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本特色的“寓德于教”案例

2014-05-26张晓华

关键词:个体差异融合学生

张晓华

摘 要:我校生源宽广,有不少是来自六合农村的孩子,这些学生入校之后,在语言方面与本地孩子有些出入,教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学生之间的融合?笔者在教学中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资源,寓德于教,试图缩小学生间的差距。

关键词:学生;个体差异;融合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27-2

【背景】

我校地处南京市的城郊结合地区,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南京市调整长江北岸行政区划,此举带动了我校生员结构的变化,近几年的高一新生有三分之一来自六合农村,这群在农村中长大的孩子,淳朴、少言、谦虚、勤奋、乐于助人,给我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

由于我校地处现代工业文明和人才的汇集地,虽绝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但平时交流多用普通话,这不同于六合农村的语言习惯,正是这一点,产生了六合学生与师生交流和交往中的不便,在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大多数同学能逐渐适应并使用普通话,但也有少数同学拒绝“合作”,甚至有人倒退到课堂发言也用家乡话。

基于以上背景,我在教学《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时,通过教学实践,经历了一次让学生从“被动”地讲普通话到“主动”地讲普通话的变化,自己从中也获得了一些感受和体会,引发了一些思考。下面就《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做法与反思。

【教育教学过程片段】

导入:

师: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孝文帝开出的药方是:全面深入地学习汉文化,用先进的汉文化来改造鲜卑族的旧制度,他相继推出了哪些措施?

生:官吏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等。

师:这些措施使北方经济恢复,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政局日益稳定。有些鲜卑贵族看到“形势大好”,不仅感到从此可以高枕无忧,而且奴役其他民族的心理又膨胀起来,还想兴兵打仗,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孝文帝因势利导,利用这部分人好大喜功的心理,设计迁都,为的是加强与汉族地主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进一步扫除鲜卑族的守旧势力。

因篇幅限制,迁都等汉化措施的教学情况省略不写。

师:北魏迁都黄河流域几年后,谁是鲜卑族谁是汉族就不能轻易识别了。历史上把这样的现象称为“民族融合”。那么,我们大家根据这节课所学,一起来概括和感悟何为“民族融合”?

同学们讨论后,形成这样的认识:民族融合简单地说,就是民族差别的消失。具体地说就是,杂居在一起的不同民族互相接近、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通婚,各民族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从历史回到现实。在我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民族融合的现象?

生:严格来说,没有。因为我们基本上都是汉族。如果说类似现象的话,我感到,刚上高中时,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渐渐地,相互间的差别缩小了,甚至没有了差别。这主要表现在六合来的同学身上。

师:总结分析的很好。请出我们的调查小组。(调查小组是课前成立的,任务是了解我校住校生的来源、平时讲普通话的情况。)

调查小组汇报:我校的住校生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绝大多数是原六合县人,其余的少数人来自沿江、永丰、浦口等地。由于来自沿江、永丰、浦口等地的住校生人数少,语言和六合地区也有区别,因此,他们基本上使用普通话。而六合来的住校生人数多,语言习惯相同,相互之间基本上使用六合地区的方言交流。

师:通过幻灯片打出我班同学在秋游等社会实践活动时的集体照和我班的男生、女生在宿舍生活照各一张。

(学生看到照片后,立即兴奋,小心议论,课堂气氛轻松。)

师:请一位来自六合的同学谈谈你讲六合方言和普通话的感受。

生1:(这是一个基本上仍然在使用六合方言的同学)我认为现在讲不讲普通话无关紧要。因为,老师、同学讲的话我都能听懂,我上课发言的次数不多,我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平时不可能也没必要与大家广泛交往,关键是,读高中一年多了,我的生活和学习没有因为不讲普通话而发生多大的障碍。

(一番六合话,大家连猜带估基本听懂,有的大笑,有的无奈地笑,有的耸肩。)

生2:(一脸严肃地发言说)我认为你的观点是只顾眼前,甚至是自以为聪明,或许,你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大家知道,高中生活是我们人生历程的一个阶段,不久之后,我们都将远离故土,去读大学、研究生、找工作……在漫长岁月里,说不准你会碰到紧急情况,如,拨打火警电话,你得告诉人家危险所在的位置。此时,你那脱口而出的六合方言不会妨碍救难解危吗?会让你想帮助的人得到及时而迫切的救助吗?

(他的发言,大家表示支持。)

生3:我支持刚才发言同学的观点,还想补充理由。其一,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是常态,将来我们身边的同事、邻居很可能都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且,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日常的工作、交往和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依赖于同事、邻居或朋友的帮助,怎样才能和周围的“异姓兄弟姐妹”无障碍交流?讲普通话是重要途径。试想一下,当你与他们语言交流困难时,你是选择拿出纸和笔来“交谈”?还是选择现在用几个月的时间,向老师同学学习,适应讲普通话交谈的方式?我想大家都知道正确的选择是什么。

(生齐鼓掌。)

生1: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很有感触,想起了一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接受大家的意见。今年我高二了,再有不到二年的时间,我将离开大厂,到更远的地方去谋前程,离开故乡的我,思念亲人是必然的,听到乡音会亲切,恨不得永远听下去,说下去,但现在,我必须逐渐学会使用普通话与人交谈。明天,我的普通话仍然不很流利,仍然有“六合味”,但请相信,我会想起孝文帝的做法,想起大家的苦口婆心,想起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从现在开始,每天跟着收音机、电视机、语文老师和身边的同学,认认真真地模仿,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能自然流利地讲出普通话。因为,过去我偶尔讲普通话是“被动的”,从今天开始,我将主动地、刻意地讲普通话。请大家多多指导!

(生齐鼓掌。)

师:大家说的很好。普通话不仅是我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我们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比如,公务员招聘、教师招聘等许多工作都要求你通过普通话考试,讲普通话不是因为乡音粗丑,不是为了忘记亲情,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能力。衷心祝愿大家早日形成这样的能力!相信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必将助你开创理想的未来。

【教育反思】

高中生是一群理性意识蓬勃发展而又不完善的半大孩子,他们喜欢以“理”服人,对学习任务以外的许多强制性要求都有一定的抵制情绪。涉世未深却仿佛看透一切,把长辈的告诫视为耳边风。希望别人尊重肯定他们,喜欢别人以商量的口吻和他(她)谈话。而如果以强制和惩罚的方法推行,则可能在高中生的心里烙上永恒的耻辱和仇恨,这有悖于教育的目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处理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是一两次提醒就能奏效的,必须以宽容、等待的心态接受他们,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才可能有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借助孝文帝汉化政策积极作用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发展平台,即当他们认同了在一起生活学习的人,如果用同样的语言交流,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在此心理的基础上,那些坚持乡音的“顽固分子”就会为了理想“甘于”放弃“初衷”,接受“讲普通话”的要求了,全班同学进一步融合为“同样的声音,同样的梦想”的优秀集体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体差异融合学生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