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石油合作对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影响探析

2014-07-10潘晓伟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石油俄罗斯

潘晓伟

摘要: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一远东输油管线中国支线于2011年初投入使用。通过该管线每年有1500万吨俄原油流入大庆,对于改变由大庆油田产量下降、开采困难、开采成本增加等导致的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局面有很大帮助。这为黑龙江省石化产业战略升级提供了契机、为黑龙江省乙烯加工业和炼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也提高了大庆油田储油设备的利用率。

关键词:俄罗斯;石油;黑龙江省;石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7.35;F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4)01—0036—04

中俄石油管道是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石油管线“泰纳线”的支线。管道的起点是俄罗斯远东城市斯科沃罗季诺,终点是大庆。从漠河进入中国境内,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个县、市(区),因而也被称为“漠大线”。石油管道全长997.25公里,俄罗斯境内72公里,中国境内925.25公里。从2011年初投入使用至今,中俄石油管道已经平稳运营近3年,共有5000多万吨原油流入我国。鉴于中俄石油管道对中俄两国关系及两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中俄两国均有增加输油量的意向。2012年12月5日,在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九次会晤中,在扩大中俄原油贸易方面双方达成共识:2016年将中俄原油管道输送量增至每年6000万吨。2013年3月22—24日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中俄签署了扩大原油贸易合作协议,俄罗斯将大幅增加对中国石油供应。中俄加强石油合作的意向很快得到落实。6月21日,在第十七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伊戈尔·谢钦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吉平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长期供应原油协议。协议规定:俄罗斯未来25年里,每年将向中国供应4600万吨、总价值高达2700亿美元的石油。与此同时,两国还签署了石油增供协议,俄罗斯将在目前中俄原油管道(东线)每年1500万吨输油量的基础上逐年向中国增供原油,到2018年达到每年3000万吨;增供合同期25年,合同期满后可延长5年。中俄增加输油量协议很快进入了操作阶段。2013年9月10日,中俄石油管道扩建工程在漠河12号储罐开工,计划中扩建后的石油管道年输油量可达2200万吨。

据最新数据统计,2013年9月,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净原油进口国。随着我国对外能源依存度的增加,中俄石油管道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意义越来越大,它对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一、当前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石化产业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原油的开采和储备。黑龙江省石化产业是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以加工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油田伴生气等原料而形成的石油和化工产品的体系。石化产业是黑龙江省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备受各级政府的重视。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以大庆为龙头、“哈尔滨一大庆一齐齐哈尔”为主体的石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化工产业,重点建设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30亿元,增长18%”。然而,在黑龙江省石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制约石化产业战略升级的诸多因素也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大庆油气产量下降、原油供应不足;大庆石油开采困难、开采成本增加;黑龙江省石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中俄石油管道合作的实现对于缓解黑龙江省石化产业面临的困境有很大帮助。

大庆油气产量下降、原油供应不足,是制约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因素。石油资源型地区包括石化业在内的相关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石油的开采。大庆油田是黑龙江省石化企业的主要原料供应基地,包括大庆石化、大庆炼化及哈尔滨石化在内的众多企业对大庆油田存在巨大依赖性。然而,近几年大庆油田的石油产量持续降低,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石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油气资源的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其兴起、鼎盛、衰落的阶段性明显。大庆油田作为我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之前,大庆油田年产原油都在5000万吨以上,但经过多年开发,大庆油田进入了衰退期,从2004年起大庆油田的石油产量大幅下降(见表1)。

从表1看出,2000—2012年12年的时间里,大庆油田的产量共下降了3586万吨;2004—2008年,每年递减幅度为150万吨左右。2012年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为4 000万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油气当量约4 330万吨,这一数字要落后于长庆油田。截至2012年12月26日,长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230.58万吨、天然气285.44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超过4500万吨,油气当量超过大庆油田170万吨。这样,大庆油田长期把持的我国第一大油气田的历史被改写了。大庆油田产量连续下降,是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大庆油田开采困难,开采成本增加,是制约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的第二个因素。目前大庆油田已探明的储量为60亿吨,其中90%以上的储量已被动用,其中20亿吨已被开采,剩余的40亿吨多是难采储量,开采成本高。原油的开采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即自喷采油和机械采油。自喷采油是原油靠自身的能量喷到地面,机械采油是借助外界能量采油。很明显,机械采油的成本远高于自喷采油。当前,大庆油田已进入开发的中后期,油田已基本丧失了自喷能力,石油开采主要依靠机械采油来完成,用抽油机采油的油井占大庆油田油井总数的90%以上。机械采油的能耗大,这增加了开采成本。大庆油田机械采油耗费的电能占油田总用电量的45%,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用于向油田注水的耗电量巨大。

注水驱油已成为大庆油田开采石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注水驱油程序繁杂,水要先后流经注水电机、注水泵、泵出口阀门、配水间来水阀门、单井出水阀门。如此之多的步骤,耗电量是可想而知的。据统计,2005年,大庆油田总耗电量723 898 154×104kW·h,其中用于注水的耗电量为289 194 156×104kW·h,约占总能耗39.95%。近几年,尽管大庆油田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可用于注水驱油的能耗仍居高不下。大庆油田开采成本的不断增加,不利于以大庆石油作为主要原料来源的黑龙江省石化企业的发展,导致黑龙江省石化产品在和其他省份同类产品的竞争中价格上处于劣势。

石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的第三个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开采业所占比重偏高、制造业比重偏低。2010年,黑龙江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工业增加值在整个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为50.39%,比2005年降低13.4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1.39%)高出39个百分点。2010年,黑龙江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0.27%,比2005年提高4.9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55.03%)低44.76个百分点。这一局面的出现,同黑龙江省石化产业起步晚及国家战略布局有很大关系。

长期以来,大庆油田偏重开采,不重视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导致石化产业发展迟缓。上世纪90年代后,全国各地纷纷加大炼油、乙烯等石化项目的投资,但受中石油规划布局的影响,大庆石化、大庆炼化生产的乙烯、丙烯几乎全部用于聚合,产业链条没有得到很好延伸。此外,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成品油需求有限,大庆油田所产油品大量南运。“北油南运”限制了大庆及黑龙江省原油加工量的扩张,炼油规模有限,导致黑龙江省的石化企业落后于全国同行。这一局面导致的一个可怕后果是,一旦石油枯竭,企业总体经济水平必将急剧衰落。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庆油田转型势在必行,从“资源型企业”转向综合性公司,壮大石油化工产业,形成石油、石化、地方工业三大支柱,建立大庆新的工业体系,打造石化业基地。当前大庆油田原油产量持续下降,为黑龙江省石化业转型带来困难,而每年至少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的流入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困难。中俄石油管道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对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加快了黑龙江省乙烯产业的战略升级;促进黑龙江省炼油业的发展;提高了大庆油田储油设备的使用率。

二、石油合作对黑龙江省乙烯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在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大庆油田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从石油经济“一枝独秀”向油化并举、多元支撑方向发展,突出发展石化产业,力争使大庆成为世界级石化基地,其中乙烯加工业的地位不容忽视。“在石化产品加工上,以市场为导向,沿聚烯烃、化纤、橡胶等产业链,把大庆建成国家级聚烯烃、合成纤维、专用石油树脂等石化产品深加工基地。”在这一政策和规划的指导下,黑龙江省乙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大量俄罗斯原油的流入,对大庆乃至黑龙江省乙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工业粮食产业”,是石化产业的核心。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化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钢铁、粮食并称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三大重要指标。乙烯工业生产的实践表明,原料来源是乙烯生产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乙烯工业发展面l临的重要问题是原料供应不足,扩大乙烯原料来源是提高我国乙烯加工能力的主要途径。2006年,世界乙烯原料构成中石脑油约占57%,乙烷占26%,丙烷和瓦斯油各占7%,丁烷约为2%。近几年,石脑油在乙烯裂解原料中所占份额有所下降,2011年为44.1%。石脑油在乙烯加工原料中所占比例下降的趋势在我国表现不明显,我国当前乙烯加工中石脑油所占份额仍居高不下。2006年,国内乙烯裂解所用原料约98%为石脑油,而烷烃、瓦斯油等原料仅占2%。优质石脑油的供应是我国乙烯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每年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的到来,为大庆乃至黑龙江省乙烯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石脑油。

乙烯加工和原油的生产、储藏密不可分。原油在储藏过程中会有一定程度的挥发,挥发的物质主要是轻质烃类,如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原油储备的一道必备工序是分离烃类,分离出来的烃类物质正是加工乙烯的原料。因而,俄罗斯原油除了为乙烯生产提供石脑油外,也能提供乙烯加工的另一类原料——烃类物质。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都认识到每年1500万吨俄原油的输入给黑龙江省乙烯业发展带来的契机,积极实施乙烯扩建项目。2012年1月5日,年产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的龙头项目——新建年产量为60万吨的乙烯装置投入使用,目前已经生产出合格乙烯产品。扩建后的大庆石化公司已成为国内加工能力最大的乙烯生产企业。毫无疑问,这一成果的取得和中俄石油合作的实现是密不可分的。

三、石油合作对黑龙江省炼油业发展、提高储油设备利用率促进作用

中俄石油管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促进了黑龙江省炼油业的发展、提高了大庆油田储油设备利用率。随着我国对外石油依存度的逐年增加,进口原油在我国石油炼化业中所占份额逐年上升,石油加工量的增长主要靠进口原油来实现。原油产量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使得炼油厂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持续上升。2007年,炼油厂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为48.3%,2011年上升为56.4%,有预测说2015年将达到65%左右(见表2)。

在石油炼制企业对进口原油依存度日益增加的背景下,进口的原油输入何地,直接影响该地石油炼化和加工能力。在大庆石油越来越难开采的今天,在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大庆油田确立了壮大石化工业基地、培育接续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炼油产业不失为一条出路,但受制于大庆油田开采量下降,黑龙江省炼油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黑龙江省的许多炼油厂开工不足,而引进中东原油又面临着运输路线较长、运费高以及安全性差等因素,引入毗邻我省的俄东部地区石油无疑是保障黑龙江省炼油厂原料供应的最佳选择。这对加速大庆乃至黑龙江省炼油业的战略升级,进而为全省石化产业发展后续深加工等提供了契机。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保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成品油加工上,要求提供更多绿色产品和清洁型燃料,低硫轻质原油成为炼油原料的首选。经中俄石油管道流入大庆的俄罗斯原油基本满足了生产环保产品的需要。中俄石油管道输送的油被称为ESPO原油,其各项指标分别为:API值为35,含硫量为0.5%。ESPO原油加工难度小,炼油成本相对低,竞争力强,较适合作为炼油业的原料。

近几年,由于大庆油田产量的持续下降,部分储油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这不仅浪费了设备资源,还要花费人力物力来维护。南三油库是大庆油田最大的储油库,为了落实国家原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和增加油库的储油量,特别是更好地储存俄罗斯原油,2005年大庆油田投资2.57亿元人民币,上马了南三油库接卸俄油工程。工程设计的年接卸油量1200万吨,新增库容40万立方米。这样,南三油库的总存储量达到110万立方米,其中新建15万立方米储罐2座、10万立方米储罐1座。然而油库投入使用后,由于从满洲里口岸陆路输入的俄罗斯原油数量有限,使得南三油库的储油设备出现闲置,大量俄罗斯原油的流入改变了储油设备闲置状况。不仅南三油库这样,大庆油田的其他油库也是如此,如葡北油库。根据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最新俄油配置方案,2013年中俄石油管道增输的部分俄油运送至葡北油库,将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与俄原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输送至哈尔滨石化公司。每年至少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的流入,极大改变了大庆油田石油储运设备的闲置状况。

综上所述,中俄石油合作对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无疑起了巨大促进作用,既加快了黑龙江省乙烯产业的战略升级,又推动了黑龙江省炼油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提高了大庆油田储油设备的利用率。

[责任编辑:初祥]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石油俄罗斯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石油PK太阳能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欲盖弥彰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