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科大洋:做媒体融合的践行者
——访中科大洋副总裁 王杰中

2014-07-02

电视技术 2014年18期
关键词:大洋融合生产

本刊记者 许 盈

中科大洋:做媒体融合的践行者
——访中科大洋副总裁 王杰中

本刊记者 许 盈

在BIRTV2014的4号馆内,中科大洋(下简称大洋)以新形象登陆4006展位,此次参展,大洋延续了“融合全媒体构建新生态”的主题,通过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和全媒体演播室等展区,集中展示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成果。

与以往不同的是,大洋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的展台布置一改常规,看不到“云媒资”、“云制作”、“云新闻”等具体的功能划分,取而代之的是三大仿真工作区——“台内生产”、“外场协同”和“移动生产”,其中台内生产区主要通过瘦终端和一体机,为用户展示融合节目制作、融合新闻生产、融合资源管理和公有云定向应用;外场协同则为与会嘉宾带来4G视频直播、大洋网盘和文件超速传输等精彩演示;移动生产主要体现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包括视频编辑、稿件编辑、内容审核以及流程监看等——通过模拟电视台的工作场景,让观众更方便地感受到新时期电视台的各种业务应用,展现了大洋对媒体融合的认识和理解。

展会期间,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大洋副总裁王杰中先生,了解了大洋对媒体融合的所思、所行。

本刊记者专访王杰中先生

媒体融合渐行渐清晰

“融合是广电业内一直以来的热点,从中央到地方,从电视台到厂商,大家都在探讨,但如何去做,如何让融合的理念落地,因为所处的立场不同,可谓见仁见智”,王总介绍道,“站在厂商的角度来讲,大洋更多考虑的是提供何种平台和何种技术系统,从而最大程度、最灵活、最方便地支撑业务的变革。”“实际上,大家都在探索,不断有人去尝试,彼此相互启发,这将是一个渐行渐清晰的过程。”

“对于电视台而言,原有的新闻网是为新闻中心或者某一个新闻频道服务的。而在未来,平台将不再专属于任何一个频道,所有的频道都是平台的租户,平台将根据用户的生产规模兑现相应的系统资源,当用户生产能力下降时,平台可以解放出部分资源分配给其他用户,这样能很好的解决困扰电视台的生产能力不均衡问题,比如,‘两会’期间新闻制作需求大幅上升,但若按此时的新闻制作能力构建新闻网,在日常情况下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正是因为对媒体融合理解的逐渐深入,大洋在BIRTV2014上重新布局了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展示区,从原来的突出功能,变为如今的突出应用,让从业者切实感受到媒体融合的巨大魅力。

王总介绍说:“大洋媒体云平台类似‘中间件’,拥有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公有云上的公共服务、能力组件(如合成、转码、技审等)和应用工具。用户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并不拥有独立的、完整的系统,而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比如需要多少存储、多大带宽、何种编辑工具等,在平台上进行组配。当团队发生变化时,平台可以将资源打散,重新组配新的团队,最终实现分权分域的目标。”

应用工具化创新生产模式

何谓“应用工具化”?王总举了个形象的例子:“不管是生产办公家具的,还是生产衣柜的,对于厂家而言,手中的木料属于资源,而钳子、榔头等则属于生产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才能得到所需的成品。”

深耕广电20余年,大洋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对广电的应用、需求,以及对视音频处理、媒体资源管理等的深刻理解上,通过媒体云平台,大洋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应用工具,能够更全面地为用户服务,助力电视台创新生产模式。

在大洋展台上,参展嘉宾亲身体验了应用工具化带来的新型节目生产模式,“台内生产”、“外场协同”和“移动生产”三大仿真工作区均设置了4个工位“点”,依托统一的媒体云平台,操作者在每一个工位“点”上都能完成制播的所有环节,且操作易用、快捷。如果是全媒体记者,强调内容的快速发布,可以选择简单快速的工具;如果是电视台记者,强调内容的精致,则可以选择专业的非编工具——操作者只需要考虑如何发挥聪明才智,去创造和加工所需的内容。

混合云架构保证信息安全

媒体云平台的架构中,信息安全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大洋通过混合云架构,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洋认为,对于专业电视台而言,节目制作应以私有云为主,同时构建公有云服务和私有云架构互为补充的环境,以保证数据安全。在这一架构中,每一台机器只是云平台下的一个瘦终端,本身是没有任何业务逻辑,信息安全的关键是后端私有云平台对各种业务之间设置的安全隔离措施。

比如,当编辑通过平台在互联网上找到一条新闻,需要使用里面的视频或图片时,通过鼠标将它直接拖拽到文稿系统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这看似简单的一“拖”,实际上触发了后台文件可隔离的迁移摆渡动作,检索操作访问的是一台专门用于访问互联网的虚机,而文稿的应用访问的则是另外一台内网私有云里的应用。反之亦然,操作者可以在非编、审片、媒资等任意环节打点、截图发微信(微博),但实际上这个“发送”的动作只是把内容统一发送到发布资源池,通过安全通道与外部的发布服务器对接,由该服务器统一发布。

据了解,上述功能已在大洋承建的“无锡广电集团全媒体资源汇聚共享平台”中实现,在2014年BIRTV大奖的评选中,该平台荣膺“BIRTV2014应用项目奖”。

提升用户体验践行互联网思维

在中央8月18日颁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化互联网思维”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王总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提升用户体验。”“媒体融合的目标就是增强媒体的影响力,首先要明晰用户需求,然后去分析、满足和引导,这才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要将互联网思维落到实处,报道迅速也非常关键。为此,大洋新推出移动生产系统,采用了基于公有云的自动同步机制,连通了台内系统与台外个人终端,实现了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协同编辑。通过这个系统,电视编导不会被限制在后期制作机房里,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Pad或者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地进行编辑制作,并及时和台内制作网联动。目前,该系统已支持安卓版本。

采访的最后,王总表示,媒体融合是当下热议的话题,所有人都在讨论,虽然方式方法不同,但大家对融合生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取得了高度共识,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树立一个成功的样板。在前行的道路上,大洋愿与业界同仁携手,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做媒体融合真正的践行者!

BIRTV2014大洋展台

猜你喜欢

大洋融合生产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用旧的生产新的!
《融合》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五行真经(6)
前往大洋深处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