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之十三古代大铜锅和大铜缸(待续)

2014-07-11王福谆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大锅腊八粥口径

王福谆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广州 511400)

我国古代的大铜锅和大铜缸,虽然功用不同,但其形状相近,都是半圆形中空的大型容器,其铸造的方法和工艺类似,所以,合并在本文中一起叙说。

锅,古代叫“釜”,也有称作“镬”的,是用来烧饭、煮菜的日用器具。青铜釜是最早出现的金属釜,成为我国青铜时代常用的烧饭、煮肉的日用器具,秦汉以来,铁釜就逐渐取代了青铜釜,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日用器具。当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锅,一般都是小型锅,但大的寺庙、道观和军营等,因人数众多,却需要大铁锅或大铜锅,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因此,我国古代也生产了一定数量的大铁锅和大铜锅。由于锅是易耗品,所以,留存至今的古代大锅,现在已不多见。据初步统计,现存的古代大铜锅还有26口,分别保存在安徽凤阳县龙兴寺、山西五台山菩萨顶、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山东泰安岱庙天贶殿、浙江宁波市天童寺、北京市牛街清真寺、北京市雍和宫、北京市潭柘寺、山西太原市山西省博物馆、河北承德市普宁寺、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和西藏拉萨大昭寺等处。此外,有些资料还提到另外一些寺庙留存的古代大锅,经实地调查发现,有的已经不存,有的则是民国时期铸造的大锅。例如:据资料[1]说:福州市涌泉寺“至今寺内仍留有宋仁宗景佑年间,用铜、铁铸造的4口巨锅。其中最大的一口,直径1.67m,深0.8m,可容水20担,一次煮米500斤(250kg),可供千人食用。”实际上,涌泉寺香积厨内现存的4口巨型铜、铁大锅都是民国时期铸造的,宋代大锅早已不存。而福建省泉州崇福寺的古代“千僧锅”,已在“文革”动乱中被毁,江西庐山东林寺、浙江普陀山普济寺、湖南衡山广济寺等寺庙原有的古代“千僧锅”,也都已不存,北京潭柘寺原有3口古代大铜锅,但最大的两口大铜锅也已被毁,只剩下一口直径1.85m的清代大铜锅。而安徽九华山的化城寺和祗园寺、安庆市的迎江寺等,则都保存有民国时期铸造的大铜锅、大铁锅,当然,民国时期的大锅只能算作近代大锅,故没有列入本文所述的古代大铜锅范围内。

缸,常用作盛水的器具,此时,可叫水缸,一般来说,水缸的材质都为陶器。由于我国古代的宫殿、坛庙、寺院、道观等,因雷击、战火以及香火、烛融的不小心,而造成的火灾,屡见不鲜,一些著名寺庙、道观的建筑物,往往多次焚毁,又多次重建。因而,在古代,有不少寺庙、道观都设置大水缸储水,以作防火之用,当然,一般的寺庙都用陶制水缸,只有极少数大庙,才采用大铁缸或大铜缸贮水的。山东泰安市岱庙天贶殿前,有一对宋代大铁桶,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用于蓄水防火的金属文物。而用贵重的大铜缸贮水防火的,就只有北京的孔庙和戒台寺等少数寺庙,但北京故宫是闻名于世的明、清两代皇宫,而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则存有很多古代大铜缸。因为北京故宫,从明初建成之后,曾屡次发生火灾。据史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建成了新皇宫,仅隔一年,即次年(1421年)四月,皇宫中的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等三大殿就因遭雷击,发生火灾被焚毁。奉天殿等三大殿是皇帝的金銮宝殿,用工极大,一时无力重建。接着,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后面的乾清、坤宁二宫也被火烧。直到明正统六年(1441年)十一月,才将这些宫殿重新建好。重建之后,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又遭雷击起火,一直延烧到午门和左、右廊,“三殿十五门俱灾”,整个前朝尽成瓦砾灰烬。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修好,并将三大殿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可是到了万历二十五年(1592年),三大殿又一次遭受火灾,直到明天启七年(1627年),才重新修好。清军占领北京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皇帝将三大殿更名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再次发生火灾,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大殿的重建工程才完全峻工。清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发生的一场大火,把乾清宫和交泰殿都烧光了[2-3]。因此,明、清两代皇帝,都在故宫各宫殿之前,设置了很多大铁缸和大铜缸,储水防火,并将大水缸美名为“吉祥缸”。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故宫内共有大铜缸和大铁缸308口。可惜,已丢失不少,尤其是在1944年和1945年,日伪政权曾先后两次劫走故宫内的54口大铜缸等物。据资料[4]介绍,现今还存231口大缸。不过,在故宫已开放的宫殿中,作者至少看到大铜缸152口,大铁缸50口,共计202口大缸,如果加上未开放的宫殿区内的大水缸,“还存231口大缸”的说法,大概是比较正确的。这231口大缸中,既有明代铸造的,也有清代铸造的,尤以清代乾隆年间铸造的为多。其中明万历年间铸造的4口鎏金大铜缸和清乾隆年间铸造的18口鎏金大铜缸,是现存古代大缸中的珍品,还有一些清乾隆年间的“烧古”大铜缸,也是大缸中的精品。至于北京颐和园排云殿、乐寿堂、仁寿殿等处的10口大铜缸,则是清光绪年间所铸,属于鸦片战争后的清朝晚期了。据查,除北京故宫和颐和园留存有明代和清代的大铜缸外,一般寺庙就很少有大铜缸了,只有北京戒台寺还存有1口清代大铜缸,口径为1.45m,北京孔庙大成门前,也陈列着2口清代大铜缸,口径为1.5m.所以,现存的古代大铜缸最少在165口以上。

下面会比较详细地将6口大铜锅和5口大铜缸的有关情况,做一介绍。

1 龙兴寺的大铜锅

安徽凤阳县的龙兴寺,其前身为皇觉寺,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出家当小和尚的地方,故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因为皇觉寺是他的发祥地,改名为龙兴寺,并用财力、物力支持,使龙兴寺获得了很大发展,所以,龙兴寺在洪武年间的发展,已达到有佛殿、法堂、僧舍等381间,僧众达500多人,故寺内有“千僧锅”数口。现存的4口大铜锅,就是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铸造的。这4口铜锅,口径基本相同,口沿的外径为1.64m,内径为1.43m,其中一口是平底锅,高0.95m,原是炒菜用锅,其余三口为尖底锅,用来煮饭、熬粥,高为1.24m,锅内还有伸出部分,亦可用来蒸馍。在大铜锅的外表靠近下部处,还铸有八耳,也叫八只出脚,供支撑之用,可惜,这些铜锅的锅耳大多已经断裂。

后来,随着寺庙的衰落,香火不盛,僧众日益减少,大铜锅就不再用作煮饭工具,有一段时间,曾用来盛水防火,作消防之用。现在,4口大铜锅置于太祖殿前面的院内,里面装水,种植睡莲,盛开著鲜艳的莲花,见图1所示,供国内外香客和游客欣赏,使这些明代大型金属文物发挥新的作用。

龙兴寺的4口大铜锅,因为铸于明洪武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大铜锅,冶铸质量好,保存完整,是很珍贵的大型金属文物,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

图1 龙兴寺大铜锅

2 菩萨顶的大铜锅

山西省五台山是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有很多佛教寺庙,其中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因为僧人和信徒很多,故都有“千僧锅”,用来烧饭煮粥。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显通寺,在寺庙的大院内,至今还留存有2口古代的大铜锅,其中一口明代的大铜锅,口径为1.82m,高为1.1m.在院内另一侧,也有一口大铜锅,其口径为1.62m,高度亦有1.1m左右。这2口大铜锅原来都在显通寺的大伙房内,为僧侣和信徒等煮饭,现在因早已不用,故作为文物放置在大院内,供游客观赏。

图2 菩萨顶大铜锅

而菩萨顶,作为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庙,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留有4口明代和清代的大锅。在菩萨顶后部的大锅院内,南房中放置着3口大锅,其中一口大铜锅,其口径的外径为2.04m,内径为1.7m,深为1.15m,铸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见图2所示。由于口沿的边较宽,其上有铭文为:“大明万历辛丑孟冬吉日造,五台山归路岭龙泉寺永远流传,佛金官造”。故知该铜锅铸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距今已400多年,但大铜锅保存得仍然很好,只是口沿的边上,已有一小缺口,但不影响使用性能。还有一口大铜锅,作为蒸锅用,其口径为1.68m,深1m多点,在锅壁上有很多汉文和梵文的铭文。第3口大锅是铁锅,其口径为1.6m,深为0.9m,作为炒菜用锅。在院内,还有一口大铜锅,其口径为1.6m,高为1m,铸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因为在大锅的口沿上有铭文:“嘉庆拾贰年梅月造”,故知。由于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每年六月,要举行“打鬼”盛会,这期间,整个五台山的黄教僧人齐聚菩萨顶,举行重大法事活动,因僧人和信徒增多,故所有的大铜锅,都用来供应饭、菜。此外,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用来煮“腊八粥”,以施舍粥食一天,这是菩萨顶很隆重的腊八盛典。在十二月初一到初六,就要将黄米、稻米、绿豆、莲子、小豆、栗子、红枣等原材料备齐,从初七清晨起,就开始熬煮“腊八粥”,一共要熬煮6锅粥,直到初八凌晨才熬好。第1锅粥供佛,并举行隆重的仪式,第2锅粥献给活佛,第3锅粥给大喇嘛,第4锅粥给对寺庙有大功德的施主,第5锅粥分给菩萨顶的众喇嘛,第6锅加上前5锅剩下的粥,就作为施舍给大众的“腊八粥”了,这时候的场面,最为热闹。

3 岱庙的大铜锅

山东泰安市岱庙,因奉祀“东岳泰山神”,又称泰山庙。泰山为五岳之首,泰山神遂为五岳神灵之尊,历代帝王多以祭泰山为重要祀典,时有封禅泰山之举,而封禅泰山,必先到岱庙参拜,故岱庙被建成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庙观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贶殿是岱庙的主殿,在天贶殿内,保存有一口明代大铜釜的珍贵文物,铜釜即铜锅,其口径为1.22m,高为0.8m,见图3所示。大铜锅的外表铸有8个锅耳,是铜锅安放在灶上时的支撑,故锅耳以上的铜锅外表,仍非常光滑,而锅耳以下的铜锅外表,则因长期使用,受到火烧燎烤,已经变得非常粗糙了,但大铜锅的整体铸造质量良好,故保存得相当完整,是现存古代大锅中质量最好的大锅之一。从现存的大锅来看,大多数是大型佛教寺庙遗存的“千僧锅”,而岱庙的铜锅,则是我国传统的坛庙拥有的大铜锅,是比较少见的,据说,在古时候,泰安每年都有大型庙会,岱庙的管理者就会用大铜锅来煮粥食,布施给参加庙会的老百姓食用,所以,大铜锅在过去曾发挥过很大作用,而现在,大铜锅作为历史文物,陈列在天贶殿内,供游人参观。

图3 岱庙铜锅

4 牛街清真寺的大铜锅

北京市宣武区的牛街清真寺,亦称牛街礼拜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是北京市内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所清真寺,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存有一口大铜锅,见图4所示,铜锅的口径为1.55m,深为0.75m,是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时铸造的。

自古以来,北京的回民每年都会在牛街礼拜寺举办盛会,每逢伊斯兰斋月贵夜,即斋月的第27天夜间,以及伊斯兰圣会等重大节日,北京牛街清真寺,就会用这口大铜锅,来熬制牛羊肉粥,供前来参加盛会的伊斯兰教徒食用。牛街清真寺原有的一口大铜锅,是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铸造的,损坏后,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时,重铸了这口大铜锅,铜锅的口沿上所铸的铭文:“勅赐礼拜寺记,大清乾隆已未岁丙子斋月重造。”证明了这一点,这些铭文至今仍然非常清晰。这口留存至今的大铜锅,保存完好,毫无损坏,现在已不再使用,而是作为文物放置在院内,供人欣赏,它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口古代伊斯兰教徒使用的大铜锅,是非常珍贵的,已成为牛街清真寺的重要历史文物。

图4 牛街清真寺铜锅

5 雍和宫的大铜锅

北京市的雍和宫,是内地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在1961年时,就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雍和宫鼓楼旁的空地上,放置着一口清代大铜锅,见图5所示,大铜锅的口沿直径为2.38m,高为1.5m,铸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于这口大铜锅,在清代是专门用来煮腊八粥的,被人们称为“腊八粥锅”。因雍和宫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时,由亲王府改成的喇嘛庙,和清朝皇室的关系极其密切,所以,这口大铜锅在清代时,是为皇宫熬腊八粥用的。

图5 雍和宫大铜锅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民间都会熬腊八粥喝。据说,佛教徒喝腊八粥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故腊八粥又叫“佛粥”。清代皇室人员也吃腊八粥,其所吃的腊八粥,则由雍和宫的喇嘛来熬制,这口大铜锅就是当年为皇宫熬腊八粥用的,据《光绪顺天府志》载:“腊八粥一名八宝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用焉。”在清咸丰朝以前,每年熬6大锅粥,第1锅供佛,第2锅送进皇宫里,第3锅送给王公大臣和庙里的大喇嘛,第4锅送给在京的文武百官,第5锅供雍和宫的众喇嘛食用,第6锅加上前5锅剩下的,就作为施舍给平民的腊八粥了,以求吉祥平安。到了咸丰末年,清朝的经济日益崩溃,每年熬粥的数量就逐渐减少,到光绪末年,就只熬1锅粥了[5]。

雍和宫的这口大铜锅,主要用来为皇室熬腊八粥,这在我国古代寺庙里是少见的,因为和皇宫有关,这口大铜锅也很特殊,铜锅的口径大,壁也很厚,而且铸造质量上乘,锅的内外表面都很光滑,至今已260多年了,外观还相当好。由于大铜锅熬煮的腊八粥,曾给皇室人员和在京的文武百官吃,使这口“腊八粥锅”相当有名,也就成为一件珍贵的大型金属文物了。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大锅腊八粥口径
步枪口径之争(下)
步枪口径之争(上)
一起喝腊八粥
大口径超高附塔管线安装技术
外星人!快到大锅里来
腊八节
过年啦
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超级“大锅”FAST 正式开启“天眼”模式
借 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