来表明自己的儒家立场。其次,他将“无誉无名”确立为评判“圣人”的标准,将儒家的“圣人”的目标与道家的天道自然合一的途径相结合。他认为儒家的道德理想是内在超越的存在,这决定了实现它的“道”要有具体内容,那就是针对现实世界而制定的礼乐,以礼乐充实“道”、推行现实性和普世性的道德伦理,使社会自然而然的达到“和”,才能实现“无为”的统治,而礼乐正是何晏“无为”所依托的道德工具。

三、汉魏之下看何晏“无为”思想的形成

一个思想的产生总是脱离不了思想家所处的时代,何晏的“无为”政治思想也是其所处的时代的产物。汉末天灾不断、战乱频仍,世人渴求改变这一切,也面临着无可奈何;同时,思想界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儒道走向融合;此外,曹氏的家风也对何晏个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促成了何晏“无为”思想的产生。

(一)汉末人祸天灾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长期的斗争造成统治集团严重的混乱与堕化,一时民不聊生,整个社会陷入总崩溃的边缘。这种无可奈何,深深地刺痛着士人们的心灵,也萌生着他们的出世情坏,他们迫切地想从这种无可奈何的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求得生命的长久和生活的安静。因此,何晏的“无为”不再是传统道家的“无为”,而是一种寻求改变的、积极的“无为”。

(二)思想界变化,儒道融合

东汉末年,围绕着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安定这一时代课题,人们开始突破儒学的樊篱,更为广泛地汲取百家思想,以求治世良方。由此,经学迎来了自身变革的时代——“中变”时期。这不仅指经学体系或儒学体系内容的“会通圆融”,也指儒学体系与其他诸子学派思想体系间的“会通圆融”。其间,尤以儒道的融合最为凸显。以“经世致用”之学为用的政治思想,具体来说,就是何晏的“无为”思想。

(三)曹氏家风影响

何晏是曹操的养子,七八岁则长于魏宫。在其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其思想的形成深受曹氏家族教育、曹氏家风的影响。曹操本人有着“忽而法,忽而儒,忽而术”的多元思想,在这种多元思想的影响下,曹氏家风明显表现出两个特点:相对宽容的文化氛围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何晏在这种文化相对宽容与鼓励入世的家风下成长起来,其思想自然也就拥有了兼收并蓄与致用于世的特点。何晏“无为”的政治思想正是在融汇儒道之后提出的,而这一思想也正流露出他的入世热忱。

四、何晏“无为”与老子“无为”的差别

中国思想史上,首创天道自然无为学说的是老子,“无为”思想影响最久、知名度最高的也是老子的“无为”。对比老子与何晏的“无为”的差别,一定程度上是在对比道与儒关于“无为”的认识上的差别。

(一)对待“有为”的差别

“有为”,也可以称作“人为”。对待“有为”的差别,即在是否完全弃绝“有为”的认识上的差别,这是老子“无为”与何晏“无为”最大的差别。老子的“无为”观点要求从根本上摒绝“人为”,一味排斥“人为”,完全听凭自然,这种“无为”是“纯粹的无为”,是“空无的人为”。

何晏提倡“无为而治”,但并不认同要完全摒绝“有为”。他的“无为”不是纯粹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遵循“天道”的自然无为,即要求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种无为是无“逆天”之为,无违反客观规律之为。何晏的无为侧重于强调实施“无为”的过程是一个“自然”随顺的过程,而不是靠“人为强制力”推行的过程。他的“无为”是与“人为强制”相对立的“自然无为”,而不是与“有为”相对立的“无所作为”。因此,何晏“无为”并不摒弃“有为”,相反,一定程度上鼓励“有为”,这是与老子“无为”最大的区别。

(二)对统治者行“无为”时的要求的差别

在实施“无为而治”的统治时,老子和何晏对统治者的要求差别较大。老子对统治者的要求是:做到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就好,让人民不执成见;做到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就好,使人民不生贪欲,也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统治者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就好,这样就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了。由此可见,老子对统治者的要求并不高。

endprint

而何晏的“无为”对统治者的要求就比较高了。首先,何晏要求统治者实行“无为”的统治,尊重规律,顺应自然而施政,要根据具体、真实的社会现实来处理政事,尽量不去打扰人民,同时减少刑罚。其次,何晏要求统治者重用人才,施行仁政,认为统治者只有纳贤用能,重视培养运用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让国家走向兴盛繁荣;再次,受儒家“内圣外王”观念影响的何晏要求统治者做到克己修身,做人民的道德楷模,引导大众积极向善;最后,何晏要求统治者关心百姓,重视民间疾苦,改善民生。由此可见,何晏对统治者的要求比老子的要求要严苛得多。

(三)“无为”目标的差别

老子主张实行“无为”,提倡“返本复初”,回到原始蒙昧的社会状态,使国家达到一种“小国寡民”的状态,人们独立的生活着,不相往来,没有争执,也没有战争。这是老子的“理想国”。

何晏通过“无为”的方式,所要达到的社会理想是一种统一强盛、国富民安的国家状态,这是一种前进积极的社会理想,与老子后退复古的社会理想截然相反。

五、何晏“无为”的今世意义

何晏的“无为”,即要求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在“无为”的同时,要求“有为”。这是一种政治哲学,对当代政府施政具有理念与操作上的指导意义;这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对于我们个人在生活、学习中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都具有导向作用。

(一)对政府的启示

首先,政府要在“无为”与“有为”之间找到平衡点,明确自身的定位。

政府要处理好“无为”和“有为”的关系,认清自己的职责,继而明确自己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政府官员也应该树立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少干涉社会,但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职能部门要确立以“无为”求“有为”的理念,按市场经济的定位真正发挥管理的职能和作用,真正做到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其次,政府要“无”违反规律之“为”,按照规律办事。政府要遵循社会规律,与人民和谐相处,始终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最后,政府的“无为”要与社会的“有为”相配合,政府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政府要赋权于社会,与社会共同管理国家。政府与社会在各自优势的领域各司其职、互不侵犯并相互配合,一个真正的管理与服务型的政府才会实现,一个“善治”的国家才会实现。

(二)对个人的启示

何晏的“无为”思想对个人生活、学习中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有着导向作用。他教会我们一种顺其自然的心境,不苛求、不强求,顺随自然的发展,同时也不听凭造化、任自然摆布,而是要有所作为,在奉自然之道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在我看来,这种“无为”是积极的无为,无为的心态蕴纳着有为的行为。在面对生活难题、情感困难、与人相处的时候皆循此理,顺其自然地行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力而为,并正确面对客观发生的一切,这样世界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包容,我们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愁苦,多一份知足。

参考文献:

[1]樊荣.“补天截言”:何晏《景福殿赋》中的人才观念探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08):58-61.

[2][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晋书•王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贡小妹.《景福殿赋》与何晏的儒家思想——兼论《景福殿赋》主旨.安徽大学学报,2002,26(02):11-14.

[4]秦跃宇,龙延.何晏玄儒兼治思想发微.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l28(02):67-71.

[5]唐慧玲,程海霞.《论语》中的无为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黑河学报,2004,l9(05):55-57.

[6]武锋.大家精要——何晏.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

[7]许吉芬.何晏的《道论》《无名论》的玄学思想分析.现代语文,2011,(01):26-27.

endprint

猜你喜欢

何晏儒道无为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美男子何晏,时尚风向标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何晏七岁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贾政性格中的儒道互补
嫁给美男子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