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民生理念 践行群众路线
——《衡阳日报·人社周刊》民生新闻的探索与实践

2014-06-07李建平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专刊衡阳党报

□李建平

(衡阳日报社,湖南 衡阳 421001)

强化民生理念 践行群众路线
——《衡阳日报·人社周刊》民生新闻的探索与实践

□李建平

(衡阳日报社,湖南 衡阳 421001)

强化民生理念是新闻媒体适应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充分表达群众意愿、及时反映群众需求的民生新闻,既是党报开拓市场、吸引读者的不二选择,也是媒体凸显社会责任和公共良知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来,作为一家地级市党委机关报,湖南《衡阳日报》把办一张读者可读、易读、乐读的地方党报作为新闻改革的目标。在这一理念引领下,《衡阳日报》创办了《人社周刊》,并明确专刊的民生定位,借鉴晚报、都市报等类报纸的优秀元素,创新运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通过8年多的努力探索和实践,这个周刊的平民化、本土化风格和特色越来越明显,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青睐,已成为《衡阳日报》的特色品牌专刊。

接好地气添活力

2006年初,《衡阳日报》抓住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正式出台的有利时机,果断地与当时的劳动保障部门携手,联合创办了当时全国综合性党报的第一个就业专刊——《衡阳就业》(即《人社周刊》的雏形)。

创刊伊始,周刊就确立了“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理念和思路,以宣传、发布最新就业再就业政策和招聘、求职信息为主,为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就业再就业提供新鲜、实用的法规政策与服务信息,同时引导广大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的良好氛围。由于周刊采编人员的精心策划宣传和热情牵线搭桥,加上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不到一年时间,当地数以万计的下岗职工、进城农民、部分军队退伍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得到了妥善安置,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招工(才)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专刊因此崭露头角、声名大振,成为独树一帜、大众乐读的“衡阳就业指南”。

2007年起,人社专版几度改革,但其民生理念和民本情怀始终未变,且每周三定期与读者“约会”,并始终围绕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人社工作的重点主题,突出刊发“民生政策和服务信息”,湖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对专刊点名表扬,并以“唱响主旋律,强化民生、本土掘金!”为题给予高度评价;时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对包括《人社周刊》在内的《衡阳日报》办报(刊)思路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作出专门批示:“提请市州宣传部、市州党报同志学习借鉴。”更为可贵的是,《衡阳日报》在“党报进报亭”活动调查中,显示《人社周刊》一直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专刊之一。

服务百姓搭平台

毛泽东同志曾强调,党报是党的耳目和喉舌,办新闻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作为面向衡阳近800万城乡居民的党报专刊,《人社周刊》创刊以来,积极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桥梁纽带作用,着力搭建“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平台,自觉做到了既为平民百姓解难,又为党委政府分忧,当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宣传员”和“服务员”。积极回应好群众的正当需求和重大关切。

以就业为例。作为全国知名的老工业基地、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近些年来,衡阳市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离校未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多,低保户、残疾人家庭未就业人员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就业难”群体。而与此同时,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沿海产业转移项目的增多,特别是一些中央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衡阳,加上本土部分企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劳动力,一度造成了“招工难”。这种“两难”问题给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也引发了《人社周刊》采编人员的思索和参与。周刊记者主动出击,一方面深入困难群体和用工单位调查采访,并专访相关领导和就业、教育系统专家,随后推出了关注“两难”问题的系列报道,配发相关评论稿件,抽丝剥茧,逐步深入剖析“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这种怪象背后的种种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共鸣。另一方面,周刊与人社、教育、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配合,多渠道收集和发布供需信息,搭建双向交流和选择的平台,通过上下联动发力,有效地解决了“两难”问题,并推动相关部门和企业着手建立解决“两难”问题的长效机制。周刊因此获得了困难群众的普遍信赖,也得到了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其后,周刊主编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医疗救助、养老保障、劳动维权等诸多关爱弱势群体的民生专题活动中,均得到了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并由此形成了“权威发布”、“火线追薪”、“析案说法”、“招聘广场”等一批让读者大众称赞的民生新闻栏目,彰显了《衡阳日报》在新传媒时代的办报理念和责任担当。

坚守平凡创品牌

只有关注群众的新闻,才能成为群众关注的新闻,才能成就平凡中的不平凡。作为地方党报的一个民生新闻专刊,《人社周刊》记者每天所接触的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也有老有新,有的事情记者一出面就能搞定,有的问题则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最终解决。但不论是何种问题,都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都需要记者用心、用情去做,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去办。

在周刊解决处理的诸多案例中,有一个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衡阳市某区属企业退休职工欧阳奶奶,连续10多年来,多次到衡阳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上访,要求解决其养老金计发有误的问题。衡阳市、区两级对此很重视,反复宣传、解释政策,积极解决老人反映的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欧阳老人一直不满意,并持续上访。2012年底,老人辗转找到《人社周刊》编辑室,声泪俱下地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接到投诉后,周刊记者立即与市、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联系,详细了解相关情况。随后,记者多次走访相关部门和当事人,试图协调解决。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养老金计算问题,尽管记者磨破了鞋跟、费尽了口舌,却因各执一词而“山重水复”。此事前后又历时一年半。直到2014年春节后,才得以画上较为圆满的句号。期间,记者亲力亲为的艰难曲折,难以言表。但看到老人日渐舒展的眉头,记者也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

细微融真情,点滴见精神。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人社周刊》对当地群众反映的问题,从不回避。从群众的期盼入手,本着解决问题、解疑释惑的原则,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周刊2013年开通的“人社热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公开见报的及时报道;对不能公开见报,但又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采取舆情反映、刊发内参等形式,向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力促解决问题、消化矛盾;对群众有误解的问题,做到专人答复,专题解释疏导,真正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栏目开通一年多来,已接受群众关于就业、医疗、工伤、养老、劳动工资等方面来电、来访1000多个(次),其中公开见报并促成解决或答复的近300个(次),其他均通过个别答复、内部参考等方式回应。由于栏目既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又及时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真正做到了帮忙不添乱,城乡群众和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这个栏目的关注度和满意率都非常高,真正实现了从关注、帮助“小民生”到引导、维护“大民生”的转变,提高了党报的可读性、乐读性和舆论引导能力。如今,坚守平凡,不拘琐细,已成为《人社周刊》的风格和亮点,也是《衡阳日报》采编人员坚持“三贴近”、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

猜你喜欢

专刊衡阳党报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专刊
专刊
中油桃4号在衡阳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