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竞赛的手机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014-05-10刘平钟元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8期
关键词:手机软件竞赛软件

◆刘平 钟元生

基于竞赛的手机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刘平 钟元生

以2013年江西省大学生手机软件设计大赛为例,探索基于竞赛的手机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表明,以竞赛为平台,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手机软件人才培养,对学生、高校、企业和社会都有积极影响。

竞赛;手机软件;人才培养

1 概述

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关于促进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旨在加强战略引导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健康发展[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另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059.8亿元,同比增速81.2%,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接近6000亿。移动互联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通道[3]。

面对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手机软件人才需求缺口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业内统计,目前国内的3G研发人才缺口有三四百万,而Android开发人才占总需求的72%[4]。2013年5月份全国范围内发布的IT类职位达33万余个,和2012年初相比增加了14%;手机软件开发类职位较同期增长11%。根据智联网数据显示,仅北京地区近一个月发布的Android技术岗位就达3092个;前程无忧网站发布的招聘职位中,IT类职位的需求4月份以来就有83 911个。在这些众多的职位中,3G人才和软件测试人才是招聘企业争抢的对象。

一直以来,互联网行业的人才缺口居高不下,尽管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涌入,但各大互联网企业依然求贤若渴,究其原因还是真正涌出的优秀人才不多。目前手机软件开发人才的平均年薪逾10万元,优秀人才年薪超过20万,远超其他传统行业。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企业还在不断调高软件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标准,目前已普遍涨至1万元左右[5]。

手机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以高等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两种方式为主,虽然每年能够为社会输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但是仍然出现不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紧缺职位招不到人的情况。教育落后是导致这一状况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往往不能直接应用于企业的软件开发或测试,他们普遍感觉学无所用,造成教育与工作需求不相符的现象。

据统计,我国当前软件行业从业人员四分之三以上来自于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因此,作为我国软件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高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深入改革的局面。目前,改革已经开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离满足企业需求还有较大距离[6]。软件行业社会培训机构近几年迅速发展,涌现出了北大青鸟、新东方、弘成教育等一批优秀的IT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主要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创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为特色,培养企业急需的IT人才。其中北大青鸟是我国最大的IT职业教育机构,致力于培养中国IT技能紧缺型实用人才,拥有全球350多万、全国40万学员高薪就业的口碑,与国内8000多家知名IT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员毕业后直线式定向输送IT企业就业[7]。

随着近几年以3G、4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软件人才正逐步成为IT人才缺口中比例越来越大的一部分。人才缺口这么大,一方面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和高校教育的脱节存在很大关系。据全国信息技术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曾永红对全国200多所高校的调查,基本上高校都没有开设手机软件的相关课程。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中,传统的JAVA、C#语言尚无法满足企业要求,Android语言和iOS语言学生更是根本没有学过[8]。可以看到,目前我国手机软件人才培养相比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培养模式单一,无针对性,力度和效果也都不够理想,因此,探索新型手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从竞赛的角度出发,探索“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新型手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2 竞赛简介

竞赛目的与意义 举办“2013年江西省大学生手机软件设计大赛”的目的在于推广手机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宣传智能手机应用开发知识与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挖掘更多优秀手机软件开发人才和作品。

竞赛有利于高校手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深化教育改革;有利于软件行业产、学、研结合,进而促进手机软件产业的发展。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手机软件开发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开阔眼界,看到自身不足,找准自身定位。意识的提高往往比技能的提升更重要,也更有意义。此外,竞赛能够将学生“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这是竞赛给软件人才培养带来的最现实的意义,也是其他教育模式暂不具备的。

竞赛宗旨与特色 竞赛以培养满足企业要求,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型手机软件人才为宗旨,以竞赛为平台,吸引一大批有志从事手机软件行业或对此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占领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制高点。“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是竞赛的最大特色之一。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机构培训灌输式的培养,竞赛强调一种轻松的“赛中学”的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还能够使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意识、思维、沟通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此外,竞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竞争氛围,使学生在相互竞争中不断突破自我。

竞赛成果 基于大学生手机软件设计大赛这个平台,竞赛组委会成立了“基于竞赛平台的新型科技人才协同培养联盟”,该联盟已成功申报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并立项。联盟的宗旨在于汇集各方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共同探索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联盟目前建设进展顺利,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2013年江西省大学生手机软件设计大赛共有来自全省21所高校的近600名学生报名参赛;基于竞赛,联盟高校一起开发了竞赛管理系统、Android程序员代招代测系统等多款软件系统,出版了《移动电子商务》《Android应用开发教程》等多部教材;开发了包括教材编撰、电子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题库等在内的教学资源,如“‘手把手教你学Android4.1’系列视频教程”“Android案例集锦”等;与有关高校共建计算机网络专业中的“移动商务与手机软件”专业方向;另外还支持20多所高校开设手机编程相关课程,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支持。

竞赛及联盟还促进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全国几十所高校及知名IT企业就人才协同培养进行了合作洽谈:先后与南昌大学、易游软件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五期Android编程培训班,培训学生数千人;与高校洽谈共建特色专业;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联合出版移动商务特色课程系列教材等,未来还将不断扩大规模,促进更多方面、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

3 人才培养成效

竞赛成为一根将各方资源串联的纽带,形成了一个资源汇集与共享的平台,实现了一个合作共赢的良性局面,为我国手机人才培养起到了实实在在的良好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竞赛,两年来共吸引了数千名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手机软件开发领域。虽然2013年度的竞赛已经结束,但竞赛官方QQ群和竞赛参赛者QQ群仍然每天处于踊跃讨论状态,不断有新成员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基地。此外,竞赛网站、社区等平台也依然在通过不同形式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手机软件教学、培训等服务。

受益于竞赛,很多获奖学生获得了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奖励和机会,一部分获奖学生顺利考上研究生,一部分获奖学生受到知名IT企业的青睐而顺利就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而大部分参赛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技能、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竞赛对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促进作用也是巨大的。

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实践、交流的平台,丰富了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其次,高校在教学改革、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也能够更贴近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来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学有所用的新型科技人才;

第三,机遇与挑战并存,竞赛给高校带来更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求学校和教师与时俱进,跟上科技时代发展的步伐,掌握前沿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真正在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竞赛吸引了一大批知名IT企业的关注,江西电信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用友(南昌)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易游软件公司等企业纷纷要求与竞赛承办方进行合作,录用竞赛获奖者。可以看到,竞赛也能为IT企业提供大量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才。

由于获奖选手具有较好的开发水平和经验,一经录用后,一方面都能够快速上岗并适应岗位要求;另一方面还能大大节约企业的岗前培训成本和招聘成本。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看好竞赛平台,纷纷寻求合作,这也为参赛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4 总结

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新技术不断出现和更新,旧技术被迅速淘汰,这对IT行业从业者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断掌握新知识,这也是手机软件人才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技术、新环境的要求,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寻求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江西省大学生手机软件设计大赛”无疑为人们提供了新思路,即以竞赛为平台,建立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联盟,促进手机软件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表明,人才培养模式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媒介来实现的。尤其是对于新兴学科和新知识,很多出现的新技术、新手段可以应用于教学和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积极探索和勇于实践。

[1]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3-08/17/content_2468348.htm.

[2]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gov.cn/zwgk/2013-08/17/content_2468348.htm.

[3]艾瑞咨询.2013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1059.8亿元,进入高速发展通道[EB/OL].http://wireless.iresearch.cn/others/20140114/224843.shtml.

[4]3G梦工厂.3G人才需求缺口大[EB/OL].http://46822.szpxe.com/news.

[5]IT界的“高富帅”再掀人才争夺战[EB/OL].http://service.iresearch.cn/others/20130830/210470.shtml.

[6]冯健文.一般本科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Proceedings of 2011 Asia-Paci fi c Youth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2011.

[7]北大青鸟网络工程师培训[EB/OL].http://www.beidaqingniao.org/job/.

[8]郁燕莉.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课程滞后[N].青年时报,2012-7-23(7).

Practice of Mobile Software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Contest

LIU Ping, ZHONG Yuansheng

A new mode of mobile software talent cultivation is explored in using a sample from the mob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contest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Jiangxi Province in 2013. This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competition platform not only promote mobile software talent cultivation greatly, but also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contest; mobile software; talent cultivation

G642

B

1671-489X(2014)08-0079-03

10.3969/j.issn.1671-489X.2014.08.079

作者:刘平,江西财经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究方向为ICT教育技术;钟元生,江西财经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移动学习,(330013)。

猜你喜欢

手机软件竞赛软件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禅宗软件
告诉你猫开不开心的手机软件
软件对对碰
心血管病患者服药提醒手机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业务员手机软件如何用 更能提升效率
简述手机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谈软件的破解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