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思想品德课中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2014-06-12周晏曦

文教资料 2014年8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品德课以人为本

周晏曦

(昆山市第一中学,江苏 昆山 215300)

在思想品德课中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周晏曦

(昆山市第一中学,江苏 昆山 215300)

思想品德课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其主体和对象都是人,直接目的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具体体现。

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道德水平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品德教学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和发展,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关心学生的利益;“以人为本”,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1.“以人为本”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本质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教学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其主体和对象都是人,直接目的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法制观念等。教师要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法律常识,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积极参与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教学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不仅要施加教育,而且要使人心服口服,使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从人自身出发,符合人的要求,满足人的需要,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其精神需要更丰富、深刻和迫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精神渴求。

2.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形势下开展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必需。

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变得复杂多样。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增强,表现为只关注自我实际利益,关注个人的待遇和境遇。一些学生淡化理想信念,立志不高,责任意识不强,纪律观念、合作意识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冲击,增加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既要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1.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必须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育入脑、入心,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在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于改善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强化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强化法制意识,等等。如果上课只是口号式地说教,死记硬背知识点,生搬硬套各种道理,那么学生不但不能接受理解,更不可能转化为素质品质,在日后实践中更不可能贯彻落实。在思想品德课上,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出发,将深奥的理论传授和学生自身情感体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打动人心、赢得人心,强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1.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

马克思曾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一步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和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研究把握每个人特定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通过有效改变影响人思想的各种因素,达到影响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目的,遵循各自的实际需要,适应个人的本质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以每个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为基点,尊重学生的兴趣、智力和性格差异,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促进人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中的人对自我满足、自我尊重、社会尊重的渴望。

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满足学生对尊重的渴望,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互相尊重、互相宽容、互相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起着关键作用。满足学生的尊重和需要是思想品德工作取得实效、调动学生自觉性的重要前提。教师如果不能做到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以高姿态自居,学生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师生无法平等沟通,对学生自觉性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学生首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具体应做到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和帮助学生,采用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育方法。

2.把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当做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动力。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符合人的发展和实际需求,密切注意并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如若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而父母处于更年期这两种特殊时期,经常会因为彼此态度不好或误会而发生冲突和矛盾。在教学《和父母平等沟通》一课讲到跨越代沟方法时,我播放了电影《小孩不笨》中父母和孩子因误会而争吵的片段。父母因孩子售卖游戏卡赚钱责备孩子,与孩子进行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孩子哭诉说是想赚钱买父母好好陪他一天才售卖自己游戏卡,通过这次交流,孩子说出了心里话得到了父母的谅解,父母重新审视自身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得以平等沟通,相处得更加融洽。通过此例,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平等沟通、有话好好说是跨越代沟的良方。只靠讲道理还不够,必须把实现和维护学生的具体需要渗透在教学中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完善知识储备。重视科学文化的学习,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对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实际关注,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注重引导,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通过感性的情感得出理性的结论,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思想政治素质等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在于构建和完善人性,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放在关键地位。如教学《行为与后果》时,让学生讨论面对病重的妻子和家里已无钱买药这一事实时,是选择偷药救妻子还是选择坚决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偷药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行为选择将会有不同的后果,有后果之后要勇于承担责任;人不能因为要满足自身需要就触犯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只有人人学法、尊法、用法、守法,才能保障自身权益,维护国家利益。由此,关注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人性丰满的人。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紧紧围绕学生,真正有益于学生,为学生所需要,才能强化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美]H.C.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3.

[2]刘灵光,韦诗业.“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广西师范学院,2009(6).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品德课以人为本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