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南京仙林大学城高校为例

2014-05-04张海珍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信息网服务体系用人单位

张海珍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幅度增加,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为推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发[2011]16号文提出“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的要求;国办发[2013]35号文提出“健全全国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实现与高校校园网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短信、微博、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切实降低求职成本”的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推动、社会关注,还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和能动性。本文以南京仙林大学城9所高校(其中包含“211”+“985”高校1所、省属师范类+“211”高校1所、省属高校3所、独立学院2所、民办高校1所、公办高职类院校1所)为研究对象,对该校学生及其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的负责人员、实施状况及效果进行调研分析,进而提出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以供探讨。

二、调研结果

1.网站建设与运行状况

通过实际浏览网站和电话调研的方式对9所高校的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现状和运行做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网站开通情况。

在9所高校中8/9的学校建有就业信息网,且网站全部运行正常。其中1所高校建有招生就业信息网,但未包含就业相关信息。

(2)网站的开发与维护管理。

80%左右的高校就业信息网为外包公司或校友开发,开发成本在0W~10W之间。网站主要由就业管理部门相关老师及学生助理维护管理。

(3)网站服务受众。

通过调研发现各高校信息网站建设的目的很明确,都侧重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服务受众在个体高校间有差别:有2/9的高校将学生、学院、企业作为网站互动对象,4/9的高校设置学生、企业登陆端口,网站大多充当“招聘政策信息公告板的服务角色”:学生浏览发布的招聘、政策等信息,企业通过邮箱或网站入口申请编辑发布信息,两者之间交流互动非常少。而为非毕业年级学生提供的职业发展咨询类服务更少,仅有两所高校在网站建设时设计了这一功能,且效果不显著。有2/9的高校设置二级学院参与端口,可以呈现各学院的就业工作动态新闻。

(4)网站内容与功能模块设计。

关于就业相关的政策流程、基本生源信息、相关就业新闻通知公告等板块,8所高校间没有差异,网站内容都有涉及。在能体现就业信息平台人性化服务和专业程度的求职招聘管理、在线课程(网络课堂)与学校管理、在线咨询、就业材料办理等方面,各高校在功能设计及实现上差异非常明显(具体详见下表:各高校就业信息网功能模块设计列表)。

①目前高校就业日常管理主要以手工管理占主导,工作流程非常繁琐,仅以“招聘信息管理”一项为例:企业通过学校邮箱发送相关资质照片及招聘内容电子档,学校审核后打印资质图片存档、编辑招聘信息发布、安排宣讲或笔面试。此流程耗时长,增加隐藏工作量(招聘数据人工统计),工作效率较低。此次调研发现仅有3所高校能实现企业按要求(招聘相关信息统计要求)自助上传资质及编辑招聘信息,只需学校后台管理员点击审核即可完成信息发布或专场招聘会预定;仅有两所高校实现学生与企业间的在线投递端口,学生在线编辑简历并向企业投递,企业可以根据需求轻松搜索到对应学生,或在线查收学生自荐材料,招聘过程快捷高效。

②通常毕业生就业材料办理均由“学生申请—院系审核—学校周期办理”流程实现,耗时长,学生容易有情绪。本次调研中仅有1所高校实现“网上办事大厅”功能,已毕业学生根据所需办理业务提供相应纸质证明材料的彩色扫描件,学校后台审核即可受理。

③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现有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缺乏对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此次调研再次印证这个问题。仅有两所高校在网站建设中加入在线答疑咨询的功能。

④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新媒体平台应用方面,3所高校根据自身情况推出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以实现就业信息实时精准推送、简历在线投递等服务,获学生好评。

⑤在关于就业创业课程指导方面,仅有3所高校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学习。课程内容均选用第三方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与学校现有开设课程内容独立。

⑥高校现有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多为大班授课,缺乏对学生个体咨询的关注与解答。此次调研发现仅有3所高校提供在线职业测评咨询,其中两所已开办一对一个体咨询室。

表 各高校就业信息网功能模块设计列表

2.使用效果评价

本次调研随机选取如上高校各40名毕业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69份,有效回收率84.06%。调查发现(详见图1):28.3%的学生将“本校的招聘活动或发布的招聘信息”作为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59.5%的学生对本校就业信息网的内容建设持肯定态度,且对就业招聘信息的满意度明显高就业规划与辅导;25.6%的学生认为本校就业信息网在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方面“需要继续努力”;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22.5%的学生认为对企业岗位缺乏了解;17.3%认为自身规划不明确;16.6%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14.8%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4.6%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4.2%认为信息量少。

图1 2014届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分布

3.目前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不足

通过对9所高校的综合调研发现,广大毕业生优先选择本校就业信息平台作为就业信息获取主渠道。经过多年的有益摸索,绝大部分高校落实了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就业信息网的内容和框架结构基本可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但在层次、管理模式、经费、资源等方面差异明显,造成其就业信息化水平也参差不齐。高校间的学生满意度差异比较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就业信息化建设目的不明确。

很少有学校意识到就业信息网的建设根本上是顺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以“信息化”为手段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增强学生的就业满意效果。

(2)就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很多高校因认识不足就业工作经费不能保证,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建设,使得就业信息网功能单一、载体单一,只能简单地在网上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不能实现在线咨询、远程面试等互动交流功能。

(3)就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资源有效整合。

某些学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资源有效整合操作方案,高校间因为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高校间互通互联不畅,信息资源分散不能充分利用共享,常规工作和信息化平台难以有效整合,出现了“建站容易,用出效果难”的现象。

(4)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功能设计及实现缺乏人性化思考。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关于高校毕业生管理的信息量也成倍增长,管理工作量与工作难度亦在增大。但现有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缺乏对当代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诉求分析,工作人员未能从繁杂的就业相关事务型工作中解脱出来,信息处理过程费时费力,而且数据的存储、整理、分析和利用度都很低。

三、对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1.概念的界定

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是以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将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进行整合,面向高校、学生、用人单位服务,以高校内、外就业信息平台为主体兼以各新媒体平台载体为补充,以就业信息数据的传播、共享、分析、管理为核心,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提高决策质量、调控能力为目的的集成信息化服务体系。

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高校需要调整工作思路,从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到“管理服务并重”。用开阔的眼光看待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演变,包含整体社会形势的新变化、服务对象(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新需求、信息时代产生的新技术新载体和其他新变化的影响。在功能设计和使用效果上加入人性化的操作、使用体验,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因信息化带给大家的高效、便捷。

3.把握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

高校就业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把信息机器引入就业工作的过程,更是一种就业思想、就业观念变革的过程,一种基于创新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过程。体系建设内涵应把握三个关键词。

(1)信息化。

是遵循信息化的理念,就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为支撑和依托,借助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实现高校就业相关各项管理服务。

(2)效率优先。

就业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管理事务复制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通过信息分类、筛选、整合分析以提高供需多方优化配置的效率。整合学生、单位、学校主管部门等多方面需求的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应从注重信息发布开始向静态发布与动态交互相统一转变,从单一服务功能开始向服务、管理、监测综合集成转变。

(3)全方位。

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旨在全方位地向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提供超越传统平台限制的优质、规范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相对完善的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应该包括就业事务在线办理、招聘信息服务、政策新闻发布、网上招聘、职业咨询与测评、网络学堂、在线咨询、就业调查与反馈、资料下载、新媒体平台应用等诸多服务项目,满足毕业生对于就业甚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构建集指导、管理、服务等多种功能的一体化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4.理清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结构框架

图2 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功能结构图

高校就业工作的成效既关系到毕业生的前途问题又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完善的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应能适应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发挥信息化对科学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以“外网受理、内网处理、外网反馈”的模式满足高校、学生、用人单位基于就业的可公开、可共享、可分析的使用需求,应能实现:学生求职、企业招聘、就业事务办理、网络招聘、职业规划指导、就业信息统计分析、院系交流、信息检索、在线咨询等功能(详见图2: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功能结构图)。基于高校就业业务流程及信息安全要求,建立以高校就业信息网为主体、以校内局域网及新媒体平台为补充的综合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详见图3: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块结构图),实现安全、便捷的“可查询、可统计、可互动”操作体验。

5.统一信息数据标准

当前各省已建立为本省各高校就业工作服务的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配套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对毕业生生源信息、毕业生就业派遣都有固定的数据信息标准,各高校应以此数据标准为基础建设本校就业信息网,统一毕业生生源、简历(就业推荐表)、招聘信息的指标体系和数据信息标准。做到毕业生求职、招聘信息资源深度共享,逐步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数据信息规范到同一标准,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图3 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块结构图

6.明确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1)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就业市场的规模和效益将与人才信息储备、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使用效率紧密相连。通过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就业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向相关各级领导汇报目前就业工作的进展,协调学校各部门的毕业生派遣工作;针对招聘高峰期企业密集到校、安排个体宣讲、综合招聘会、笔面试头绪多、企业在校停留时间短、高校专业多、学生就业需求广等特点,通过招聘应聘模块实现用人单位自助式注册企业信息和发布招聘信息操作,学生自助编辑简历并在线对心仪单位投递,用人单位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上注册并通过审核后,可自行发布人才需求信息、预约校内宣讲会或招聘会展位,并可在线查阅应聘学生的简历,从而实现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大提高学校和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使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更规范科学化、智能化。

(2)完善就业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

在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集成就业流程管理、招聘求职、职业规划辅导等多个模块,通过多种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抛开时间、地域的限制,提高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在校期间,学生可通过“网络学堂”等板块进行职业规划辅导,开展生涯教育与引导;毕业生若需改签,可在就业信息网上申请改派,由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依次审核,酌情批准;已毕业学生可在线查询报到证、档案等办理情况,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需要,办理就业推荐表、协议书遗失公示等内容;求职期间,学生可通过就业信息网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浏览与查询招聘公告与岗位需求、宣讲会信息及其他通知;用人单位可多方面展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随时了解相关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学校可快捷、方便地掌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资源,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接触频率,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

(3)提高毕业生、用人单位资源信息数据利用率。

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建立毕业生就业和单位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处理制成各种报表,对毕业生就业去向和招聘单位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一方面可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另一方面有利于就业管理部门对本校就业情况进行横向(如本校与其他兄弟院校同期毕业生就业数据的比较)和纵向(如本校在不同阶段或年份的毕业生就业数据的比较)的比较。就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统计结果对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更好地对高校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给予辅助指导。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开展本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加强与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感情联络,对为争取潜在就业资源及提升高校知名度提供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业信息化平台作为高校毕业生工作推进的重要平台,对于实现人才供求信息共享、全员化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提高就业工作管理决策调控的精细化程度与科学水平、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大力推进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提升高校就业服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和调控能力,改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方式和服务形式,全方位地向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超越时间、地域限制的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已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各高校要在现有就业信息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丰富信息化建设内容,完善信息化专业程度,提高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水平和价值。

[1]祝治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北方经济,2000(4).

[2]杨婷婷,孙中华.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6(3).

[3]陈璞,单宝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22).

[4]杨婷婷,孙中华.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3).

[5]陶蓉.浅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6]钱琨.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问题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7).

[7]俞宙.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5).

[8]李波.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探析[J].新闻知识,2013(11).

[9]百度百科.信息化[EB/0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rLwrsR6iv4r3opKuF0_Ff9OOfU3WT-FS1zfhepd2c2kg3Q XmKnIvx2W8C9_Igit.

猜你喜欢

信息网服务体系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构筑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预警信息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警用移动信息网建设初步探讨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