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故事话筝情(一)——中国民族乐器筝的历史流变和历代故事

2014-05-29王英睿

乐器 2014年5期
关键词:乐器

文/王英睿

筝史简述

筝,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音韵、经典的传世名作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喻为“仁智之器”“众乐之师”,历经数千年不衰,并且在当代备受人们青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已在三秦大地盛行,故称“秦筝”。在当时,它只有五弦,与敲击瓦罐为伍,与街巷俚歌相倡和,是地道的民间乐器。

西汉出土战国瑟

西汉时期,随着汉代相和歌的兴起,筝作为其主奏乐器随之得以发展。尤其东汉以后,筝的形制有较大改变,加宽了器身,琴弦由原来的五根增加到十二根,更重要的是,把共鸣箱改得和瑟一样。经过这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古筝潜在的优势得以发挥:音域和音量也扩大了许多,音质也有改善,能发出高吭嘹亮的音响。与琴瑟相比,筝的音韵淡雅,构造质朴简单,同时又保持了相对较小且轻便的器身。这些优点使得筝受到更多阶层的青睐,终于登上大雅之堂,逐渐取代了在盛世中的尊贵乐器瑟。在新的历史时期里,筝已跻身于琴、瑟、笙、笛等这些重要乐器的行列,“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并且,它的主要活动场所再也不是民间的节令酒会,而是宫廷宴会。弹筝名手除了郝索、陆太喜等民间艺人外,还涌现出侯瑾、傅玄、曹植、桓伊、梁简文帝等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筝乐艺术家。同时,筝乐美学理论也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呈现出光辉灿烂的盛景。有多篇咏赞的《筝赋》为证。

三国两晋时期,筝作为一种相当高尚的乐器,其在表现能力、弹奏技巧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从皇帝、大臣到文人雅士都不乏弹筝之人。

轧筝

隋唐时期,筝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繁荣昌盛时期。正可谓:“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十三弦筝在隋代开始流行,在唐代筝亦得到广泛使用: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分别都有五部用筝。其应用范围也由汉族传统乐舞扩展到其他民族的乐舞。燕乐的兴盛给筝乐艺术以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名的大曲如《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伊州》《凉州》等,都曾被作为筝的独奏曲。并且,筝还细分为弹筝、搊筝、云和筝、等不同类型。梨园、教坊中有大批弹筝名手,如:薛琼琼、谢好好、秀奴、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崔七等,其精妙的技艺常为诗人称颂。在涌现出一大批筝乐艺术家的同时,筝的弹奏技术获得高度发展。如指法上的掩、抑、拨、打、抬、遏、懿、拂、抽、挑、捻、推、弹、掐、揉、回旋等十八法。双手弹奏技法也普遍得到应用;筝乐演奏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有独奏曲、合奏曲、齐奏曲、舞曲等,并且筝开始成为中国戏曲——杂剧的主奏乐器;各类创作曲目达二百余首;筝的制作技艺得到高度发展,出现了十三弦筝、十二弦筝、轧筝、云和筝等多种不同的形制,筝成为一种追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的工艺品。演奏技法也达二十种之多,极大地提高了筝的表现力。《乐府杂录》中言及筝有宫、商、角、羽四调,临时移柱用于二十八调,实际民间的调弦法还不止此数。唐筝丰富的宫调形式和宏大的曲子结构,堪称传统筝乐的顶峰。随着盛唐频繁的文化交流,筝东传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僖宗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大唐曾派遣弹筝博士皇孟学率62人乐队前往日本传授技艺,一时间在日本朝中掀起热潮。此后的千余年里,筝逐渐成为日本邦乐的主要乐器,产生了许多演奏流派和曲目。现在日本正仓院中珍藏的一张经过修复的桐木筝,已成为世上罕见的唐制筝标本。

蒙古筝

宋、辽、金、元,历经战乱,唐代的许多传统音乐都已散亡,但宫廷燕乐中仍有筝独弹、领奏、合奏等多种形式,由此可见唐筝影响之一斑。宋以后,筝由宫廷教坊、贵族府第而回流入民间社会。不少地方上的官妓或富户所养“女乐”,都能弹筝为小曲伴唱。筝乐在中原各大城市中越来越趋向于群众化与民间化,成为民间艺人,教坊乐工、青楼妓人、厅院行首、文人学士等各阶层所崇尚的雅俗共赏的乐器。筝不仅广泛应用于诸宫调、杂剧、院本等民间演唱艺术与戏曲剧种的演出伴奏,而且仍以独奏的技艺出现。由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筝乐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普及。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筝艺,还将其作为国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之际出现的十四弦筝迅速流传到蒙古大草原,成为蒙古宫廷的重要乐器,对其后蒙古筝雅托葛的创制产生很大影响。

明代,筝的音域进一步扩大,多为十四、十五弦。文人宴集、市井节日娱乐、歌伎卖艺谋生,亦或朝廷大典朝会,筝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乐器。筝乐在较之前代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俗与雅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发展轨迹,形成了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以“俗”见长的时期。筝与琵琶结合的“弦索乐”作为主奏乐器参与诸宫调、杂剧等综合性艺术,延续了筝乐艺术的发展时空。

清代,说唱艺术与戏曲艺术在各地蓬勃发展,筝作为其中的伴奏乐器,与各地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其他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演奏风格,为之后孕育出许多各具地方特色与乡土韵味的筝乐流派奠定了基础。清末,筝发展为十六弦。乐人的地位低下,弹筝艺人仅靠口授心传,无力刊刻筝谱。缺乏文字的记录和谱面的保存,加之清末战乱纷纷仍至使前代不少传统日渐消亡,古曲及多种定弦方式大都未能流传。幸赖各地“弦索”尚有余绪沿传到近代。

紫光阁赐宴图(蒙古乐队)

猜你喜欢

乐器
学乐器
乐器
东汉画像镜中的“琴”型乐器初探
乐器家族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
乐器也疯狂
音乐与健康系列(二十七)乐器的诸多作用
自制小乐器
找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