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感染力路径研究

2014-06-12李志平

文教资料 2014年8期
关键词:感染力高职生基础

李志平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提升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感染力路径研究

李志平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打破学生的老套观念、激活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升感染力的有效路径。

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 感染力 路径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必修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该课程主要是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基础”课对高职生成长成才非常重要。为了使“基础”课真正成为高职生“真正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提升“基础”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成为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笔者在调查本院2012级高职生对“基础”课的态度时发现,只有48%的学生表示“喜欢”,且认为对自己有帮助;36%的学生觉得“一般”,学校既然开了这门课不上不行,期末考试不及格就拿不上毕业证,表现出一种无奈;还有15%的学生表示“不太喜欢”,认为用处不大。在调查“你认为基础课如何改进”时,选择“授课内容应该增强感染力”的占66%。在调查“你对基础课不满意的方面”时,有42%的学生认为“脱离实际,缺乏感染力”。在对个别学生访谈时我们了解到,凡是任课老师具有感染力的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聊起来都是眉飞色舞、激动不已。凡是缺乏感染力都会印象不深刻或者无所谓,或者干脆摇头。当问到一些经常旷课的学生原因时,他们回答“一点意思都没有”。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提升高职生“基础”课教学感染力的体会。

一、“基础”课缺乏教学感染力的原因分析

很多学生对“基础”课兴趣不高,究其原因,是“基础”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导致这一状况的深层次原因如下。

1.社会偏见

目前,在社会上、高等院校及大学生中间,许多人对“基础”这门课程存在偏见。如在社会上,普通人认为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了,钱说了算,金钱代表一切,对思想道德修养不屑一顾。有的人认为“基础”课仅是一门公共课,空洞说教,学科地位不高。有的人认为,“基础”课程是上级部门要求必须开设的,是政治任务,不得不上,那就应付了事,对“基础”课建设关注不多,投入也比较少,特别是在实践性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更是不多。这就导致“基础”课教师社会地位低,职业认同感不高,失去教学信心。如此反复,给学生传递的信息是这门课程没多大用处,教师上课的内容和社会上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难以心悦诚服,提不起学习兴趣。

2.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素质包括能力素质、知识素质、科研素质、艺术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诸多方面。其中艺术素质包含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各种趣味性方法驾驭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让学生乐于接受枯燥的理论。然而有些教师能力和素质欠缺,造成教学形式单一,缺少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颖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存在惰性,怎么省事怎么来,照本宣科,应付学生。这种不负责的教学更是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3.当今高职生思想状况

如今的高职在校生大都是“90后”,他们面对的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古今文化等多元化文化并存,各种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崇尚自由。考上大学后压力减小,面对大学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安排“以自学为主”的新的方式,加上一部分同学对所学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课在生活中用不到,因而从心理上排斥这门课,上课玩手机、听音乐、吃零食等各种现象频现,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高职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高职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难,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总觉得“基础”讲的内容空洞,脱离实际,认为社会在为难他们,毕业就等于失业,纠结多于快乐。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够带来未来就业效益的各种课程,而且更倾向于立竿见影的课程,如专业课,但是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各门课却缺乏相应的兴趣。加上一些同学整日奔波于考证、积累各种就业经验、打工等事情,课堂上分心和逃课现象就在所难免了。另外,教学方法单一、古板、感染力差也让他们对课程失去兴趣,他们更愿意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喜欢走出课堂和校门,到实践中接触社会、接触人群、充分交流。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个性活跃的他们,所以必须下定决心改革。

二、提升基础课感染力的路径探讨

1.打破学生的老套观念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授是主要任务之一,把教材内容和信息传达给学生是一个基本工作任务。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同于专业课程,少数学生在上课前就给该课程下了一个基本定义,即这是一门政治课,是宣传口号的阵地。因此,最初就给该门课人为地设置了一个障碍,在这种观念的统领下,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大大降低,很多学生第一感觉就是任课教师会用一种老套的“填鸭式”教授方式进行授课,而且课堂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要想上好这门课,首先就要打破学生的这种老套观念,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图片或者网络资源导入新课。尤其是第一堂课,应摆脱传统强调课程重要性的引入方式,用一种全新的体验式方式把课程内容与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有一种参与的感觉。这样,营造的活跃的课堂氛围会大大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

2.激活教学内容

激活教学内容是提升感染力的关键。基础课基本采用专题化教学,我认为,教师熟悉教学、吃透教材、驾驭教材非常重要,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同时要坚持方便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不能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偏离主题,也不能按部就班,不顾学生兴趣,只顾自己“侃侃而谈”。“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情况,突出教学重点。对于学生能够理解的理论不需要讲太多,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可以有所侧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体会感知。尽可能从日常生活出发,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把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引入课堂,开展讨论和分析,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共鸣。比如,现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在授课中要主动涉及这个话题,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就业难,各级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毕业生应该如何应对,等等。同学们对此反响良好,觉得老师把住了脉,抓住了重点,富于感染力。

3.强化实践教学

走出教学、走出校园,积极投入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效性的研究,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发展实际和课程改革的现实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基础知识及掌握和运用法律基础知识,我们除了在校内开展模拟法庭和法制宣讲教育活动外,专门组织学生到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法庭审判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这种课堂上的理论讲述和活生生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活动的结合,促进了学生对基础课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大学生对 “三个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和选择中国共产党)结论的充分认同。

4.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现代课堂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手段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多媒体有多种形式,多彩的图片、适合的短片及影响力大的影片都可以作为多媒体的一种出现在课堂上,且这种形式往往很受学生欢迎。例如,我上课的时候曾给学生提供了一部励志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学生从主人公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的进取和目标的作用,很多学生泪流满面地看完影片,但结局是以微笑结束的。课后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但现在这样的片子不多,需要教师提前做好选择。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吸取经验的机会,从中提高自身素质,走生活和学习的捷径,这样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学服务的。社会在发展变化,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变化。为使基础课更富有吸引力、感染力,我们必须科学地创新教学方法,紧紧抓住学生变化的“心”,有针对性地教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听之有趣、学之有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效果。

[1]刘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2]孙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

[3]雷继元.论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12).

[4]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

猜你喜欢

感染力高职生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Pygmalion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如何提高电视播音的感染力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五抓五促”夯基础
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提升吸引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