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审美体验中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

2014-05-26陈卫萍

关键词:情感性整体性

陈卫萍

摘 要: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审美层面,引导学生发掘民族音乐的美,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他们自觉地探索音乐的未知天地,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音乐美;情感性;整体性;情境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71-2

谈及音乐艺术的美,人们非常容易想起《天鹅湖》的舞步飞扬、贝多芬的激昂、肖邦的流畅……是啊,音乐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都有使人迷情其中、欣然忘忧的永恒的魅力,但对于我们音乐教学的蓝本——音乐教材的美,我们的学生能体验和发现吗?说实话,它的美往往被很多学生甚至某些教育者所忽略和遗忘。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例如在《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审美层面,引导学生发掘民族音乐的美,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他们自觉地探索音乐的未知天地,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在美的情感性中激趣与体验

罗丹说“艺术即情感”,审美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精神活动,而美的发现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而“具有审美魅力和审美价值的教育形式、教育过程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产生不由自主的愉悦情绪,乐此不疲地进入学习的过程,甚至将认知过程本身也作为一种快乐活动,并由此更自由、自觉地获取认知信息。”音乐教学过程从来就是与审美活动血脉相连的,帮助学生体验其中的美,并把这种美从表层性的体味感知过渡到深层性的领悟理解,这也是我们音乐教学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例,

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件漂亮衣服,谁想来试穿一下。”

生:“什么衣服,我来试?”“我来!”“我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一个瘦瘦的女生上来了,小心翼翼套上。当她试穿完毕,甩甩袖子,做个漂亮的动作时,大家都笑起来,“这好象是西藏那边的衣服”“袖子怎么这么长?”“像在跳舞!”

师:“你们说的完全正确,这是藏族女子服饰,她们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大的长袍,脚穿牛皮长靴,腰间系一条图案绚丽的围裙。是啊!她们的袖子为什么这么长?“

生:“我在网上看到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可能比较适合跳舞吧!住在高原地带天气很冷,也可能御寒吧!……”

“学生都说得非常好”,我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奖励学生欣赏藏族人民喜庆丰收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VCD片段),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我看学生的学习气氛已经达到了一定高潮,赶紧趁热打铁:“甩甩长袖的感觉真好,我们也来试几个动作怎么样!”学生热烈地响应起来。

教师边念踢踏节奏边示范动作,在咚达达达达达的节奏声中学生模拟起藏族踢踏舞的基本舞步——踢踏步、退踏步、抬踏步。当《我的家在日喀则》伴奏音乐响起时,学生自由组合基本舞步,他们已经融入了欢乐的情境。

我按照入情—动情—移情—表情的情感轨迹,从学生试穿藏服—民族服饰入手,引出藏族热情奔放的踢踏舞曲,让学生体验服饰的美和肢体语言的美,“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学生随着踢踏舞节奏与教师一起翩翩起舞,激起学习藏族音乐的浓厚兴趣,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凡是学生有兴趣的,就学得扎实,情感表达也越丰富,而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更能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学生在歌曲的情感处理中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在情感体验与交流中,把握了审美表达的情感要素,自然进入了审美的境界。

二、在美的整体性中探究与表现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似乎以割裂为美,特别是乐理知识与技能的渗透,先要告知学生这是什么,然后拎出歌曲中的难句反复练习,最后再完整演唱,学生完全没有整体感受、聆听音响之美的过程,正像庸工画竹般“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之?”断墙残壁,让人无法感受音乐的魅力。因此,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中,先让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整体感知音乐的风格特点,并通过教师范唱、多媒体课件范唱完整感受音响之美,借助音乐的弥漫性学习歌曲。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重点提拎,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通过形象性的教学,引领学生把握知识技能要领,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化在审美体验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

师:“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西藏的‘粮仓,这里的人们经常在丰收的时候,穿着盛装载歌载舞,歌颂美丽的家乡。想听他们唱什么吗?”

学生响亮地回答:“想,想。”

于是我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歌曲范唱,其中加入西藏的风土人情画面。学生在不经意间既领略了藏族风情,又记住了所学新歌的旋律,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跟琴学唱新歌,边学边发现难点。我作好了两手准备: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关于“下滑音”、“前倚音”等乐理知识方面的问题,那说明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很强的;如果不能提问,也是正常的,我就必须作出示范,适时引导。教学实际是第一种情况。

生:“那个小音是什么记号?‘啊上面有个箭头是怎么‘喊的?这个长音到底唱几拍?为什么我们老觉气不够……”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那是什么,而是请一位个子娇小的同学一起合作,让她依靠在我的身边,用身体搭出倚音的形状,“她就是那小音,我就是那大音,小音倚靠在大音的旁边,所以她是我的倚音,谁唱得长,谁唱得短?”学生马上能分辨清楚,“那我这个大音在这里要唱几拍呀!”……在我的引导与示范中,学生逐步解决歌曲难点,经过反复练习,能较正确地演唱新歌了。

三、在美的情境性中合作与享受

在我国的古典美学理论中,有三境之说——即物境、情境、意境,而艺术审美必须在一定的审美情境中才能得以实现。音乐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的情境较形象、真实富有美感,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

例如,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会唱了,怎样才能唱好,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呢?我请学生亮出自己的金点子,学生各抒己见:“演唱时加入打击乐伴奏,打出咚达达达的节奏可能比较有激情”“就像藏族人一样边歌边舞”“可以唱得跳跃一点”“像录音机里的小朋友一样有领唱和齐唱的形式”……学生提出非常好的建议,可见他们是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了,在大家的努力合作下,踏着踢踏舞的鼓点节奏,师生边歌边舞,较好地表现了藏族音乐欢快热烈奔放的特点。

最后环节,我请学生欣赏歌唱家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在声情并茂的歌声中,调动了学生相关的欣赏经验。学生群起附唱,特别煽情和动情,把教学推向了高潮,那高亢嘹亮的歌声、那美丽动人的画面,久久萦绕在师生的心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审美的心境。

“我们‘一个人手里抓住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邪恶与真正的美是水火不相容的。”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愿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能与学生在音乐教与学中享受到美。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感性整体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几大要素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如何增加高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浅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