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国际视野现状探析

2014-06-12张爱萍孟建芳

文教资料 2014年8期
关键词:视野全球化意识

张爱萍 孟建芳 赵 辙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9)

中国正在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是中国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顺应时代要求、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使命。

1.国际视野涵义及其重要性

国际视野是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一个词语,也称为全球视野、国际意识等。它是指人们能从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它是一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的意识、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

1.1 国际视野的评价指标体系——意识、知识、能力

1.1.1 意识维度

意识对人的行为有能动的反作用,培养国际视野,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对于国际意识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国际意识是相对民族意识而言的,有时也被称作“世界意识”或“全球意识”,是指国民对跨国事务或国际事务的认识和了解,简而言之,就是是否能够自觉地、迅速地、深入地了解国际社会;另外,国际意识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是一种自觉地了解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要求我们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平等、公正地理解、宽容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态度,同时是一种可以积极、平和、理性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高品质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界泰斗张耀灿教授的学生毕红梅在其毕业论文中指出:“所谓全球意识是指人类价值主体在承认国际社会存在共同利益和人类文化现象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克服民族国家和集团利益的限制,以全球视野去考察认识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所形成的一种意识。但全球意识并非是指全球一体化,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思维方式。”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的国际意识,其实就是具有一种国际化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1.1.2 知识维度

国际知识是国际视野的基础,国际知识的储备是建立在对于我国社会各种知识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有关主要国家的国情与对华关系态势,以及我国在当今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主要领域参与国际事务的水平与程度等。当前,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国际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的国情世情。看世情要立足于基本国情,这样的国际视野才不会脱离现实。对于青年大学生,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世界”这些基本状态的认知;二是国际规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加入全球化的浪潮,必须遵守全球化的规则,才能立足于国际。所以要不断对大学生加强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市场意识等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熟悉非歧视、透明度、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等国际经济贸易原则及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国际规则和惯例;三是国际礼俗。世界各国、各民族在其自身发展、生存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各种风土人情和习俗,令人赞叹不止。同时由于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不同因素,使得世界各国、各民族各自有其禁忌。随着历史的发展,国际交往的频繁,懂得国际礼仪是非常有必要的。

1.1.3 技能维度

国际视野不仅停留在意识和知识层面,还应表现为一种行为能力,具体表现为专业能力、信息的获取和取舍能力、创新能力及交往能力等。未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各行各业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因此,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能力,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化背景下,人们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需要人们具有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也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能力和先决条件。而国际化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选择既是一种机会,又是一种取舍能力。取舍能力使人们在多元的国际化背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民族性与个性。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由于国际环境千变万化,各国都在深度融入竞争的同时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我们培养的青年学生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敢于面对挑战,把握时机,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无处不在,这种竞争的残酷性和多变性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关系,并能在竞争中与人合作,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当然,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技能,掌握必需的外语及交流沟通技巧等。

2.当代大学生国际视野认知现状分析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国家视野认知现状,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西安交通大学随机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59份,有效率91.8%。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并结合以往文献资料的研究,整体上讲,我国当代大学生国际视野认知现状不甚乐观,整体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大学生国际视野知识水平较低

国际视野知识需要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面宽,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类型、法律形态等都包括在内。

关于对民主的认识,89.4%的学生对于民主与国家制度的关系、民主与宪政的关系不是很清楚。

关于对经济模式的认识,认识最深的就是市场经济。77.3%的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就是竞争,淘汰,个人奋斗。市场经济以个体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但在此过程中,要以个人信用、良好的道德观念作为基础。企业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要肩负起一定的责任,唯利是图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中就包括利益实现、个人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关于对文化的认识,认识最多的就是西方文化,对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了解不多。73.8%的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就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所谓个人主义并非把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实现放在中心地位,以我为中心,而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把个体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但最终实现的并非是个人目标。西方文化体现到企业文化中就是对个人的重视,注重团队合作精神。

在涉及宗教的认识问题上,93.4%的学生知道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但对这些宗教的发展演变知之甚少,宗教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如何也缺乏较深的了解和认识。95.6%的学生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认识上表示不能够很好理解,超过60%的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之间是相悖的,相信科学的人不应该相信神灵的存在,对同时相信科学又相信宗教表示很诧异。

2.2 大学生全球意识淡薄

世界公民意识较低,很多大学生对何为全球公民意识不是很清楚,大多数不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来。全球公民意识中最核心的要素乃是个人的行为与责任要能够放到全球范围中思考,而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比如在乌克兰事件上,对于克里米亚地区独立问题,78.3%认为这属于乌克兰内政,与我们无关。在对此事件的处理上,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全球意识。

对他国文化、风俗、历史了解不多,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比较欠缺。有协作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需要辩证地看历史。在国家与国家关系越紧密的时代,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2.3 大学生全球化能力不高

全球化能力调查分为两个部分,即全球化理解能力(包含“对全球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将学科知识应用在理解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两个题项)及全球化交往能力(包括“对至少一门外语的掌握能力”、“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的能力、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的愉快感、知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道德/职业责任”四个题项)。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和交往能力,美国大学的得分要明显高于我国大学,差异性比较明显。

得分过低的原因可能由于我国大学的开放性还得提高。全球化经历包括全球化学术经历和全球化交往经历。前者主要包括参加全球化方面的课程、参加全球化方面的讲座或报告、参加全球化方面的会议并做报告等;后者主要包括与外国学生的各种课外交流、社会活动交往、参加全球化主题的表演等。

首先,在全球化交往经历上,美国大学生参与各种交往活动的比例要显著高于我国大学生,美国鼓励本土学生与外国大学生“混住”(建立“国际公寓”),营造国际交往的氛围和机遇,是提升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其次,在全球化学术经历上,美国大学为学生创造全球化课程的修读、全球化证书或学位的获得、参加全球化主题的报告等。同时,美国很多大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意识,设立了中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等在内的几十个区域研究中心,这些中心开设本科、硕士课程,举办学术研讨会,授予全球化问题研究的学位。

3.对策

3.1 开设全球化课程

借鉴一流大学的经验做法,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区域研究机构(类似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各个区域研究中心、首尔大学的国际研究大学院等),给予充分的人财物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各个区域研究机构日常的深度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开设相应课程讲座(如美国学、日本学、欧洲史等),吸纳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修读。

3.2 将国际化纳入日常生活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就读经历,不仅仅是课堂、学术的经历,而且包括课外、社交的经历,后者既贴近于学生,又渗透于细微。因此,国际化活动的触角应从课堂扩展至课外,从学术交往延伸至日常社交。所以,像班级旅游、班队活动、学校社团、学校俱乐部、社区服务等课外活动,都应融入全球化元素,使学生能够在亲身体会和经历的过程中获得全球化意识和能力的深度的、立体的全面发展。

3.3 高校要提供对外交流平台

要建立与国外高校的访问交流机制,鼓励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在学生的国际流动上,既要推出去,又要拉进来,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国际交流和访问。目前大学为学生创造的出国交流访问的机会大大增多了,但是,这种增多只是绝对数量的增多,相对人数 (即获得出访机会的比例)仍然很少,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仍然无法踏出国门。进一步地说,中国大学国际化拉动力量的不足(吸引机制、奖学金种类和额度、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等等),导致国外学生来中国留学的数量仍然很少,留守本校的中国学生很难获得与外国大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大学生整体的全球化素养及能力的提高。要改变现状,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1]姚福生,王磊,张志伟,谢峰.新时期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初探[J].学术论坛,2008(1):182-183.

[2]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3.

[3]吕林海,郑钟昊,龚放.大学生的全球化能力和经历: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4):100-107.

猜你喜欢

视野全球化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居· 视野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真相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