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家礼文献考辨

2014-07-05王志跃安阳师范学院社会与历史发展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通志书目福建

●王志跃(安阳师范学院 社会与历史发展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明代是中国家礼学史上极为繁盛的阶段,其表现之一就是产生了大量家礼文献。然而,明代家礼文献究竟有多少,中外学者却莫衷一是。美国学者伊沛霞统计为48种,[1]台湾学者何淑宜统计为64种,[2]日本学者小岛毅统计为77种。[3]而晚近学者梁勇统计的最多,高达 124种。[4]赵克生认为“梁勇的统计并不包括家谱里收录的私家礼书”。[5]5然而,即便不统计家谱里收录的私家礼书,笔者亦对上述数据有所质疑。故不揣浅陋,拟就明代家礼文献略陈刍荛之见,以就教于方家。不妥之处,尚祈批评、指正。

1 文献总数

上述学者的统计多未在大陆公开发行,想必不少读者未曾寓目。因此,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笔者特将明代家礼文献的作者、书名、出处等一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如下(见表1)。

表1

40 侯廷训 浙江 《六礼纂要》 《浙江通志》卷242,P522 41 符匡 浙江 《家礼辑要》 同上42 李大纲 广东 《家礼易览》 《广东通志》卷47,P265 43 石巍 山东 《家礼集旨》 《梁书》,P13 44 胡相 四川 《家礼仪制》 同上45 马图 河南 《家祭仪节》 《洹词》卷6,P503 46 陈献章 广东 《四礼条件》 《读礼通考》引用书目,P10 47 林岩 广东 《家礼》 道光《广东通志》卷189,P190 48 刘闵 福建 《家礼考注》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5,P558 49 汪褆 安徽 《家礼砭俗》 《江南通志》卷190,P534 50 杨慎 四川 《家礼仪节》 《八千卷楼书目》卷 2,P84 51 □大经 河北 《家礼注释正韵》 《梁书》,P14 52 马国贡 河南 《礼书正俗》 同上53 毛骙 江西 《四礼图》 《江西通志》卷59,P92 54 朱廷立 湖北 《家礼节要》 《大清一统志》卷260,P58 55 薛有孚 广东 《四礼图》 《小山类稿》卷17,P490 56 符验 浙江 《四礼或问》 《两浙著述考》,P359 57 林世治 浙江 《家礼节略》 同上58 罗兆鹏 广东 《家礼注补》 道光《肇庆府志》卷18,P452 59 萧端升 广东 《琼台礼要》 《广东通志》卷41,P840 60 王天民 □ 《丧祭礼要》 《东廓邹先生文集》卷 1,P570 61 魏堂 湖北 《文公家礼会成》 《梁书》,P14 62 葛引生 山东 《家礼摘要》 《梁书》,P15 63 邹梦龙 湖北 《家礼图》 同上64 张茂 福建 《家礼节文》 《梁书》,P17 65 郑节 江西 《家礼略》二卷 《江西通志》卷86,P879 66 母恩 四川 《家礼考》 《蜀典》卷12,P274 67 罗尚絅 福建 《家礼注疏》 《福建通志》卷38,P218 68 何溥 广东 《家礼通略》 乾隆《福州府志》卷 48,P37 69 谈缙 江苏 《家礼杂辨》;《就正录》《雒闽渊流录》卷6,P104 70 槐庭公 江苏 《家礼俗宜》 《改亭存稿》卷4,P323 71 宋诩 江苏 《宋氏家仪》 《宋氏家仪部》,P17 72 宁钦 湖南 《六礼图》 万历《绍兴府志》卷38,P238 73 何孟伦 广东 《冠婚礼图》 嘉靖《建宁县志》卷 1,P421 74 □ □ 《冠婚丧礼图》 《赵书》,P17 75 吴愈 江苏 《冠婚葬祭仪节》 《静观堂集》卷13,P601 76 □ □ 《四礼条示》 嘉靖《通许县志》卷上,P79 77 安磐 四川 《家礼仪节》 《四川通志》卷9上,P381 78 陈选 浙江 《冠祭礼仪》一卷 《两浙著述考》,P356

79 祝詠 湖南 《丧祭礼式》 明后期 《千顷堂书目》卷2,P48《千顷堂书目》卷2,P49 81 李廷机 福建 《家礼简要》 同上82 陆侨 山东 《家礼易简》 同上83 彭滨 福建 《补注文公家礼正衡》八卷 同上84 姚翼 浙江 《家规通俗编》 同上85 宋纁 河南 《四礼初稿》四卷 《千顷堂书目》卷2,P50 86 吕坤 河南 《四礼翼》;《四礼疑》 同上87 张信民 河南 《四礼述》 同上88 刘元卿 江西 《礼律类要》 同上89 令狐鏓 山西 《家礼集要》 《山西通志》卷138,P711 90 衷贞吉 江西 《四礼图》一卷 《梁书》,P15 91 王叔杲 浙江 《家礼要节》 同上92 王时元 广东 《四礼集》 《广东通志》卷46,P232 93 温纯 陕西 《四礼式》 《陕西通志》卷55,P419 94 张峻 江西 《四礼节要》 《广东通志》卷41,P832 95 王任重 福建 《家礼辑》 《何书》,P262 96 殷子义 江苏 《家礼纂要》 《经义考》卷57,P644 97 许宏纲 浙江 《家礼纂要》 《浙江通志》卷242,P522 98 周应期 浙江 《家礼正衡》 同上99 朱湘 浙江 《家礼俗通》 同上100 王敬臣 江苏 《俟后编》六卷;《礼文疏节》一卷80 邓元锡 江西 《家礼铨补》(1550-1644)《千顷堂书目》卷26、卷 2,P636、P50 101 马从聘 河北 《四礼辑宜》一卷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59,P173 102 吕维祺 河南 《四礼约言》四卷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59,P174 103 韩承祚 □ 《四礼集说》八卷 同上104 王廷绣 浙江 《家礼节用》 《两浙著述考》,P360 105 宋元岳 浙江 《四礼节要》 同上106 冯复京 江苏 《遵制家礼》四卷 《江南通志》卷190,P532 107 张煇 山西 《四礼约》 《山西通志》卷138,P712 108 史学迁 山西 《四礼图》一册 《山西通志》卷111,P790 109 程策 安徽 《四礼要规》一卷 《贩书偶记·三礼总义类》,P34 110 翁正春 福建 《翁太守补选家礼》 《梁书》,P16 111 范志懋 河南 《四礼考古从今录》 同上112 钱士升 江苏 《家礼考证》 《三鱼堂賸言》卷12,P624 113 萧嗣立 广东 《家礼易简》 道光《广东通志》卷283,P779 114 梁朝钟 广东 《家礼补笺》 道光《广东通志》卷285,P23 115 桑拱阳 山西 《家礼维风》 《山西通志》卷111,P793 116 郑正学 福建 《家礼辨》 《梁书》,P17 117 陈源湛 福建 《四礼四箴》 同上

118 刘梦锡 广东 《维俗家礼》 道光《肇庆府志》卷18,P432 119 张维枢 福建 《礼训节略》 《何书》,P263 120 钟化民 浙江 《四礼辑要》四卷 《荒政丛书》卷5,P79 121 秦可贞 湖北 《家礼纂要》十六卷 《陕西通志》卷74,P452 122 汤邦翰 江西 《家礼辑要》二卷 《梁书》,P18 123 卓显卿 浙江 《家礼纂要》 《雒闽渊流录》卷19,P299 124 范守己 山西 《四礼要略》 《御龙子集》卷26,P144 125 周成 江苏 《冠祭仪图》 万历《嘉定县志》卷9,P27 126 周汝登 浙江 《四礼图》 《东越证学录》卷13,P663 127 万开睿 江西 《四礼图》 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 17,P350 128 罗万化 浙江 《家礼通行》 《何书》,P262 129 张履祥 浙江 《丧祭杂说》;《丧祭杂录》 《何书》,P263 130 陈仁锡 江苏 《家礼仪节》 同上131 阴秉衡 四川 《婚礼节要》;《阴氏慎终录》 □ 《千顷堂书目》卷2,P48 132 陈端礼 浙江 《丧祭葬礼仪注解》 同上133 吴文光 □ 《祀礼从宜》 同上134 余本 浙江 《家礼考异》 《千顷堂书目》卷2,P49 135 郭槃 广东 《四礼纂要》 《千顷堂书目》卷2,P50 136 蒋彬 □ 《家礼四要》一卷 《千顷堂书目》卷2,P51 137 曾应唯 广东 《家礼存羊仪节》 道光《广东通志》卷189,P190 138 张世准 浙江 《家礼举要》 《两浙著述考》,P360 139 王仁 浙江 《家礼通考》 《两浙著述考》,P358 140 牟尧臣 浙江 《丧祭辑要》 《两浙著述考》,P359 141 赵壅 广西 《丧礼仪节》 《广西通志》卷84,P410 142 丰耘 □ 《家礼便宜》 《浙江通志》卷242,P521 143 包万有 浙江 《四礼损益》四卷 《浙江通志》卷242,P522 144 吴一澜 广东 《家礼》 《广东通志》卷46,P235 145 汤性鲁 河北 《家礼考证》五卷 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 37,P34 146 郑必著 □ 《家礼或问须知》 《何书》,P263 147 郑宇明 福建 《家礼仪节》一卷 同上148 李文□ 福建 《冠婚丧祭礼》 《梁书》,P17 149 陶圻 江西 《家礼便宜》 《梁书》,P18 150 杜泮 江西 《四礼仪节》 同上151 高继恺 贵州 《四礼勺言》八卷 同上152 李希纲 云南 《四礼注》一卷 同上153 □ □ 《四民便用家礼易简》 《何书》,P263 154 □ □ 《士民便用家礼简仪》 《何书》,P262 155 杨晋 □ 《家礼定解》四卷 光绪《香山县志》卷21,P464 156 梁大同 广东 《四礼末论》 道光《肇庆府志》卷21,P564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所在学校图书资料有限,因此,表格的部分内容参考了何淑宜《明代士绅与通俗文化——以丧葬礼俗为例的考察》(以下简称何书)、赵克生《明代地方社会礼教史丛论——以私修礼教书为中心》(以下简称赵书)两书和梁勇《明代的〈家礼〉研究》(以下简称梁书)一文。

由表1可知:明代家礼文献共163种。其中,明初17种,明中期64种,明后期55种,时期不明者27种。其作者共156人,佚名4人,籍贯不明者13人。因此,此前中外学者对明代家礼文献的统计显然有误。

表2

2 文献分布

关于明代家礼文献的分布,赵克生曾简单概括为:“这些私修家礼书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福建、安徽、江西、河南等地”。[5]5虽大体不误,然欠精确。兹据上表,将有明一代家礼文献在全国各地、各时段的分布展示如表2(旁附明代各地科举进士数以作参照)。

据表2,我们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明代家礼文献已遍布两京十三布政使,但号称“首善之地”的京畿却并非家礼文献的重要产地,与其在全国科举中的地位颇不相符。明代《家礼》文献分布呈现出总的特点为南北不平衡。南部的南畿、福建、浙江、江西最多,超过总量的一半,约占60%(不包括籍贯不明者);北方的北畿、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与南方的湖广、广东、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大致持平,前者约占18%,后者约占22%。

(2)明代家礼文献的分布与科举人数的分布有一定的一致性,明代进士总数的前五位分别为:南畿、浙江、江西、北畿、福建,而明代《家礼》文献数量的前五位则分别为:浙江、南畿、广东、福建、江西。明代进士总数的后三位分别为云南、广西、贵州,而明代家礼文献数量的后三位也是此三省。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科举文化的发达与否影响着当地家礼文献的多少。但又不绝对,如广东进士人数虽较落后,仅列第12位,但其家礼文献数(包括时期不明者)却高居全国第三。丘浚所言“岭南僻在一隅,而尚礼之家不下于他方。”[6]346于家礼文献又获一证。

(3)明代家礼文献的时段特征为:明初较少,主要产生于明代中后期。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明初,主要在浙江、南畿、福建等地,广东、江西与河南也零星有所出现,而湖广、山东、山西等地此期可能尚未出现家礼文献。明中期与明后期,浙江、南畿、福建三地持续保持优势,广东、江西与河南开始呈现追赶趋势,尤其广东在此期发展迅猛,表现十分抢眼。

最后需要说的是,清人认为清代是经学的复兴时代,目前何淑宜统计的清代家礼文献数最多,但也仅有24种,[2]与明代的163种相比,约占15%。

[1] Patricia B.Ebrey.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China:a SocialHistory ofWriting AboutRites[M].Prince tan Prin cetin Univerdity Press,1991.P231-235.

[2]何淑宜.明代士绅与通俗文化——以丧葬礼俗为例的考察[M].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2000:261-263.

[3](日)小岛毅.明代礼学的特点[C]//张文朝译.林庆彰,蒋秋华.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393-409.

[4]梁勇.明代的《家礼》研究[D].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06:12-18.

[5]赵克生.明代地方社会礼教史丛论——以私修礼教书为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丘浚.重编琼台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通志书目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医改新在哪?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本刊邮购书目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69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