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2014-07-09曾群华徐长乐

中国名城 2014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研究发展

曾群华 徐长乐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厘清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现状与成果,对于更加系统、科学地深入认识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研究综述

Abstract:The new urbanization is a powerful engine for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larifying the related research status and achieve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 more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and promo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the new urbanization;review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6-26(6)

城镇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不仅在各地区域实践中得到了全面应用,也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新型城镇化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动力机制、发展路径与模式等方面推出了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试图梳理新型城镇化现有研究成果,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的深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现状

纵观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动力机制、发展模式、推进路径、评价指标、实践探索等方面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1 对新型城镇化概念的解析

尽管各界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众说纷纭,但目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表1)。

综述各种观点,理论界与学界对新型城镇化的解说有着大致相似的认识。一般来说,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经验的总结与创新,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强调以人为本、城乡统筹、集约发展、规模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1.2 对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与特征的研究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发展已迈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在对传统城镇化实践经验与教训总结的突破与创新,针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与特征,众多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胡际权(2005)认为新型城镇化具有城镇规模协调、城镇布局协调、城镇功能协调、城镇产业协调、城镇环境协调、城镇社会协调、区域发展协调等几个方面的“新”特征[11]。常益飞(2010)认为新型城镇化从发展观念、制度改革、城乡关系、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传统城镇化不同的特征,其本质在于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与内涵[12]。吴江(2010)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特点在于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多元协调发展的城镇化[13]。喻新安等(2012)认为新型城镇化具有宽厚的承载平台、强大的动力机制、坚持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实行集约节约经营、营造优良环境、追求功能优化、促进城乡统筹、推崇社会和谐等主要特征[14]。蒋晓岚、程必定(2013)认为人口城市化率是新型城镇化外在特征的反映,而区域“城市性”才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本质特征,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大致可以分为城市化率和城市性的双重提升和“城市性”的持续提升两大阶段,即新型城镇化的成长阶段与成熟阶段[15]。

1.3 对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

关于对新型城镇化发生和发展起推动作用与拉动作用的动力机制,各界学者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胡际权(2005)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以市场利益驱动机制、政府规划引导机制、政策促进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为主要动力机制[16]。王发曾(2010)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由经济发展机制、社会发展机制、基础设施发展机制等核心机制和行政促进机制、行政控制机制等辅助机制构成[17]。黄亚平、林小如(2012)以湖北省为例,探讨了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认为宏观政策制度保障、中观产业经济、微观硬件系统支撑力与资源环境双向力等是欠发达山区城镇化稳步健康发展的主导动力[18]。倪鹏飞(2013)认为在全球日益信息化以及重大技术突破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之际,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大新的动力不断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19]。

1.4 对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深入发展与实践的不断创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各区域、各学界的研究热点。于晓晴(2011)根据长江上游地区的区域特点与城镇化现状,提出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和支持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且以“自下而上”推进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从独特目标、特殊路径和对策建议等方面构建了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架构[20]。庄栋(2012)在分析浙江、安徽和成都等地区的发展路径及其模式的基础上,根据陕西省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构建了陕北、关中与陕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21]。倪鹏飞(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22]。杨仪青(2013)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改变过去摊大饼的粗放模式,而是应根据我国所在区位条件、自身特征等,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合村并城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组团式联合开发建设模式,带动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23]。梁浩等(2013)通过分析绿色建筑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关系及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与独特优势,提出绿色建筑产业新城作为一种重要模式为全国不同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24]。王佳文等(2013)以《广州市花都副中心发展规划》为例,提出具有花都副中心自身特色的整合模式、提升模式、转型模式、特色模式等四种新型城镇化模式[25]。宣超,陈甬军(2013)以河南鄢陵县为例,考察了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及不足之处,深入探讨了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出中原地区的就地城镇化可实行“市场型城镇化模式”[26]。王大海,张玉磊(2013)在深入探究我国传统城镇化治理模式的现实问题、本质特征和形成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制度化治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模式选择,通过制定和执行城镇化战略规划、加强与城镇化相关领域的重点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化的制度监管体系等措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治理模式[27]。韦仕川等(2014)从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的优势,深入分析了“大中型城镇化模式”、“旅游城镇建设模式”、“旅游综合体模式”和“旅游新农村社区模式”等四种模式的功能特征、发展方向和运营模式[28]。endprint

1.5 对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研究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仅是区域实践的重要任务,也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吴江(2010)以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例,提出“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最佳现实选择;城乡协调、区域协调、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及人口、 资源与环境协调是重庆新型城镇化的协调路径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城镇规模结构、推进方式、人口转移方式等具体方面设计了多元实现路径[29]。冯煜雯(2011)在分析关中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和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从规划引导、产业动力、基础设施、资源优势、城乡统筹方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30]。倪鹏飞(2013)指出新型城镇化应在“可持续城镇化”的总体路径下,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走以人为本、倾斜平坦、产城互动、绿色发展、包容增长、创新驱动、政府引导、本土开放等八条具体路径[31]。向建,吴江(2013)结合重庆的区域实际,运用协调路径、高效路径、多样路径三条路径组合推进重庆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最终实现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32]。杨仪青(2013)在总结分析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市场理念、增长方式、制度保障、城乡统筹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33]。王超(2013)通过分析我国传统城镇化存在问题,从系统视角提出从突破制度障碍、保障动力机制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路径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转型[34]。周冲,吴玲(2014)在借鉴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为着眼点,认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在于创新管理体制,更新思想观念;以大中小型城镇并行的道路推动城镇化发展;以“城镇经济区”规划引领城镇化发展;以产业集群化支撑城镇化发展[35]。

1.6 对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研究

学界不仅从定性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而且对新型城镇化的量化评价做了大量分析。胡际权(2005)从经济集约化、社会和谐、政治文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体系,对我国城镇化水平进行了预测,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城镇,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方式[36]。吴江等(2010,2012)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人口转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方面选取了12个指标构建了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子与机理的指标体系[37]。孙雪(2012)从城市发展动力、城乡发展质量、城乡发展公平等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38]。刘静玉等(2012)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等三个准则层对新型城镇化构建了21个指标,分析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39]。田静(2012)从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城镇化发展质量系统、城镇化发展公平系统3 大系统建立了8项子目标、45 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40]。曾志伟等(2012)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构架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的定量化评价思路和框架,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41]。张向东(2013)结合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的实际,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生活方式、环境状态、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设计了包括27个操作指标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各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指出河北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合河北省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42]。

1.7 对各地新型城镇化实践探索的研究

随着新型城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展开,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状况等发展基础与特点,探索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各界学者也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倪鹏飞等(2007)以成都市城市发展为例,在总结城市化理论与其他国家经验教训和成都城市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城乡双赢的新型中国城镇化道路,并对战略目标、管理创新、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勾画[43]。仇保兴(2010)在分析借鉴美国凤凰城、天津生态城、马斯达零碳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可再生能源、水资源循环利用、就业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提出新型城镇化带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思路与具体建议[44]。王发曾(2010)认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实施集约经营、营造优良环境、追求功能优化、促进城乡统筹、构建社会和谐等方面推进策略[45]。潘海生,曹晓峰(2010)通过对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分析,提出通过发展中小城镇,将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人口,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及工业生产,就地享受现代城市生活的“就地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46]。常益飞(2010)以甘肃为例,在对其城镇化进程和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甘肃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思路,并从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出发,对甘肃的新型城镇化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方案[47]。张占仓(2010,2012)以河南省为例,认为河南省应以郑汴都市区为增长极,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着力构建由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省级区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特色城镇和农村新社区构成的新型城镇体系,坚持紧凑型城市布局方针,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道路。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破解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与传统城镇化整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筹措、居民就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七个难题[48]。吴江(2010)通过深入考察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揭示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因子与机理,提出了重庆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及其制度创新[49]。唐娅娇,李晓燕(2011)认为作为“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应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路径下推进是长株潭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发展[50]。刘静玉等(2012)通过对河南省2001、2005、2010 年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的分析得出其空间演变特征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变化明显,高低值中心跃迁,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不平衡性加剧,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市域有向中部集中的趋势[51]。陈映雪等(2013)通过剖析环首都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面临的挑战,在全面总结怀来县城镇化现状、问题和环首都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怀来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要素协调性,以实现城镇发展的极化约束力向内生驱动力的转化和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从特产产业、产业集群、公共交通体系、创业创新网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策略[52]。王佳文等(2013)以《广州市花都副中心发展规划》为例,提出实施花都副中心的四种新型城镇化模式与以三个“一体”为动力的实施路径[53]。endprint

1.8 其他相关的研究

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其他领域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新型城镇化与“三化”、“三农问题”、政府作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简新华(2003)认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民间的巨大潜力和市场促进效率提高的优势,“选择由市场推动、政府导向、政府发动型城镇化与民间发动型城镇化相结合、自下而上城镇化与自上而下城镇化相结合的方式”[54]。冉启秀,周兵(2008)以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研究,认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变农民为市民、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55]。鲁鹏(2010)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构成体系包含了卫星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应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卫星城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要实行国家统筹,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农村建设资金以及城乡统筹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资源要向中心镇和中心村倾斜[56]。耿明斋(2011)通过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57]。沈青基(2013)在对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比较思考的基础上,从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的创新追求等方面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若干重要议题[58]。

2 新型城镇化研究成果述评

综上所述,目前各界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模式、路径、动力、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还有些问题有待深入分析和解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尽管学术界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软实力、城市居民、城市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2、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尽管现有的各种研究均有涉及这方面的论述,但对于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体制机制方面的研究相对空乏。

3、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方方面面,而目前从学科的角度看,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更多的见于经济学或地理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

4、各地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但大都是局限于本区域的实践总结,但对于城市群、都市圈等跨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尚有待不断深入研究。

3 小结

新型城镇化作为城市化的全新阶段,既是对传统城镇化的突破与创新,更是对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展望,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增强发展动力、创新发展模式、开拓发展路径、科学评价发展阶段等不仅是区域实践努力的目标,也是学界不断深入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2:73.

[2] 吴江,等.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88-91.

[3] 杨重光.新型城镇化是必由之路[J].中国城市经济,2009,(11):38-43.

[4] 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75-78.

[5] 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9):1462-1466.

[6] 余学友.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考与建议[N].安阳日报,2011-05-15.

[7] 梁前广.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5:12.

[8] 喻新安,等.新型城镇化引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39-40.

[9] 王千,赵俊俊.城镇化理论的演进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6):98-101.

[10] 周冲,吴玲.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200-202.

[12]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2:73.

[13] 常益飞.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以甘肃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0,6:28-29.

[14] 吴江.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2010,4:28-29.

[15] 喻新安,等.新型城镇化引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39-40.

[16] 蒋晓岚,程必定.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2):130-135.

[17]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2:73.

[18] 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30(12):1972 -1977.

[19] 黄亚平,林小如.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探讨——以湖北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4):44-50.

[20]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87-94.

[21] 于晓晴.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6:25-58.

[22] 庄栋.基于城乡统筹的陕西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6:27-54.

[23]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87-94.endprint

[24] 杨仪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4):385-389.

[25] 梁浩,等.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助力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7):124-132.

[26] 王佳文,等.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以《广州花都副中心发展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通讯,2013,(23):15-16.

[27] 宣超,陈甬军.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以河南省鄢陵县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3,(5):201-204.

[28] 王大海,张玉磊.从运动式治理到制度化治理:新型城镇化的治理模式选择[J].探索与争鸣,2013,(11):47-50.

[29] 韦仕川,等.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4,35(1):14-18,26.

[30] 吴江.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4:129-134.

[31] 冯煜雯.关中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38-40,45.

[32]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87-94.

[33] 向建,吴江.城乡统筹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13,(7):82-87.

[34] 杨仪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4):385-389.

[34] 城镇化战略转型:系统关系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J].前沿,2010,(11):134-137.

[35] 周冲,吴玲.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200-202.

[36]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2:73.

[37] 吴江.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4:28-29;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151-155.

[38] 孙雪.新型城镇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J].地下水,2012,34(2):124-126.

[39] 刘静玉,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143-147.

[40] 田静.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四川建筑,2012,32(4):47-49.

[41] 曾志伟,等.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2):1-4.

[42] 张向东,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J].中国市场,2013,(20):76-79.

[43] 倪鹏飞,等.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一城乡双赢:以成都为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65-168.

[44] 仇保兴.新型城镇化带动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以南疆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6):9-16.

[45] 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30(12):1972 -1977.

[46] 潘海生,曹晓峰.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浙江小城镇建设的调查[J].政策瞭望,2010,9:33-36.

[47] 常益飞.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以甘肃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0,6:30-83.

[48] 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9):1462-1466;张占仓,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及对策[J].河南科学,2012,30(6):777-782.

[49] 吴江.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4:129-134.

[50] 唐娅娇,李晓燕.低碳路径下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1(7):199-200.

[51] 刘静玉,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143-147.

[52] 陈映雪,等.环首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以张家口怀来县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7):110-116.

[53] 王佳文,等.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以《广州花都副中心发展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通讯,2013,(23):15-16.

[54] 简新华.走好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之二[J].学习与实践,2003,(11):45-50,64.

[55] 冉启秀,周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8(2):39-45.

[56] 鲁鹏.新型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57] 耿明斋.对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1-4.

[58] 沈青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J].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

责任编辑:王凌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镇化研究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