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武术专业社会实践育人的路径研究

2014-05-08顾春雨章文光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武术育人思想

顾春雨,章文光☒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高校开展武术专业社会实践育人的路径研究

顾春雨1,章文光2☒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推进和深化教育改革,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增强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以高校武术专业社会实践育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挖掘武术专业社会实践育人的内涵,以在高校中开展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专业社会实践育人工程为案例,构建了以素质目标、实践平台、培养手段、教育内容和效果评估为主题结构的武术专业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建立科学化的育人工作体系和流程,将思想教育和引导及时融入到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强化实践育人队伍的锻炼和培养,积极宣传和引导,深化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等主要做法,极大的拓展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新领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有效地推动了学院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武术;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实践育人理念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普通高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已经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共识。本研究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创新社会实践育人的模式,注重在实践中,以专业引领,立德树人为先,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有效在实践育人中有效渗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武术专业社会实践育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以“实践育人”为关键词在“高等教育”领域,搜素文章35 149 篇,在“体育”领域检索有1 429篇。文献中对实践育人现实意义、模式、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论述,而结合“体育”和“武术”开展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较为少见,前人的研究给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广泛借鉴。

1.2.2 访谈法 根据该研究的具体需要,对教育、体育教育以及武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和调研。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与带队教师、参与学生进行调研和深度访谈,了解专业实践育人对学生培养的影响,为本研究以及开展工作的实效性,获得了真实的数据和资料。

1.2.3 案例分析法 研究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为案例,以点带面,通过深入实际工作和深度思考,获得研究模式的路径设计和实践检验。

2 武术专业社会实践育人的内涵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教思政[201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所谓实践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建立起学生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知识水平、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活动。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其最根本的使命和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培养人才。而实践教育作为一种体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重要[2]。

实践育人理念代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复杂性思维, 它是一种生成性思维、非线形思维、整体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动态思维)、主体间性思维。在实践思维的研究范式中,教育过程的本质并不会在过程之先、之外便已预先设定,而是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逐步呈现[3]。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育人理念,也逐步被重视,也是新的育人模式,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实践育人恰恰发挥了传统育人模式无可企及的作用。有学者研究认为:“育人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服务于教育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对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供教育实践选择[4]。

专业实践育人的理念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本专业相关领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为主要形式,达到教育目的的实践活动。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内含丰富的德育价值。武术习练者结合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武德规范,影响着武术习练者的言行举止,武术的德育价值不但独特,而且教育途径多元,随着现代武术的发展,也演变出了独具内涵的时代特征。以出访表演、武术竞赛服务、全民健身指导和武术文化推广等形式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的专业实践活动,社会认可度高、价值认同感强。

通过以上认识,本研究将武术专业社会实践育人定义为:“依托武术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深入武术专业相关领域,通过武术展示、竞赛服务、全民建设指导和武术文化推广等形式为载体,实现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发展的育人过程。

以武术专业实践育人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关于精神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紧密的契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5]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实践属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专业实践中发挥学生自觉参与,自觉体验的主观能动性,更能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入脑入心,能更深刻地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武术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挖掘其自身内涵的传统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寻根溯源,挖掘其内涵的德育价值和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实践,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精髓和影响的广泛和深入。专业实践,学以致用,巩固专业思想,深入认识专业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此外,专业实践通过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从专业角度出发,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也是更直观的价值体现。通过专业实践育人搭建了“立德树人”实践体验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涵的有机联系,是提高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3 开展武术专业社会实践育人的工作思路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终是当代大学肩负的重要责任和办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也呈现时代的特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努力在结合社会实践对武术人才培养方面加强研究,积极实践,大胆尝试和探索,抓住近几年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契机,多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008 年全体学生全员参加奥运服务工作,武术学院体育展示团队获得奥组委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2009至2014 年间,本院学生多次随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温家宝、刘延东到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参与访问交流进行表演,并多次随总局领导赴新疆、西藏、内蒙等地进行慰问演出,还圆满完成建国60周年表演任务,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表扬。2010年,积极参与出访和交流等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以其优异的表现获得了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评选的“2010年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称号,成为我校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志性范例;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表现了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溶入学生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效,也体现了专业实践育人所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

3.1 以武术的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 武术学院肩负着培养武术专业人才的责任,是涉外活动和交流需求的人才库。就在读学生来讲,他们基础素质高,有热情,是出色完成此类工作的不二人选。近几年,武术表演和竞赛、全民健身市场升温,学院每年参加的国内外重大武术表演百余场次,参与人数近200人次,参与包括表演在内的其他实践活动的人数近全院人数的1/3。

为此,学院坚持抓住契机,适时在常规教学培养的基础上大力通过开展此类实践活动并积极引导,充分认识武术表演和志愿服务工作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素养的载体,为学生思想、品格、观念等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自豪感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坚持开展专业实践育人与教育主渠道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不仅在于其政治性、精神性,而且在于其实践性。

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环节薄弱,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政治教育轻品质养成。要克服此类弊端,需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新特点,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6]坚持培养“文武兼备、德技双馨”的创新人才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规律。

通过开展武术专业实践工作,开辟学生的实践课堂,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说教式方法,强化了实践育人的实效。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行动中学到真知,在亲身体验中提高思想认识,才能根深蒂固,改变了当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现象,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检验自身的知识能力,还接受、领悟和体会做人做事的真谛,使实践活动成为校内课堂教育渠道的有益补充。

3.3 传播武术文化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 武术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内涵富有深刻的德育教育价值,是最直接的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具有多种育人功能,以武术为学习内容,向学生传递生活观念并培养其综合素养,强化武德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恒心、毅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提升其民族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

教育是实现武术价值的根本途径和归宿,武术作为培养人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社会经验的必要手段。[7]将德育教育溶入武术文化的弘扬传承过程,可事半功倍,也容易找到切入点,以此推进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武术育人的目的。

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思想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系到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和学习发展问题,以武术专业社会实践为载体,通过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宣传和引导实地开展武术表演、全民健身指导等形式让学生更了解本专业的内容、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研究的热情以及动力。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大家的成就感和荣耀感,使得每个从事武术专业训练和研究的人在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坚定了从业思想,为武术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4 开展武术专业实践育人的模式

在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工作,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在国家政策的驱动和学校的投入和积极引导下,武术专业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已经成为了除去正常专业课时外的主要教育手段,本研究统计了2014年学生参与武术专业社会实践情况(表1),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需求。

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社会实践为案例,研究根据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的实际,对武术专业实践育人模式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遵循主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开展武术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图(图1)。

图1 开展武术专业实践育人模式

素质目标的设定是在充分挖掘专业德育内涵的基础上的认识,也是基于当前学生工作的特点,更需要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专业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武术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等,这些素质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实践平台,开展专业实践育人活动,对手段和内容的科学化设计,确保专业德育的内在要求在专业实践中有所体现。

专业实践育人平台是学生实践锻炼的舞台,学生工作者结合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特点搭建了出访、志愿服务、表演、全民健身指导和赛事组织等与发展自身专业能力紧密联系的载体为专业实践育人平台。在实践育人平台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创新工作机制,将平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专业实践实习需要相结合,在实践平台上开始实施,如,通过行前教育、过程监督指导、评议和总结讲评等环节,将教育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思想、安全教育、集体荣誉等逐步实施、落实在开展专业实践中的各个环节。最后通过总结、评价、研讨实现育人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检验,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炼,形成思想上的认识。

通过评估对整个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进行反馈,包括对专业实践育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素质目标的调整、实践平台的拓展、培养手段的创新和教育内容的增补等达到完善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逐步健全和优化。

5 武术专业实践育人的主要做法

5.1 认真筹划,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科学化的育人工作体系和流程 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认真策划,加强组织领导,对带队教师和学生进行动员,对具体工作提出要求,制订安全预案,确保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和教育,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宣传表彰,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环环相扣。总结和提炼专业实践育人的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和形成科学化的专业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形成专业实践育人工作特色。

5.2 将思想教育和引导及时融入到专业实践活动中 抓住开展活动的动员、准备、检查督促、讲评总结及表彰宣传等环节的时机实施教育内容,把普遍教育引导与实际困难解决相结合。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小事抓起,抓思想倾向的引导,加强监督和教育,以鼓励、引导为主的教育手段与常规性的教育方法相结合;将教育批评和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融入到实践活动中中利用积极的教育手段,不失时机地适时开展教育引导。

注重专业实践活动育人过程的细节,在实施环节中体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思路,确保武术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安全和顺畅,效果显著。

5.3 强化实践育人队伍的锻炼和培养 日常教育坚持全员参与,活动期间除了领导带队、专项教师指导(班主任)技术训练和彩排工作,还选派有责任心的教师全程负责教育督导和参与学生的生活管理。学生管理队伍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主导,他们在带队表演和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中克服困难,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们顾全大局,倾尽心血,不计得失,潜心育人。有些专业指导教师多年拖着病残的身体在一线传技育人,他们率先垂范的行为对学生的激励、引导是积极和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着每名参与活动的学生。

5.4 积极宣传和引导,深化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学院采取积极的宣传措施,让这种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的意识渗透到每名本专业的学生,鼓励并调动学生参与节目编排、课程设计和相关技术环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他们对专业审美的能力,鼓励指导他们提高文化修养,加深其对专业的认知和热情,为继续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本专业知识为学生热爱本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武术专业实践的活动的宣传也是新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很好的手段。

6 武术专业实践育人的实施效果

6.1 拓展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新领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融入到专业实践育人工作中,将爱党爱国教育、立志成材教育及安全守纪教育等通过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得以有效的实施。学生更加了解和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达到了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的。通过深入基层进行文化交流和表演活动,使得学生们更贴近生活,更了解社会需求和群众生活,使武术走进群众;专业实践团队不但是技术团队还是宣传团队,宣传了专业,提高了社会对专业的认识,同时也宣传了学校,弘扬了“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通过国际交流和出访任务的完成,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责任意识,推动了武术的国际交流,也为武术推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参加比赛和完成赛事组织工作,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综合能力;通过活动也拓展了就业渠道,提升了就业意识,为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2 有效地推动了学院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008年奥运期间,武术学院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奥运会的表演和服务工作,武术学院体育展示团队获奥组委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奥运会先进集体”、“残奥会先进集体”。有166名学生、11名干部教师获得各类表彰。10余个场馆团队发来表扬信。2012年赴四川、2013年赴江苏、湖南和北京周边支教和2014年赴湖南等地方的实践团队都获得了北京市教工委和团市委的表扬,通过参加专业实践工作,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师生觉悟,树立了良好风尚,增强了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形成了良好育人环境氛围和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新模式。

武术学院学生随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出访交流表演并承担国庆60周年表演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表扬。

在实践活动中涌现了1批出色的优秀学生。首次有学生获得“2010年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称号,成为我院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范例,很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影响并调动了学生积极进取和追求卓越、奋发向上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办学更加溶入社会环境,学生们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思想得到了升华,觉悟得到了提高,理想得到了坚定,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承责任意识、爱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结更加牢固,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得到增强。

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在个人思想和专业上积极要求进步的愿望,主动要求加入党组织。党支部在实践工作中也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培养,他们在学生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中学习实践风气兴盛,就业率逐年提高,为学院的育人工作和办学提供了健康稳定的环境。

7 结 语

近几年来,武术专业实践育人坚持言传身教、精心组织,把思想政治工作溶入课堂之外的广阔实践领域,在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育人对学生培养的重要价值。任何专业因其社会需求都具有开展专业实践育人的价值,专业形成和发展中也同样凝练了其内在的德育价值可以挖掘和整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德育认识,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专业素养或者专业品格。笔者根据工作实际,只从对武术专业实践育人的角度进行实践和研究,抛砖引玉,以期能推而广之,为其他专业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继而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做出应有的贡献。

[1]教育部思政司[201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3]吴亚玲.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1):13-17.

[4]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5.

[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

[6]韩泽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德育研究,2015(9):87-89.

[7]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71.

[8]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工作部.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管理文件汇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9]北京体育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会.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10]张思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2-95.

[11]张刘竞. 我国高校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定位刍议[J].文教资料,2008(11):136-138.

[12]赵侠.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109-110.

Study on Approach of Wushu Major Social Practice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y

GU Chun-yu1, ZHANG Wen-gua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3rdPlenary Session of 18thCentral Committee fully promotes and deepens education reform, requires speci fi cally to enhance practical ability in talent cultivation. Taking Wushu major social practice cultivation as study object, adop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case analysis, this thesis excavates connotation of Wushu major social practice cultivation. Using professional social practice cultivation project with close connection to major in university as case, Wushu major practice cultivation mode is established with quality target, practice platform, cultivation approach, education content as well as effect evaluation as theme structure. Through scientific cultivation system and procedur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guidance are involved into professional practice activity. Approaches like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m, positive publicity and guidance, deepening students’ interest to own major, largely expanding new field study and practice for student, whose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fully improved, which accelerates scienti fi c and ef fi cient student work in school.

Wushu; social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pproach

G852

A

1004-7662(2014 )12-0072-06

2014-09-15

顾春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武术育人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