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实验教学在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的剖析

2014-05-03厉旭云梅汝焕王梦令富丽琴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篇数论文创新能力

厉旭云,梅汝焕,王梦令,富丽琴,陆 源

(浙江大学 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1979年以来,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刊发论文高速增长。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研究规模是否适配高校实验教学规模,高校实验教学研究在实验教学培养何种人才类型,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素质等课题尚缺乏系统性、结构性的研究[1]。本文采用文献定量统计分析方法[2-4],对我国1979年以来刊发的以实验教学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定量统计,以剖析实验教学研究发展情况、各类高校的研究规模、实验教学的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结构和存在的问题,为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提供参考,使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更好地切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1 文献统计分析方法

1.1 高校实验教学研究发展情况、规模的资料

高校实验教学研究发展情况、规模的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全部期刊数据库、北京大学出版社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数据库为研究资料[5](下同)。文献检索时间为2013年2月25日,以“实验教学”为检索词为主题,检索1979—2011年各年份实验教学研究论文篇数。高校实验教学研究论文篇数是指在检索到的总篇数中减去非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的篇数。高校相关数据来自于2012年12月2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数据[6]。

1.2 高校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资料

高校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能力培养等问题的研究以CNKI全部期刊数据库为研究资料。以“实验教学”为检索词,主题检索1997—2011年各年的文献篇数Py(y为年份)。再以“实验教学”为主题、“关键词”联合检索1997—2011年各年份含各“关键词”的文献篇数Pky(k为关键词,y为年份),将100×(Pky/Py)%定义为含k关键词论文的y年份的“篇率”(Pky%),Pky%是含k关键词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占y年份实验教学研究论文的百分率,Pky%提高意味着与k关键词相关的实验教学研究关注度相对提高,Pky%降低意味着与k关键词相关的实验教学研究关注度相对降低。

2 检索结果和讨论分析

2.1 高校实验教学研究发展情况

以“实验教学”作主题检索,从CNKI全部期刊数据库检索到1979—2011年的文献60 838篇,其中高校教师发表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为59 196篇,占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总量的97.3%,见图1。由图1可见,高校实验教学研究发展从发表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数量上可分为3个阶段,1979—1993年的缓慢增长期,刊发论文篇数从1篇增加至270篇,年均增长19.3篇;1994—2005年的快速增长期,刊发论文篇数从577篇增加至2 877篇,年均增长177篇;2006—2011年发表论文数量进入高速增长期,刊发论文数量从3 868篇增至7 846篇,年均增长663篇(注:图1中高校为高校发表在全部期刊上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高校核心为高校发表于核心期刊上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以“实验教学”作主题,从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数据库检索到自1979—2011年的文献7 132篇,其中高校教师发表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为6 953篇,占核心期刊实验教学研究论文的97.4%。高校实验教学研究发展从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数量上可分为3个阶段:1979—2005年的缓慢增长期,刊发论文篇数从0篇增加至236篇,年均增长8.4篇;2006—2008年的快速增长期,论文数量从399篇增至996篇,年均增长199篇;2009—2011年的稳定期,论文数量从1 036篇增至1 260篇,年均增长75篇,见图1。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且呈现持续增长状况,这表明高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研究。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大陆地区全日制高校有2 358所,130多万的教师,以高校发表与实验教学研究有关的论文最多的2011年为例,校均也仅3.3篇,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校均仅0.5篇。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实验教学改革情况及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等作用的理念。以上统计数据反映了高校对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以及对实验教育教学研究不够重视。

图1 1979至2011年实验教学研究论文篇数统计

2.2 各类高校实验教学研究情况

1979—2011年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所属高校和高职高专3类院校累计刊发于CNKI全部期刊数据库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数分别为44 446、8 743、6 007篇,占总数的75.1%、14.8%和10.1%,累计刊发于核心期刊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数分别为4 580、2 007、366篇,占总数的65.9%、28.9%和5.2%,见图2。从刊发论文数量的角度而言,地方本科院校是实验教学研究的主力军。部委所属108所高校,占全部高校数的4.58%,其发表的论文数量,尤其是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远远高于高校的平均水平。统计数据表明,部委所属院校较其他高校更重视实验教学研究。

2.3 高校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实验教学研究论文中的“人才培养”的Pky%逐年提高,2011年Pky%为39.8%,这表明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见图3。

2000年起“应用型人才(包括应用性人才、应用人才、实用型人才、实用性人才、实用型人才)”的Pky%逐年提高,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2011年“应用型人才”的Pky%也仅18.3%;1995年起“技能型人才(包括技能性人才、技能人才)”的Pky%呈低幅增长,2011年为3.4%;1997年起“创新型人才(包括创新人才、创新性人才、创造性人才、创造型人才)”的Pky%持续增高,2000年超过“应用型人才”的Pky%,2011年“创新型人才”的Pky%为21.0%;“复合型人才”的Pky%有起伏变化,2000—2011年维持在3.5%左右;“研究型人才(包括科研人才、科研性人才、科研型人才、研究人才、研究性人才)”的Pky%低幅震荡,2011年为1.5%,见图3。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在高校实验教学研究中,实验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首选是创新型人才,其次是应用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关注度很低。我国大陆地区全日制绝大多数是教学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所属高校和高职高专三类院校刊发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数分别占总数的75.1%、14.8%和10.1%,这与“创新型人才”Pky%高于“应用型人才”的Pky%形成了一个反差。

从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论文的作者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分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素质要素比较模糊[7-8],如专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这类学校有相当一部实验教学研究论文中论述培养创新型人才[9-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1]。高等学校应根据国家需求、学校的类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也应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图2 三类高校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篇数统计

图3 论文的人才培养类型关键词的篇率统计图

2.4 高校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979—2011年,“实践能力(包括实验能力)”的Pky%从1996年的26.0%快速增长到2007年的59.5%,2010年达到62.5%,2011年略降;“创新能力”的Pky%从1996年的1.7%高速增长到2007年的54.9%,2010年达到56.8%,2011年略降;“能力培养”、“综合能力”的Pky%有起伏变化,总趋势是增加,两者于2007年达到最高,分别为50.6%和22.2%;“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的Pky%,2000年前呈大幅震荡,1993年达到41.1%后随着下滑至2000年的14.9%,之后小幅震荡增长,2011年为20.4%;“研究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的Pky%呈小幅震荡增长,2008年达到20.5%后随之降至2011年的19.1%;“应用能力”的Pky%呈小幅波动增长,2010年达到16.0%后随之降至2010年的15.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Pky%呈低位徘徊,2008年的为3.6%,2009年增长至15.3%;“学习能力”的Pky%增长缓慢,2011年的Pky%为13.8%,见图4。

1998年前创新性实验(包括研究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的Pky%为10.9%,高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包括探索精神)”的Pky%(8.6%、8.0%);“创新性实验”的Pky%从1999年的13.3%增长至2011年50.9%,但各年份均低于“创新能力”的Pky%;1998—2002年“创新精神”的Pky%从8.6%增长至29.7%,之后呈缓慢增长,2009年达35.6%的高点后下降,2000—2003年“创新精神”的Pky%稍高于“创新性实验”的Pky%,2004年后“创新精神”的Pky%低于“创新性实验”的Pky%;见图5。

结果表明,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必须指出,“能力培养”、“综合能力”两词所涵盖的范围太大,反而不能清晰地阐明某一具体的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那方面的能力。人才培养是通过具体的能力培养来实现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应培养相应的能力,实验教学也是如此。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实验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已成为实验教学研究中的共识。对研究型大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对教学型大学而言,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在实验教学研究论文中,“创新能力”Pky%显著高于“应用能力”的Pky%,应引起实验教学研究者的思考,是否存在能力培养定位或“揠苗助长”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实验教学研究的关注热点。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开展创新活动[12],如创新性实验,但从“创新性实验”的Pky%低于“创新能力”的Pky%结果可以推断有些实验教学研究论文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缺乏创新活动。在许多学科中,创新是建立在研究能力基础之上的,如某学生产生一个新的设想,并对此研究或验证,他必须知道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是否有人已经研究过该课题,他需要具备文献检索、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查阅研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等等的研究能力,他才有可能进行研究。但在实验教学研究论文中,“研究能力”的Pky%显著低于“创新能力”的Pky%。笔者认为,在研究型大学的实验教学中,在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创新基础[13-15]。

实验教学是“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即学习与实践并重,大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实践能力[16-17]。实验教学研究中,“学习能力”的 Pky%比较低,近年来逐渐增长,反映出实验教学研究者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重要性。

大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以职业为生,大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职业能力”Pky%的下降,提示在实验教学研究中,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下降,这意味着实验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培养脱节,使学生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能力不足[18-20]。

从以上论述可见,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与“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11]”,尚存较大的差异。高校实验教学应制定科学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21]。

图4 论文的能力类关键词的篇率统计图

图5 论文的创新类关键词的篇率统计图

2.5 高校实验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实验教学研究论文中,“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1982年,2001年前,其Pky%总体呈快速增长,2001年后,变化趋缓,2007年达到66.6%,之后略降;“综合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1992年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中,其Pky%从1996年的1.3%快速增长至2010年的32.2%,2011年略降;“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990年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中,其Pky%从1993年的1.0%快速增长至2000年的30.4%,之后下降,2011年为18.4%;“职业素养”始终处于极低水平,最高的2011年为1.8%。见图6。

1998年前各年“创新精神(含探索精神)”的Pky%均小于10%,之后快速增加,2009年达到35.2%,随之降低至2011年的32.4%;1982年“科学态度”的Pky%达到最大的21.5%,之后震荡下降,2011年为12.5%;“团队合作(团队精神)”一词最早出现于1997年,其后Pky%逐渐增加至2011年的11.7%;“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实验习惯、工作习惯、卫生习惯、安全习惯、行为习惯)”、“道德”、“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环境意识)”、“实践精神”、“学术道德(科学伦理、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各年份的Pky%均小于10%,最大值分别为9.9%、7.2%、6.1%、0.4%和0.2%。

图6 论文的素质类关键词的篇率统计图

从“素质”和“综合素质”关键词的Pky%快速增长结果表明,高校和实验教学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是指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针对某一门实验课程或某一项实验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素质或综合素质,显得过于宽泛,没有接“地气”。实验教学其实质是一种知识应用、创新的科学实践过程,因此,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一种精神、道德,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态度等具体的素养,获得某一方面的能力更易实现和达到。

从“创新精神”关键词Pky%快速增长结果表明高校实验教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精神方面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将比能力培养更为重要。近10余年来,从“团队合作精神”的Pky%逐渐增长表明高校实验教学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多数情况下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使他们能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神,更好地融入社会。

“习惯”、“道德”、“环境保护”、“实践精神”、“学术道德”的Pky%低下或下降,反映了实验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素养重视程度的不够。有些大学生的不良习惯、抄袭成风等问题与在大学的各类教育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学术道德等素养的教育不无关系。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验教学发展来看,实验教学从依附理论课的验证性教学正在转变为独立、综合性课程的应用性、创新性实践等教学,在此转变过程中,实验教学工作者和实验教学研究者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验教学的特点,拓展视野,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的实验教学经验,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人才类型相匹配的实验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具有时代和学校特色的知识、能力、素养等能力要素,培养和造就国家建设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适配的各类人才。

[1]孙一民,李明弟,李大勇,等.我国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现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2):250

[2]汤建民.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7(5):45-50.

[3]化柏林.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的分类与处理流程[J].情报科学,2007,25(5):1332-1336.

[4]潘龙妹,于爱群.基于文献计量的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7(8):6-9.

[5]2013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数据库.[DB/OL].[2013-02-25].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教育数据统计.[EB/OL].[2012-12-2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index.html.

[7]严加红.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分类与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1):140-144.

[8]郑家茂,熊宏齐.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新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9]刘灿红,陈娟,何学武.构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3):138-139.

[10]李哲.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实创新能力[J].高教探索,2007(6):191-192.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3-09-17].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2]刘晨,丁仁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3):31-33.

[13]李国强,何敏娟.研究型大学与现代工程师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2-14.

[14]陆源,叶治国,厉旭云,等.构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59-162.

[15]陆源,厉旭云,叶治国,等.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教学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11-16.

[16]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1.

[17]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4-6.

[18]潘日鸣,沈学杰.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提升措施[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145-146.

[19]侯箴.大学毕业生职业能力教育评价[J].职业技术,2006(10):180-181.

[20]贾晓波.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能力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增刊2):46-48.

[21]李雷.关于北美大学实践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增刊10):17-18.

猜你喜欢

篇数论文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健康促进视角下社区花园支持性环境营造研究
——以澳大利亚莫斯维尔社区花园为例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国际航空空间摘要》(International Aerospace Abstracts,简称 IAA)2015年上半年按 IAA 类别收录的内容介绍在40行以上的篇数情况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