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年级童话阅读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

2014-06-12杨辉

文教资料 2014年8期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儿童

杨辉

(海安县实验小学,江苏 海安 226600)

人类共同的书其实不多,而安徒生童话肯定位居其中。一百多年前,安徒生行走于欧洲,他写的童话就是他入境的“签证”和得到最高贵的招待的“入场券”,这是因为童话里藏着善良、美好与永恒的爱。中外许多作家、评论家都赞美安徒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安徒生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诗意和幻想,充满浪漫、爱怜和感动,也充满神奇、唯美和悲哀,既令千万大小读者心驰神往、欲罢不能,又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世界。

这就是童话的魅力。我们小时候也曾经为之吸引,为之入迷。我们相信美好精灵的存在,相信花儿会说话、鸟儿会歌唱,相信各种各样奇迹的出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下中年级儿童童话阅读时却发现,曾经陪伴我们童年的童话,渐渐淡出了他们的视野。

一、当下儿童童话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在三年级学生中做过一次阅读状况随机调查,结果让人十分意外:原本以为受小学生欢迎的童话故事在此次调查中受欢迎比例仅占一成多,而近五成学生喜欢阅读小说等其他读物。学生最喜欢的图书中,除了《皮皮鲁》、《绿野仙踪》、《哈利波特》等书能看到一点童话的影子,大部分书籍都让人惊讶于他们几乎接近成人的高阅读水准:接受调查的人中竟有34%的人选择了小说类名著;甚至有两个10岁的孩子在读《红楼梦》。孩子的阅读定位趋于成人化,成为不争的事实。

李秋沅说:“以文学为例,幼童对神话敏感;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对寓言、童话敏感;孩子们从小学高年级起,开始对儿童小说、散文有了兴趣;而到了初中,则是文学启蒙的开始。错过了神话、寓言、童话、小说、散文的阅读黄金期,将是难以弥补的缺憾。”童话的缺位,过于成人的思想,使许多孩子渐渐地不再相信童话世界里的离奇古怪的故事,不再相信拥有神奇力量的事物,不再相信鸟语花香的童话世界的美好传说。著名作家梅子涵说:“相信童话,这本身就成为一个人的格调;相信童话,这本身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感觉、气息,成为他们的房子、马路……没有童话,是没有格调的,不相信童话,不会有优雅和诗意。”

儿童为什么会远离童话呢?在笔者看来,有以下原因。

1.道德教化,童话失去了应有的乐趣。

在当下的小学童话类文本的教学或指导阅读中,道德教化大行其道。不少老师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教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讲《白雪公主》一定要强调好人有好报,而讲《丑小鸭》则肯定要鼓励坚持不懈一定能变成美天鹅。

2.功利盛行,童话失去了独特的魅力。

如果我们从美学角度审视童话,就会发现童话蕴涵丰富的美。有评论家认为,童话离不开美,给人以美,是童话的功用。然而,当下功利主义甚嚣尘上,而功利主义所催生的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对童话美学是极大的伤害。功利侧重于物质,而童话则捍卫精神。

3.科学素养,童话裹上了“虚假”的外衣。

对于童年,过度理性是一种悲哀。当今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而这科学素养在心底“暗示”他们,拒绝“虚假”的童话。童年的消失,是从不相信有圣诞老人的存在开始的;而童话的消亡,则是心灵提前早衰的标志。

二、“擦亮童话”的阅读指导策略

人的成长离不开童话,就算是成年了,还是离不开童话,更何况是儿童。让学生在童话中生活与成长,是教育的责任。正如梅子涵教授所说:“文学和童话是让我们过上云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很昂贵,要让昂贵的一生过得好一点”。而“擦亮童话”,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1.感受诗意,沉醉神奇的想象世界。

童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童话故事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不可缺少且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没有了想象力,小学生就会失去作为孩子的特征,失去自己的“童话”;没有了自己的“童话”,就会失去创造力。童话可以与儿童的内心世界形成天然的契合。读了《哈利·波特》,孩子们能凭借童话,把自己想象成哈利波特,骑着“带有魔力的扫帚”天马行空,纵横驰骋。在中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思路教学:兴趣引路、导入故事;学生品读、感悟故事;根据情节、讲述故事;展开想象、充实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反复揣摩,将思维置于想象的境界,充分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从而相信童话的“真实”。

2.以演促悟,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

表演童话故事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活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在孩子们的舞台上经久不衰。他们在表演中尽情地展示自己,在表演中体会角色的个性特点,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感受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卢梭),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童话故事极富儿童情趣和幻想精神,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通过肢体扮演,满足儿童游戏的自然天性。用“玩”的方式对待童话,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把玩方式。因此,“表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演”,能促使儿童更主动地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儿童的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使童话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3.自由表达,守护童话的美丽生态。

在童话教学时,我们不能只关注故事内容和思想教育,而忽略童话本身的艺术特点。《丑小鸭》的故事家喻户晓,激励人们在逆境中追求梦想,终会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我们在引导孩子感悟主题思想的同时,要让孩子细细品读文本,感受故事中奇特有趣的夸张、温暖的人道主义及安徒生式的幽默。世界著名童话《小王子》,故事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在宇宙中流浪的小王子看到世间百态,这样经典的童话,孩子们只有静下心来品读,才能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感受作品的诗情和哲理。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答案。教师也不应该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而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生态中,守护童话的“美丽”。

4.放出眼光,寻找适合的童话作品。

中年级有些学生之所以对童话不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认为童话比较肤浅、幼稚。这其实是一种偏见,真正的童话不仅适合孩子阅读,而且适合成人阅读。安徒生开始写童话的时候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的童话与其说是为孩子写的,不如说是为成年人写的……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他在给朋友的另一封信里说:“我现在爱艺术,是因为艺术负有一个崇高的使命。”他认为写童话就是一种艺术,而且负有崇高使命,也就是教育人民。《小王子》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段饶有趣味的献词:“我得向孩子们道歉,因为我把这本书献给一个大人……”

因此,一流的经典童话有恒久的价值,它适合不同阶段的人来读。老师所需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了解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量身定衣”,寻找适合他们阅读的童话。窦桂梅老师曾给小学生开过一份书单,这份书单有两点很可贵:一是分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开书单;二是给每个年段学生开的书单分必读与选读两部分,保证了学生的自主性。她给小学中年级学生开出的必读书目中就有不少是童话作品,如 《活了一万次的猫》、《森林大熊》、《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长袜子皮皮》、《犟龟》等。选修读物里还有更多童话作品。其实,即使成人也能为优秀的童话所吸引,而老师要做到的就是牵着学生的手,将他们带到最优秀的童话作品前,待他们相互介绍后再悄悄离开。

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惠特曼写过一首小诗 《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去》:一个孩子不断地向前走,他看到了东西,他就变成了那样东西,那样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童话是美丽的,它总能以最生动的方式存在于孩子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语文教师应该领着孩子们一起走进充满真善美的童话世界,为纯净的事物所陶醉,为美好的故事所感动。

猜你喜欢

安徒生童话儿童
安徒生的世界
跳高者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