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故蕲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孙府君墓志铭试释

2014-06-08李金鑫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回鹘刺史墓志

李金鑫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本方墓志出土于山西省临猗县,志盖遗失、志石为正方形,长宽约为66厘米[1]37。志文为楷体,标题为“唐故蕲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孙府君墓志铭并序”,无方界格,墓志全文共计1 312字(含铭文),撰书者不知。志文如下①:

唐故蕲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孙府君墓志铭并序

府君讳杲,字囗,富阳人也。曾祖应,皇朝博州清平县令;烈祖矩,皇朝瀛州河间县尉;烈考澄江,皇朝甘州张掖县令。惟膑楚也,克播于克名;惟登权也,实振其英迈。代继贤哲,间生良材。

公性植谦冲,秉节孤直,游心剑术,发迹词林。赋擅掷金石之声,器推断犀之利,怀报国杀身之节,展忘家立事之勤。永泰中,杖信北庭,献书军府,陈犬戎之利害,叶军旅之机要。本道奏闻,敕授伊州参军。秩满,授西州交河天山县尉、前庭县丞、天山县令,北庭大都护府司马。寻改中大天、试将作监兼北庭大都护府长史。久处虏庭,长怀魏阙,既至京兆,果沐圣慈,改试太子詹事,仍封北海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依前充都护府长史。寻加正议大夫兼侍御史,充伊西庭节度行军司马,赐紫金鱼袋,食封如故。

初,公誓志伊西,策名沙漠,深副边疆之望,不辞州县之劳。建中三年,奉使入朝,途经猃狁,属囗围四合,河北兴师,单车而来,一身归国,冒艰历险,方达镐京。德宗朝嘉乃臣节,烈于汉官,实王府有光,司武称当。惟新宠命,再卜嘉姻,惧贻尸禄之讥,表请理人之职。志安凋瘵,庶复流庸,惠洽黎庶,化感行商。五年在任,四知州事,累书上考,首出众寮。时偶旁求之诏,雅符廉问之囗,再居王府,步武鹓行。属顺宗升遐,天下震悼。今上嗣位,率土称庆,宜申兴亡之运,俾竭梯航之诚,率由此道,爰命杰俊。

公有和众之德、应对之才,固当杖旄节之雄,告存殁之役。历砂碛,履坚冰,展以忠贞,深入遐阻,恭宣汉诏,深怆蕃情。初结葬衣之悲,旋切来朝之恋,昔年汉使,因或拘留,既悦甘言,悉还京阙。罢羊马之人,杜缣缯之求,安彼虏庭,存我国用,不辱君命,美哉使乎!及旋师塞门,对扬休命,特承优诏,累荷宠光,简在帝心,咨于列岳。分圣忧以抚俗,杖庙算以静难。蕲春丕变,期月政成,征税既均,逋逃毕复。 鳏之党,仰公之德,犹旱苗之沐膏雨然;负贩之类,慕公之化,若渴者之获醴泉然。将期耆而艾,曷而炽,岂意玉斯缺,兰斯焚!未展血诚,俄伤薤露,元和己丑岁闰三月廿有四日薨于官舍,享年六十有八。茫茫楚塞,眇眇河汾,囗德感于遗黎,旅榇伤于行路。

呜呼!梁木斯坏,今斯见矣。日月有时,龟筮叶吉,归葬于河中之临晋原,礼也。历言凡十有二政,经考凡廿有四,参其军事,再尉交河,囗副贰之班,为百里之长。司武擅美,题舆代能,再历月卿,两居王府,职雄独坐,位重专诚。慎其所未至者,御大患、静边陲而已。夫人河内常氏,乃故灵武节度检校、工部尚书谦先之孙,故坊州刺史巽之第二女也。早闻诗礼,素蕴贤明,兆叶凰皇,囗齐琴瑟,志存偕老之操,遽深同穴之悲。嗣子 ,饶州余干尉;次子镇、钅奇,并乡贡明经。有女三人,长才初笄,将适郗氏;次皆幼稚,望望皇皇,皆柴毁茹荼,孺慕泣血。伤隙驹之不驻,嗟朝露之已唏,惧岁月推移,陵谷迁变,非凭翰墨,曷纪平生。嗣子以予还往分涤,见托为志,爰征茂实,用刊贞石。

通读志文,试将其分为六段如上:

第一段为志题,交代了志主所生活的朝代以及生前最后的官职。因墓主卒于元和己丑岁(809)闰三月廿有四日,享年六十有八,可知其生年为天宝一载(742)。

蕲州[2]654:唐为江南道辖下上州②。唐量户口定州县等第,据《唐会要》卷七十载:开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时久,户口日殷,宜以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为中州。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仍旧。蕲州开元户仅两万六千八百九,尚不满足上州户数。可知,蕲州或因有亲王兼领刺史而为上州。刺史[3]959:职事官名,本为御史一种。宋朝臣出知州(或府)事,所任即隋、唐刺史之职。元以后刺史之名废,清人则用作知州的别称。

御史中丞[4]172:秦始置,汉为御使大夫的次官。汉哀帝废御史大夫,御使中丞转为御史台的长官。唐朝、宋均御史大夫与御使中丞并置,以中丞为长官。此处墓主以刺史代御使中丞衔。

第二段,主要介绍志主的姓名、籍贯以及家族世系。

富阳[2]604:汉富春县,属会稽郡。晋孝武皇帝太元中,避郑太后讳,改春为阳,吴孙坚父子即为此县人。志主孙杲曾祖孙应,为河北道博州清平县令。清平[2]458:本汉清阳县地,属清和郡。隋开皇十六年改贝丘为清平县,属博州。县令[5]600:古职官名,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名称,下设县丞、主簿、县尉、典史等。唐县令,京县、畿县正五品上有与正六品上,余自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下,宋县令只存虚名,以京朝官任其职,称知某县事,因而有知县的之名。清平为上县,官从六品上。

祖父孙矩,为河北道瀛洲河间县尉,河间为望县。县尉[5]596: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掌管一县军事和治安的官吏。始于秦、汉,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唐初再改为正,旋复为尉,县二或一人,掌分判诸司之事。父张澄江,为陇右道甘州张掖县令,张掖为上县,官从六品上。

志文云:孙杲为富阳人。富阳为孙姓一郡望,据《元和姓纂》孙条云: “吴郡富春,吴孙武子世居富春。坚、策、权,权为吴地……孙武之后,世居富阳。”[6]467《三国志》亦载:“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7]809《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8]2162。可知,孙膑、孙权皆为孙武后世子孙,特别是孙权更使富春孙氏显赫一时。志主为富阳孙氏后人,加之唐代墓志有谀墓之习,故志文“惟膑楚也,克播于克名;惟登权也,实振其英迈”夸赞孙杲像其先祖孙膑、孙权一样,名声远播,才智出众。富阳孙氏贤哲代代相继,栋梁之才不断涌现。

第三段:主要讲述志主孙杲品性及仕宦西域的经历。

孙杲为人谦虚,保持着孤高耿直的节操,潜心剑术,扬名词坛,可谓才兼文武。其赋作辞藻优美,声调铿锵;思辨决断犀利敏锐;身怀杀身救国之气节;国尔忘家,尽心尽力于职事。

而孙杲西域仕宦经历却与安史之乱紧密相关。天宝盗起,中国用兵,而河西陇右不守,陷与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9]96安史之乱后,吐蕃逐渐蚕食河陇。唐代宗时期,吐蕃大举侵犯河陇,据《资治通鉴》载:“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10]7146《旧唐书·地理志》亦载: “上元元年,河西军镇多为吐蕃所陷。”[9]1647据《元和郡县志》,甘州也在永泰二年(766)为吐蕃所陷。甘州失陷前,河西节度使杨休明,曾遣官前往安西四镇征调援军。

孙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永泰年间,凭借自身信义,向北庭都护府献策,陈述吐蕃对于西域的威胁,所谈涉及到了当时的军事机要。北庭都护府旋即向朝廷奏报孙杲献策一事,孙杲被任命为伊州参军。伊州[2]1029:古称昆吾,后转为伊吾。唐为下州,属陇右道,下辖伊吾、柔远、纳职三县。据陈国灿先生考证:伊州陷蕃时间应为代宗大历二年(767)[11]453,而杲在永泰年间(764-765)献策北庭都护府,可知其任伊州参军的时间应在764-767年之间。

孙杲在伊州任满后历任西州交河县尉、前庭县丞、天山县令、北庭大都护府司马。西州[2]1030:本汉车师国之高昌壁,班超定西域,以超为都护府,复置戊己校尉,理车师前部高昌壁,以其地势高敞,人物繁盛,因名高昌。唐改名西州,属陇右道,治高昌城,领前庭、柳中、交河、天山、蒲昌五县。县丞:唐代,县丞为一县的佐官,赤县(京县)设两人,其他县设一人,在县官中仅次于县令。天山县唐为下县,天山县尉为从九品下,天山县令为从七品下。前庭[2]1032:贞观十四年置高昌县,取旧高昌国名也,天宝元年改为前庭县。唐为下县,依唐制,下县县丞为正九品下。

北庭大都护府:开元初设北庭都护府。709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是唐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和安西大都护府平级,分管天山南北,是唐治理天山北麓军政合一的领导中枢。司马[5]454:官名。唐朝,州设司马,作为刺史的佐官,实际无职掌,多用于处置贬官。据《唐六典》载[12]755:大都护府设长史一人,正五品上;设司马一人,正五品下。……都护、副都护之职,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诱,征讨携离;长史、司马贰焉。诸曹如州、府之职。可知:大都护府司马、长史为大都护府副官。中大夫[4]308:文散官名。唐与宋初,为从四品下之文阶官。将作监:中国古代负责宫室、宗庙、陵寝等公共土木建筑的官员,兼领百工。唐为从三品,应为朝廷拜授。志文云:孙杲试将作监,可知因河陇陷蕃,北庭与中原交通受阻,其并未被正式任命。

建中二年(781):西域恢复了中原的联络。据《资治通鉴》载:数遣使奉表,皆不达,声问绝者十余年;至是(建中二年七月),遣使间道历诸胡自回纥中来,上嘉之。[10]故志文云:久处虏庭,长怀魏阙,既至京兆,果沐圣慈。北庭诸官,久处边塞,即使在河陇陷蕃,与中原失去联系后,仍心系大唐王朝。在取得联系后,德宗被他们为国尽忠的精神所感动,北庭诸官也受到嘉奖。孙杲此时被任命为太子詹事,得到了北海县开国男的爵号,其都护府长史也得到了朝廷的敕封。太子詹事[4]129:官名。秦始置,掌太子家事。唐太子詹事不任职事。开国男:[4]爵位名。唐为从五品上,食邑三百户。

不久,孙杲又被加授正议大夫兼侍御使,并担任伊西庭节度行军司马,赏赐紫金鱼带③。正议大夫[4]1258:文散官名。隋炀帝时始置,秩正四品。唐沿置,秩正四品上。侍御使[4]918:官名。秦始置,汉、魏晋沿之。唐以侍御使属台院,主纠察百官。宋制同唐,至明废。伊西庭节度使实际为北庭伊西庭节度使,是总管伊、西、庭三州及天山北麓的军政合一组织。北庭伊西庭节度使又多兼领北庭大都护府或北庭都护。[13]426行军司马为节度使下置职,每镇设“一人,申习法令”[14]895,属于军事色彩浓厚的文职佐官。

孙杲凭信义闻名北庭,其向北庭都护府献计献策,纵谈吐蕃对于西域的威胁,“陈犬戎之利害,叶军旅之机要”。其审时度势的眼光和不畏艰难为国尽力的气魄使孙杲在永泰年间至建中三年④,短短的十多年间,由从九品下的参军,升为正五品上的大都护长史,其升迁速度可谓令人惊叹,足见其在西域的作为。

第四段:记述了志主孙杲不畏艰险,只身归朝,并受到朝廷优待的传奇经历。

孙杲最初立志要在西域有所作为,献身朝廷,勤于职守,不辞辛劳,不负朝廷对其守边御疆的重托。建中三年(782),孙杲受时任北庭大都护李元忠之命,经回鹘路,入朝觐见。时值淄青节度使李正之子李纳,与魏博节度使田悦合谋同叛。德宗派兵镇压,引起战祸。⑤故志文云:河北兴师。孙杲只身单车归朝,历尽艰辛,方达镐京。孙杲忠顺于大唐王朝的气节,受到了德宗皇帝的嘉奖。孙杲被朝廷在其本官的基础之上加授试官试太子詹事,从北庭大都护府长史调任伊西庭节度行军司马。故志文云:实王府有光,司武(司马)称当。贞元二年(786)⑥,孙杲被朝廷赐婚。故志文云:“维新宠命,再卜嘉婚”。

受陇右陷蕃影响,北庭与朝廷之间的交通被阻断。孙杲滞留京师,并未赴任伊西庭节度使司马一职,因此有尸位素餐之嫌。于是,孙杲上书请求它任。他的志向在于安抚困苦之人,使流亡在外的难民重归故土,恩泽遍及普通民众,以自己的德行感化流动经营的商人。其请求被朝廷批准,故志云:五年在任,四知州事。可知,其被外放,任地方官。在任地方官期间,孙杲累次考课均被评为上等,在同僚之中名列前茅。适逢朝廷下诏,征选良官,察访查问的大臣认为孙杲很符合标准⑦。孙杲被再次举荐任京官,回到了朝官的行列。孙杲回到京师不久,顺宗驾崩,天下惊愕悲悼。宪宗即位后,普天同庆,商讨兴盛与衰亡之运势,寻找竭诚的引荐人才的有效途径,使天下才智出众之人能够为朝廷所用。

第五段:主要记述了孙杲出色完成出使回鹘,吊祭并册立新可汗的使命。

孙杲有使百姓和顺的德行,出众的口辩能力,本来就可以胜任出使的任务,展示大唐的雄风。永贞元年(805),回鹘怀信可汗卒,孙杲奉命出使回鹘。关于孙杲出使回鹘一事,《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均有记载。兹将史书中相关记载列表如下,以见其出使之情况:

表1 史书中孙杲出使情况记载

由上表可知:孙杲以鸿胪少卿⑧兼御使中丞于贞元元年(805)出使回鹘。因出使回鹘要经过杳无人烟的沙漠且在深冬出行,故志文云: “历砂碛,履坚冰”。孙杲久在北庭任职,熟悉周边民族事务,因此说其“深怆蕃情”。因孙杲巧言善辩,说服了回鹘,往年出使回鹘受到羁押的唐使臣也都“悉还京阙”。

志文“罢羊马之人,杜缣缯之求”说的是唐与回鹘的“绢马贸易”。⑨在唐与回鹘的关系史上,绢马贸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传统史书评价为:“蕃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

孙杲此行促使了回鹘减少了对唐羊马的出口,使回鹘在“绢马贸易”中让步,而且还安抚了回鹘,巩固了唐与回鹘的联盟,成功的完成了使命。故志文云“安彼虏庭,存我国用,不辱君命,美哉使乎!”孙杲不虚此行,出使回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凯旋后,为皇帝所知晓,“特承优招”,升任蕲州刺史,集恩荣光耀于一身,位高权重,得到重用。故志文云:“分圣忧以抚俗,杖庙算以静难”。

孙杲任蕲州刺史⑩后,蕲州大变,赋税均摊,流民皆归。鳏寡孤独,仰慕其恩德,如同久旱逢甘霖;担货贩卖之人,敬仰其教化,犹如口渴者之饮醴泉。

“玉斯缺,兰斯焚!”好景不长,孙杲在蕲州任上仅三个月,就病逝,于元和己丑岁(809)闰三月廿有四日薨于官舍。百姓无不为之哀悼,故云“旅榇伤于行路”。

第六段:简要概述了孙杲的归葬地、生平纪略,以及夫人子嗣。

志文“日月有时,龟筮叶吉,归葬于河中之临晋原(11)”,可见孙杲的下葬时间是经过占卜所得的吉时。临晋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镇,即为本墓志出土地。

孙杲一生著述:策略十二,经考二十四。其军事也卓有成就:“再尉交河,为百里之长(县令)”。为司马期间,又独享美名,朝野上下无不景仰其贤达。其两任王府(太子)内侍职官,位高权重。志文云: “慎其所未至者,御大患,敬边陲而已”,当为志文撰写者对其的溢美之词。孙杲妻为河内常氏(12),为名门之后,故志文云: “早闻诗礼,素蕴贤明”。其嗣子孙炼,为饶州余干县尉;次子孙镇、三子孙钅奇;并有女三人,据墓志云: “长才初笄,将适郗氏(13)”,次女、三女皆幼稚。

综上所述:孙杲墓志的出土,为了解墓主生平、家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志云孙杲出使回鹘,进一步印证了史书关于孙杲出使回鹘的记载。其通过回鹘入朝的事迹,为我们研究唐中叶吐蕃陷蕃后,中央王朝与西域的联系提供了直接的出土物证,也为唐代西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据其墓志,可补史阙:蕲州刺史(14)、北庭大都户府司马等职官所任人员可兹补出。更为可贵的是其墓志中亦有唐与回鹘“绢马贸易”情况的反映,是研究唐特别是唐中叶经济情况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当然,孙杲墓志资料的内涵,不仅以上笔者之陋见,相信它研究价值还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总之,孙杲墓志文物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惜原物不知所踪,仅见拓片。

[1]王仁波,吴纲.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卷第二册)[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俞鹿年.中国官职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5]徐连达.中国官制大辞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6]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陈寿.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刘日句.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司马光编.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陈国灿.安史乱后的唐二庭四镇·煌学史事新证[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12]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3]薛宗正.北庭历史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4]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5]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注释:

①收录本篇墓文的主要有:《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29册46页;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 “元和02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101页;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卷二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15388页;《全唐文补遗》第4辑,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②唐州县按其地位轻重,辖境大小,户口多寡以及经济开发水平的高低划分为不同等级。一般以户口多寡有雄、望、紧、上、中、下等级。

③鱼袋为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自己身份,内装鱼符的袋子。唐制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银鱼袋。而孙杲官位此时尚未至三品,所以赐穿紫袍,赐佩金鱼袋,故称赐紫金鱼带。

④据志文云,孙杲在建中三年,奉使入朝,故云至建中三年。

⑤详见:《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镇魏博》。

⑥孙杲妻墓志铭载:“笄缨之岁,始归于府君”,“元和五年正月廿九,终于临晋县之官舍,享年卅九”,可知推知其妻“笄缨之岁”应为贞元二年(786)。

⑦志文:“廉问之囗”,笔者据文意试补为“廉问之臣”。《全唐文·卷八十九·僖宗》亦有“节制廉问之臣,州牧县宰之吏”之用法,“廉问之臣”与本志文用法相同。

⑧鸿胪少卿为鸿胪寺副 之官,官从四品上。据《旧唐书·职官志》载鸿胪寺“若诸蕃人酋渠有封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

⑨关于绢马贸易,可参见刘正江《回鹘与唐的马绢贸易及其实质》(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第2期),此处不再赘言。

⑩据孙妻墓志云:“府君出牧于蕲,才 三月,蕲人不幸,府君即世”,可知孙杲应在元和己丑(809)初,任蕲州刺史。

(11)据其妻墓志载:“厝于临晋县蛾眉原之里,迩先莹也”。

(12)据其妻墓志载:“其先即汉长罗侯惠之后。曾祖泰,怀州刺史;祖光辅,赠兵部尚书;父 ,赠坊州刺史;季父愿,将作监赠工部尚书”。

(13)即是其妻墓志铭撰写者:前试秘书省校书郎郗弘度。

(14)郁贤皓先生据其墓志已补出元和九年(809)蕲州刺史,详见其大作《唐刺史考全编》,第1796页。

猜你喜欢

回鹘刺史墓志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七叶释读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赋与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