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城市功能区演变与优化调控

2014-07-09王卫华王开泳

中国名城 2014年6期
关键词:北京

王卫华 王开泳

摘 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功能区布局也发生着急剧的变革。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也是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区结构不断演化和优化调整的过程。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市功能区演化模式一直以同心圆模式为主,到了1990年以后,伴随着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区、亚奥板块以及经济开发区建设,北京市的各项功能不断向外围地域扩展,目前形成了“一个传统中心区、4个副中心、2个产业带”构成的多中心的地域结构演化模式。着眼于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从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的角度探讨北京城市功能区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功能区空间重组、交通体系完善、新城建设与政策引导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空间调控和优化对策。

关键词:世界城市;城市功能区;演化模式;北京

Abstract: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great change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have taken place in Beijing, and its functional areas layout also underwent dramatic changes.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Beijing is also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tructure. Evolution of functional areas has been dominated by a concentric circle model in Beijing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BD, Financial Street, Zhongguanc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he Olympic Park as well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fter 1990, the functional areas in Beijing expanded to the periphery region constantly, which have formed multi-center regional structure with a traditional center, 4 vice center, 2 industrial zones. Focusing on building the world city goal, main problems of evolution process of city function areas in Beijing have been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functional areas and spatial layout. Finally,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ave put forward from the viewpoint of functional areas restructuring, traffic system,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olicy guidance, which can optimize the spatial regulation.

Key words:world city;urban functional areas;evolution model;Beijing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6-32(6)

1 城市功能区演变的理论探讨

1.1 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特点

城市的不同空间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相似的功能一般在空间呈现集聚特征。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1]。城市功能区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各类智能的重要空间载体,集中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式。一般而言,城市功能区具有四个特点:(1)专业功能突出,(2)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功能,(3)各类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4)具有区内相似性与区际异质性。

1.2 城市功能区的分类

按照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将城市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三种基本的功能区[2]。另外根据特殊功能需要可以设置文教区、行政区、旅游度假区、商务区、科技园区、以及各类开发区。从城市空间的主体功能看,可以将城市功能区划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种类型。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也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明确要求。

1.3 城市功能区的演化模式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加快,土地资源变得紧张,用地功能竞争激烈,城市内部出现了工业、商业、行政、居住区前所未有的功能区空间布局结构。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城市结构提出各种理论,解释城市结构的发展过程和形成方式,解释功能分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归纳起来,基本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

从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模式看,可以分为五种类型[4]:一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功能区。如美国硅谷、伦敦金融城等城市功能区都是典型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二是自发形成与后期政府规划引导形成的功能区。如纽约曼哈顿CBD,就是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结合形成的,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市场主体有序集聚发展,优化功能区发展环境。三是政府主导规划与开发的功能区。如东京的新宿商务区,是东京都为了应对“空心化”而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四是政府规划引导与企业化运作的功能区。如巴黎拉德芳斯商务区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政府规划的前提下成立专业化的开发公司实际运营管理。第五种是政府规划引导与多主体参与开发的功能区。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航空城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机场、专业开发机构和协作机构合作开发的典型案例。城市功能区的开发,对于加快所在区域的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endprint

2 1949年以来北京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城市功能区演化模式探讨

2.1 1949年后到1990年以前:典型的同心圆模式

2.1.1 环路建设促进了北京市同心圆圈层式发展

“同心圆”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布局使得北京城市道路一环套一环的连接起来,近十年北京城区平均每年向外扩展6.8~7平方公里[5]。北京目前已经建成了六环路,从二环到六环,环环相扣,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北京市域的交通可达性,也成为了北京市快速发展的见证。随着北京各种中心地位的加强,向心力不断增加,在市区和边缘区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屏障,资金流和人流被牢牢地吸在城区,形成了较典型的“同心圆”模式。

2.1.2 西单、王府井两大传统商业中心和中央政府办公区强化了中心的集聚功能

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商品都是按照级别定点销售,由于历史继承性,长期以来,西单和王府井两大传统商业中心担任着全北京、乃至全国的中高档商品的销售功能,由此也引起了人流和物质流向两个商业中心的集聚,中央政府办公区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向心功能。城市功能区布局的调整首先表现在80年代西单、王府井两大商业中心的更新改造。90年代基本完成大规模改造的两大中心,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商业中心的商务化。大面积的写字楼建设,使原有单一的零售功能转变为零售、办公综合型的新功能。如王府井商业中心的东方广场是北京目前规模最大的写字楼。

2.2 1990年-2005年:同心圆模式向多中心模式转变

2.2.1 CBD建设成就现代商务区,促进了商务功能的离散化

由于第一、第二、第三使馆区及其他外事机构集中在这一带,所以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政府即投入资金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路、气、水、电、通讯、排污等系统建设在北京都处于领先位置。在交通方面,CBD与首都机场,与天津、秦皇岛和唐山等港口往来便捷。这些优势,使得CBD在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成为北京发展最快的地区。

1993年政府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CBD的概念,并明确指出 “在建国门至朝阳门、东二环路至东三环之间,开辟具有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业、文化和商务办公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商务中心区”。同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北京市商务中心区规划》,对上述范围内地区的面积、开发构成、高度、容积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规划[5]。此后,CBD的发展再次提速。目前,CBD区已初步形成以金融产业为龙头,金融、保险、证券、咨询中介、IT通讯为产业主导的产业格局,成为跨国公司,特别是500强企业进入北京的首选之地。CBD建设使北京市的商务功能从传统的中心区向以建国门为中心的朝阳区转移,促进了商务功能的离散化。

2.2.2 国际赛事促成亚奥板块的崛起, 促进了大型金融商贸会展商圈的建设

1988年之前的亚运村,人烟稀少,只在农田荒野之间散落着几个小村、农舍和古庙。伴随着1990年亚运会这种大型体育盛会的召开,给承办地的城市环境和经济带来一次大发展。由体育场馆的兴建,到带动周边居住和商务区的发展,亚运村的发展可谓流畅顺利,展现了体育盛会经济积累扩散的完整过程。亚运村已由当年的竞技场迅速发展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成熟大社区,以亚运村为中心,已形成一个集高档物业经营、会展旅游、房地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大型金融商贸会展商圈。

2001年,我国取得奥运会的举办权,奥运会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为亚奥板块的崛起提供了新的机遇。政府在奥运村区域内的热、电、燃气、污水,以及公交、通讯和网络方面的投入都已经陆续投入运营。以奥运村为中心,以北京最高的建筑世界贸易中心为地标,以体育经济、会展经济为龙头,在亚运商圈的基础上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亚奥商圈,已经成为城市重要功能区之一,在未来北京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2.2.3 90年代末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北京市北四环区域的快速发展

中关村发源于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然而,世纪之交“中关村经济”烘热了中关村,中关村及其周边地区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代表,并表现出无可置疑的发展优势。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超过3600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达到20%;企业实缴税费达到1500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56万人,企业利润总额1730亿元,实现出口230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总额近四成;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900亿元。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24家,其中境内145家,境外79家,62家企业在境内创业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6]。

目前,中关村形成了“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十六个园区。已建成的中关村西区已经发展成为集办公、会展等商务功能于一体的中心城区西北边缘新的商务副中心。园区内拥有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孵化器。先天优势与历史机遇的完美结合,赋予了中关村在北京“科技中心区”的难以撼动的地位。

2.2.4 金融街建设强化了北京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建成了专门金融集聚区

北京金融街是建设中的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南起复兴门内大街,北至阜成门内大街,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西二环路,紧邻长安街,距天安门广场3.5公里,周围被西单商业区、长安街、阜景文化旅游街所环绕,下有地铁一号线及2号线交汇。不仅交通便利,而且紧邻中国最高的决策中心,聚集着中国金融业60%以上的金融资产,各类职能部门齐全,使得金融街成为独一无二的全国性金融管理和信息发布中心,对于推动金融和房地产等各个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便利的地理位置优势。并成长为如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在北京金融街这1.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总行, 以及瑞银、德意志银行等外资银行总部等160家金融机构,1600余家大型企业。金融资产61.3万亿元,三级税收2218亿元, 占北京全市三级税收比重为35.4%[7]。各类金融机构的聚集,使金融街成为中国的金融管理中心、中国金融资产和货币流通领域的龙头。一个新兴的以金融业为主的商务中心区已俨然成型。众多金融机构的聚集,不仅为金融街营造了浓郁的金融商务氛围,也使其成为北京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功能区。endprint

2.2.5 郊区县工业开发区建设加快了北京市多极化发展的步伐

1993年8月25日,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吸引了世界知名的制造企业纷纷将部分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亦庄。到1990年代末,亦庄逐渐成为强势发展的功能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软件制造5个主导产业,其中前3个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北京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首屈一指的北京“药谷”,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全国第五,成为北京重要的知识经济产业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另外,10个分布于远郊区县的工业开发区也进入了高增长的势态,经过调整,北京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中关村科技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级开发区10个、其他各类开发区13个。在开发区建设的带动下,卫星城建设迅速发展,制造业向卫星城大规模转移,形成了环绕市区的新的制造业带。北部近市区大规模的住宅开发和私人轿车进入家庭,促进了中心区人口向该地区转移,标志着大城市郊区化的趋势已经出现,近市区的地域结构正在向“大都市区”的空间形态演化。北京市的分散化格局初步形成。

2.3 2005年以后,北京市正式确定多中心发展的格局

2006年,北京市发改委公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功能区发展规划,提出舒解中心城区功能,鼓励人口和工业向新城迁移,启动新城建设等设想。提出建设北京东、西部发展带,以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形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等四大城市功能区;重点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金融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临空经济区等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8]。

2.4 北京市目前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一个传统中心区、4个副中心、2个产业带”

经过北京城区和近郊区功能布局的调整,目前在全北京市域范围内已形成了 “一个传统中心区、4个副中心、2个产业带”构成的多中心的地域结构格局。1个传统中心区由王府井、西单、前门三大传统商业中心和国家行政办公区组成;4个副中心包括中关村西区、金融街、CBD、奥林匹克公园;2个产业带一是沿五环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一是沿六环工业开发区形成的现代制造业产业带。

4个商务副中心的建设及城市主要节点次级商务中心的出现,使中心城区结构迅速向“服务型”转化。出现了老的中心区自身的更新改造;新的商务中心与老商业中心近距分离;新的副中心与老的中心区远距分离三种不同的发育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王府井、西单的改造;第二种形态是东方广场办公区与王府井的近距分离,金融街和西单的近距分离;第三种形态是中关村西区、奥林匹克公园与老的中心区的远距分离。

总体上看,北京建国以来的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上是同心圆模式,内城是整个城市核心地区,居住区大量分布于二环到五环之间,而远郊地区则分布着别墅、高档度假村等低密度住宅。但北京的同心圆模式没有特别清晰的功能分区,核心地区聚集着城市的多种功能(行政中心,历史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商业中心等),而由于时间距离等原因,城郊间的通勤不是富有的远郊居住者的主流选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功能区不断分化,逐渐向这种多核心模式过渡。CBD、中关村、金融街等几个具有明显聚集扩散效应的功能区,足以成为城市的区域核心。多核心模式是城市功能进一步细分的结果,是不同资源环境满足不同城市功能的结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3 北京市功能区演化与布局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商务功能区建设与古都风貌保护矛盾突出

在大规模旧城改造带动下的商务功能区建设和古都风貌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商务中心区往往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重叠,建筑结构上又大都出现了物质性的衰败,在不破坏其历史肌理的条件下很难大规模增加现代办公面积。但商务功能区必须有一定的容积率,项目开发才可以做到资金平衡,而提高容积率与古都风貌保护要求下的规划条件不符。

3.2 副中心建设导致北京市“摊大饼式”扩张,绿化隔离带受到侵占和破坏

90 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建设的三个城市副中心(中关村西区、CBD、奥运公园),分别位于中心城区的边缘,新建的副中心实际上是城市新的“吸引中心”,也就是强势功能区,它们形成了对社会各类要素尤其对资本的极强的吸纳能力,并造成了中心城区新的“摊大饼”式的扩张,绿化隔离带受到严重蚕食。

3.3 市级和区级政府的规划不衔接,功能区建设分散且竞争加剧

随着内城区危旧房改造的任务加剧,区一级政府总是力图增加有利于扩大税源的功能区和功能单元的建设,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各区都提出了3~6个功能区建设和改造的规划,这造成了功能区建设的分散和竞争的加剧。

3.4 功能区空间结构不尽合理,建设空间不均衡,城市重心北移

90 年代对传统中心区的改造,以及副中心和次级商务中心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北部和北部边缘地区,南部城区出现了布局性的缺陷,中心城区南部发展相对滞后,城市重心北移,经济活动及交通流向北部集中,造成城市的经济空间与规划的道路格局脱节,北部交通超负荷,南城经济发展难以启动。

4 北京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思路与调控建议

4.1 加快功能区空间的优化和重组

北京要积极实施空间结构调整与功能结构优化,内优外拓、重心外移,突破城市空间结构矛盾。在四五环以内规划的四大高端功能区,重点进行优化提升,“腾笼换鸟”,进一步提高产出强度和产出效率,同时向临近区域拓展,实现联动发展[9]。比如,西城金融街在西扩的同时,可以加快向南拓展,将“金融街”的巨大品牌资源向丰台丽泽商务区扩散(丽泽商务区可以作为“金融街南区”),实现联动发展;朝阳CBD“东扩西联”,在东扩的同时,向西联动,与东城的东二环商务区、王府井商业商务区联动发展,形成高品位的、体现世界城市水平的大型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南优北拓”,在优化提升南部建成区的同时,加快“中关村”品牌在空间上的延伸,把海淀山后地区打造成为“中关村新区”,与昌平南部地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未来科技城,并与顺义临空经济区实现联动发展;奥林匹克中心区要充实产业内涵,大力发展体育创意产业、体育总部经济、会展业等,形成全国体育策划中心和体育资源控制中心。endprint

4.2 壮大经济体量,建设高端、有竞争力的产业功能区

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城市,而世界城市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包括总量水平、结构水平等。2013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为0.8:22.3:76.9,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3%,总体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体,不断向高端化发展。但北京的经济总量规模偏低,与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计算分析,北京的GDP仅为东京的1/12、伦敦的1/3。从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北京GDP与上海还有2500多亿元的差距,且增速也低于上海。从2013年数据看,北京GDP已经比上海要少1967亿元,与上海的差距有所减小。北京要加快世界城市建设,在关注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如何壮大经济体量。

目前北京的六大高端功能区多数已趋于饱和,新的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支撑北京提升经济体量。北京需要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来布局谋篇,跳出中心城区、跳出现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的空间范围,拓展成规模、大体量、能容纳更多产业类型的新的空间载体,加速新经济增长极的形成,有效提升北京经济体量。

4.3 应加快新城建设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步伐,缓解老城区发展压力

严格控制城市中心区的无序蔓延,避免形成新的大型住区。尽快转变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加快新城建设,疏散中心区人口和工作岗位,倡导混合用地模式,形成就业和居住基本平衡、配套设施完善、具有较强人口反磁力的综合性新城,减少新城与中心区之间的工作出行。加大投资和支持力度,着力发展北京外围的11个新城和6大产业功能区,不断完善新城功能,缓解老城区发展压力。其中,北京市政府把通州新城建设又提到了新的高度,提出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因此,通州新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建议今后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 使通州比其他新城取得更高的“位势”,目标集中,资源集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见到成效,承担起更多的城市功能,尽快体现城市“副中心”对于中心城区的疏解作用,有效缓解北京目前突出的空间结构矛盾。

4.4 完善交通体系,增强交通可达性

高度重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编制,优化配置各种交通资源[10]。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建议市规划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围绕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统筹各类交通设施规划布局,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良好机动性的关系。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城市中心区重点地区建设与交通系统的统筹规划。在重点地区开发建设中,强化轨道交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传统交通结构向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交通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型,避免形成新的交通拥堵区域。

5 小结

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也是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区结构不断演化和优化调整的过程。伴随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是北京城市经济形态的演化和各类城市功能区的兴起与发展。建国以来,北京市功能区演化模式一直以同心圆模式为主,到了1990年以后,伴随着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区、亚奥板块以及经济开发区建设,北京市的各项功能不断向外围地域扩展,目前形成了“一个传统中心区、4个副中心、2个产业带”构成的多中心的地域结构演化模式。但同时也面临着古都风貌保护、摊大饼式扩展、交通效率低下、功能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北京市功能区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和调整,加快新城建设,疏散老城压力。瞄准世界城市目标,壮大经济体量,建设高端、有竞争力的产业功能区,加快功能区的空间重组,重塑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向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8-23.

[2]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35.

[3] 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37-46.

[4] 颜芳芳.城市功能区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134-136.

[5] 章光日,沈丽珍.基于交通组织方式的都市区空间结构类型研究——兼论“北京模式”的独特性与创新性[C]//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396-404.

[6] 示范区介绍. [DB/OL]. http://www.zgc.gov.cn/sfqgk/56261.htm, 2013-02-16/2014-02-18.

[7] CBD、金融街——北京“双城记”.[DB/OL]. http://house.ifeng.com/news/city/detail_2013_06/21/26662513_0.shtml, 2013-06-21/2014-03-12.

[8] 北京新蓝图:二发展带、四功能区、六重点产业区. [DB/OL].(2006-12-06)[2014-03-25]. http://www.chinanews.com/cj/news/2006/12-06/833184.shtml.

[9] 赵弘.建议北京“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一心三带”新的空间载体[DB/OL].(2010-07-20)[2013-12-21].http://www.fdyjy.org/ebookInfo.asp?articleid=174.

[10] 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3-109.

责任编辑:王凌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北京
C919降落北京
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回信
北京X7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卷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