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国大典“突然之间冒出”的新中国空军编队

2014-07-03

文史月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航校中国空军编队

追述开国大典阅兵式的众多感人场面,其中最令人兴奋、最让西方吃惊的就是新中国空军首次露脸。由17架驱逐机、轰炸机组成的空军编队机群两次飞过天安门上空(图3)。要知道,2009年6月6日,为隆重纪念盟军诺曼底登陆65周年,有包括奥巴马总统在内的西方大国总统、首相、总理等首脑人物出席的庆典,其空军仪仗机群编队也只有12架战机。可见,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空军机群规模及气势不能算小啊。这一对比,就不难体会在图1中毛泽东、董必武等领导人的喜悦心情了。

当时,天安门东侧的东交民巷,尚为西方国家的兵营及总领馆等强权盘踞,躲在楼馆里的武官与领事们对新中国空军露脸而大为惊诧!美国驻华武官包瑞德上校曾驻过延安,与中共领导人有过交往,因而大着胆子走出领事馆院子,站在广场边架子上拍摄我阅兵式。他了解1946年国民党飞行员刘善本驾驶战机投奔延安后,老蒋很快就派空军将这架飞机炸毁的事情经过。因而,包上校发给美国五角大楼的报告中,很惊讶地提及中共为什么就“突然之间冒出”空军机群编队?要知道,整齐地在空中编队飞行,需要每个驾驶员皆掌握娴熟的飞行技术啊!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空军就在朝鲜战场,与经过二战锤炼的美国空军较量中展现了实力,号称美国空军王牌飞行员的戴维斯所驾飞机被我军一举击落,更令华盛顿的将军们在惊愕中探究:中共飞行员何以有如此精湛的空中战术?

新中国空军编队为什么“突然之间冒出”,并在朝鲜战场表现不俗?这是一大谜团。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大谜团终于得以解开。抗战胜利后,中共战略大转移及时抢进东北,迅速建立东北老航校。这所学校在我国空军史上被称为“新中国空军的摇篮”。吃尽了没有空军苦头的人民军队,深感建设空军的必要与迫切。当时党中央估计到日本盘踞东北多年,修了很多机场,有航空工厂,有飞机,这对建立新中国人民空军极为有利(图4)。

1945年9月在沈阳刚成立的东北民主联军,将筹建东北航校视为极其重要的大事。10月上旬,最早出关的曾克林部第二十一旅报告,在凤凰岭地区一个农场受降了一支日本关东军某航空部队(图5),有飞机驾驶员、教练、地勤人员、机场技术人员等。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东北局书记彭真(图6)、参谋长伍修权(图7)等听闻后很是高兴,明确由伍修权出面与这支关东军航空队队长林弥一郎少佐(图8)谈话,争取他们为我办航校服务,全权负责筹建航校。

林弥一郎是日本空军精英,日本空军史称他屡建“战功”,战争后期他率领的部队有300多人,负责沈阳防空并担任截击从四川起飞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军B—29轰炸机群的任务。

“8·15”日本投降后,林弥一郎决定向东北民主联军投降。他们在没有受降方武装人员的一块林中空地上,被要求向摆着的一排旧长桌“交出武器”,没有发生令他们难堪的场面。然后,林弥一郎和他的部属受到款待,民主联军把他们当做朋友,饭桌上有米饭、蔬菜和肉食,而民主联军自己却吃高粱和玉米,作为战俘的林弥一郎深感内疚,对中共部队有了感性认识。

伍修权与林弥一郎谈话,对他讲明了我党战后对待日本战俘的基本态度和政策,指明日本侵华战争是少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挑起的,侵略战争的责任应由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承担,对一般日本军人我们是加以保护的。通过晓以大义,伍修权直截了当地要求他们留下来,为我们训练航空人员;同时,答应对他们不以战俘身份对待,改善生活待遇,安排好他们的家眷,待条件具备后尽早安排他们回日本。谈话中,林弥一郎要求伍修权将随身佩带的一支勃朗宁手枪送给他做纪念。伍修权曾对笔者回忆说:“我听后,没有立即回答赠枪的事,经过短暂而复杂的思考之后,用人不疑嘛,我不是强调了不以战俘身份对待他们嘛。”临别时,伍修权站起来走到林弥一郎身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从腰问把手枪解下来,递到对方手中,说:“要知道,它对我很珍贵的,伴随我参加了红军长征和八年抗战啊!”林弥一郎感动了!他懂得这支手枪的分量。

林弥一郎在这支部队中很有威望,经过他的努力,说服了大家跟随他参加协助中共创建空军的工作。当时,中央对利用各种条件创建空军极为重视,批准东北局成立航空委员会,由伍修权任主任委员,林弥一郎出任委员。紧接着又成立航空总队(图9),林弥一郎任副总队长。东北航校正式成立,林弥一郎任主任教员兼校参议。东北局彭真书记还对筹办航校作了具体指示:其一,与延安派来的干部一起,组织班子确定办校任务、方针;其二,把日本航空技术人员、国民党起义人员团结组织起来,按我军办法,实施管理教育,开展工作;其三,到南满各地搜集飞机航材;并立即决定从老根据地抗大山东分校精选了100多名航空学员。多年后成为空军司令员的王海(图10),以及后来在朝鲜击落戴维斯飞机的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等,皆是从山东选来的。学员的驾驶教育是按照林弥一郎编写的《驾驶指导要领》实施的。许多学员首次上天都曾由林弥一郎亲自带飞(图11)。经过艰苦努力(图12),从各地搜集的多种机件拼凑修理成的几架日本“九九式高级教练机”被拖到了跑道上(图13),大家既佩服又惊奇,这些拼拼凑凑的“再生”破旧飞机能飞吗?大家都捏着一大把汗。试飞是由林弥一郎、黑田、大澄国一等几位日本飞行教官担任的。林弥一郎对飞机逐架检查,有的零件是用铁丝联结起来的,有的部件是手工锉出来的代用品……他吃惊地问部下:“能行吗?”部下们说:“我们研究过,行!试飞吧。”林弥一郎在众人注视下,带头钻进一架飞机。这架飞机螺旋桨是锯短了的,座椅上代替安全带的竟然是一条麻绳,连救命的降落伞都没有配备。他抱着听天由命的念头起飞了!接着这些飞机一架接一架地飞上蓝天。东总及航校校长等中国领导干部高度评价日本朋友的高超技术,对航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日本朋友在东北老航校和后建的空军第七航空校,工作了十余年之久,对中国人民的航空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我老航校人员建立了深厚感情(图14—图17)。在这批日本朋友中,有不少人积劳成疾在中国逝世,被安葬在他们称为第二故乡的牡丹江,他们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图18中的墓地里安葬着寺村邦三、简井昌已、松村启介、八角敏子等16位日本朋友。20世纪50年代后期,东北老航校的日本朋友们先后回到日本。回国后他们常聚在一起,还成立了“航七会”,后来发展为“日中和平友好会”,林弥一郎担任会长。林弥一郎和会中许多人多次访华,长期以来为发展日中友好做出了新贡献。林弥一郎每次访华,皆受到我国国家领导人、军委及空军领导人亲切接见(图19—图21)。

被誉为新中国“空军之友”的林弥一郎,于1999年8月14日病逝,享年88岁,称为“米寿”。

(摘自《新中国外交图片解读》,中国青年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航校中国空军编队
中国空军发展史
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某航校推行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中国空军最新主力战机亮相珠海航展
1946·骡马·飞机·白山黑水
中国空军歼10战斗机涂装集锦
蓝天双雄——歼八II双机编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