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建筑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014-07-16王菲菲

山西建筑 2014年13期
关键词:院落巷子成都

王菲菲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北京 100089)

1 项目概况

成都国际科技合作中心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升区双流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该基地距成都市区约18.5 km,距双流机场约6.5 km。总体规划面积为200亩,建设项目用地南侧和东侧为城市道路,并且紧邻城市绿化,有较为良好的绿化景观环境。不仅交通便捷而且周边环境极佳。

本工程为开展国际国内间科技合作、学术交流、联合研究技术开发交易推广。项目性质为学术交流建设项目,主要功能由娱乐区、客房区、会议区等组成。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总建筑面积为26 343.2 m2;占地面积为9 973 m2;建筑层数为8层(局部地下1层);建筑总高度为33 m。

2 传统街区传统空间的营造

由于该项目地处成都,具有浓郁的川西文化特色,而建筑主要功能为国际合作交流,要求建筑风格具有国际性和时代感。所以怎样将地方特色融入到现代的建筑风格中是我们在创作设计中主要面临的难题。

在方案创作之初,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前期调研中,我们走访了成都当地的大街小巷,充分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逛遍了享誉全国的著名景点杜甫草堂、青羊宫、武侯祠;自由穿梭于成都三大古街——宽窄巷子(见图1)、琴台路、锦里,古香古色,梦回前朝,去感受地道成都市井文化。最终宽窄巷子的厚重沧桑和闲散安逸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游人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一种久违的成都老城区市民化生活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为什么此情此景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又显得那么自然、自在,我想这就是诺伯格·舒而茨所说的“场所精神”。由此也展开了我们对如何将传统空间运用于现代建筑中的探究。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区一环路以内,在整个巴蜀文化的熏陶下,宽窄巷子作为成都市的名片是最能体现休闲之都的典型地段,被誉为“成都第一会客厅”。整个传统街区分别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巷子平行排列组成。

宽窄巷子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愿意顿足休憩,品茶聊天的休闲之所,归结起来是因为它的空间场所所营造的氛围,所以想要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统建筑空间的运用才是根本。传统空间形式的的营造总的来说有以下三点:即巷、节点、院落。

图1 宽窄巷子实景

1)巷。

巷,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中的一个特征空间。在我国传统历史城镇中,“街—巷—院落”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在传统空间模式中,公共空间(街市)—半公共空间(巷)—半私密空间(院落)—私密空间,整个空间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所以,营造尺度宜人、富有生活气息的休闲空间,巷是其中承上启下、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宽窄巷子的整个街区由巷串起来,建筑由外层向内层逐渐从高层向低层过渡,低层建筑主要为1层~2层,建筑的高度与界面的宽度让人感觉不到压迫感,闲情逸致得以凸显。根据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当街道宽度D与建筑高度H比在1∶1时,街道空间给人稳定协调的感觉,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街道宽度与高度的比值均集中在1∶2~1∶1之间,所以从比例尺度来看,这样街道所形成的氛围亲切,尺度宜人,富有生活气息。

2)节点。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巷不仅是一个空间组织,更是一种运用空间语言而产生的社会效果。在巷中大量存在各种或大或小的节点空间,这些通过界面的凹凸、转折或错落而产生的空间的局部放大,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成为宽窄巷子整体化规划中最具生活魅力的空间。东广场和西广场作为入口节点将主干道上的行人聚集起来,形成从繁华的都市交通干道到朴实的宽窄巷子的过渡空间。小洋楼广场为窄巷子和井巷子的交叉节点,因两条巷子在营造氛围上的差异,需要在交汇处完成空间的时空转换,形成窄巷子与井巷子之间在空间和风格上的转折点。

3)院落。

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具有序列性、领域性和神秘性等特点,从自然外部空间,经由村落、街巷、庭院而至室内,可以说经历一个完整的序列,同时其公共性逐渐减小,私密性逐步增强。改造后的宽窄巷子较好的继承了最初的空间形式,保持了街—巷—门厅—院落的空间形式。院落空间处理手法多样,多为一进院落,也有两进院落,街道空间是属于公共空间,院落空间则是属于私密空间,当从街道步入院落的时候,即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再到半私密空间,最后进入私密空间。这一系列空间的变换,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完整多层次的复合空间系统。

3 设计实践——成都国际科技合作中心

带着对川西传统建筑空间的深切感受,开始了我们方案的创作之路,建筑以院落的形式围绕着中心绿地景观,合院空间来源于传统川西民居,引喻着川西传统文化,这些空间均向中心绿化景观开放。同时方案从成都独具特色的宽窄巷子、锦里等具有川西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入手,将巷子、里弄的建筑空间有机结合,形成村落——用一条街巷式的交通空间将各个不同的功能院落贯穿起来,构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元素又不乏传统意味的现代村落。从而形成了方案的设计理念——巷、里、村落(见图2)。

在节点空间方面,入口大堂是整个合作中心的集散地,是典型的聚集型节点空间。两条公共走廊由入口大堂分别向南北方向展开,北向以客房一个小型的休息节点空间为终点,而南向到次入口大堂形成转折空间继续向西延伸,最终以绿地景观节点结束;在院落空间方面,整个建筑一共由5个不同功能的院落组成。院落之间空间节点和商业街道间隔,使公共与半私密性空间得到有机的联系与区分。一层平面图见图3。

图2 总平面图

图3 一层平面图

另外方案的景观设计与建筑形成一体,中心绿地为景观的第一层次,合院空间的绿地为景观的第二层次。第一层次的绿化景观规划成园林式,具有川西园林的特征,为客人提拱了休闲、运动等场所。第二层次的绿化景观为建筑本身提供了良好的视觉环境,同时为整个园区提供了优质的景观环境。院落式的空间通过连廊和其他公共空间的灵活布局形成了半隐半透的视觉效果(见图4),与大的中心绿化园林相互呼应与衬托,使整个园区更具有川西传统文化的神韵(见图5)。

图4 效果图

图5 实景图

4 结语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问题是我们作为建筑师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一方面要面对全球化的背景,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观念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需要找寻自身的东西,体现民族的特色和地域主义的特点。所以在当代建筑创作中,需要建筑师立足于建筑空间本身,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设计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兼顾历史性的建筑作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之路。

[1]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田原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6]刘伯英.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策略[J].建筑学报,2010(2):30-31.

[7]廖一联.对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6(6):70-71.

猜你喜欢

院落巷子成都
%Arabica成都宽窄巷子
八一作品
穿过成都去看你
作品五
数看成都
游成都宽窄巷子(外一首)
成都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