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4-05-02熊德兰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概论目标信息技术

熊德兰

(许昌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是在学习借鉴CBE教育理念进行本土化研究后确立的教学改革尝试[1]。该教学模式根据我校合作办学项目实际和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从社会服务、技术应用、学习深造等3个维度来定制人才培养目标,并据此开展教学管理等工作。其实施主要包括三维人才需求分析、教育教学改革、质量评价及跟踪服务等过程。其中,课程教学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概论”是信息时代大学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是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按照“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改革“信息技术概论”课程教育、教学现状,从信息需求分析、课程能力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展现教育、教学的新思路,并对改革效果进行分阶段、多角度的评价。

1 “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

“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的思想和理论源于国外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 教学模式),是在不断总结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凝练而形成的日趋稳定的合作办学活动框架[2-3]。该教学模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不同层次三维能力目标,并据此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1.1 基本内涵

“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确立三维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解课程教学内容、细化能力目标培养,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和学习规划,构建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及反馈机制[4]。

三维目标指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或个人发展方向,包括社会服务、应用技术、学习深造3个维度,如图1所示。其中:应用技术是指本专业相关度较高的职业类型,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社会服务是指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其他职业类型,需要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学习深造则是继续进行可能的更高一级的学习,如考取研究生及出国留学等,一般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自学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或对某专业研究领域的强烈兴趣。

图1 三维人才培养目标

在图1中,每个维度对应多种可能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每种岗位(群)强调的职业能力会略有不同。通过三维目标导向过程的培养,学生应该逐渐明确并找到三维空间中适应自己的位置,可以抽象图中的一个点。显然,各个维度之间因其空间位置而存在一点关联,各个点也并非固定在某个维度上,而只能认为是倾向于某个维度方向,并可能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游离[5]。比如从事特定技术岗位的人,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转到管理岗位上,而要从事特定管理岗位本身也必须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

1.2 实施过程

“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是根据专业需求,深入调查人才市场需求,定制尽可能具体、准确、详细的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三维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基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细化课程能力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规划个人职业方向、制订学习计划、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开展教师评价、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自评等综合评价实施效果,并逐步形成相关制度规范,从而保障所有教学活动有机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6-8]。其实施过程包括三维人才需求分析、教育教学改革、质量评价和跟踪服务等3个主要过程,具体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3 优势特点

“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该模式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评价方法都直接针对学生,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学习。

(2)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教育理念,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以社会需求、学生期望来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3)注重质量评价。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评估和检验课程教学效果、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工作单位等多方评价效果。

2 “信息技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新的体验和刺激。“信息技术概论”课程旨在揭示信息背后的技术性本质、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是当前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9-10]。“信息技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是根据学生层次和生源特征,尊重学生的兴趣及未来职业发展愿望,突出信息识别和处理能力,让所有学生建立可学、乐学、能学愿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识别、处理和应用能力。

2.1 课程需求分析

分析信息技术在三维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基础和学习期望,确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需求情况分析主要有2种途径:一是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大学生想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到什么;二是利用招聘网站分析热门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11]。例如,与此课程相关度较高的“网站推广员”的职业能力描述如表1所示,其中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文字录入能力、审美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均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和提高。

表1 岗位职业能力描述

2.2 课程实践能力目标

依据“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概论”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调整,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12]。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办公软件操作等10个知识单元,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有6个,每个又细分为若干个子项,见表2。

表2 “信息技术概论”课程能力目标分解

2.3 能力培养途径

为保证上述课程能力目标的培养和提高,深入分析能力本质,探求不同能力适宜采用的培养途径。“信息技术概论”课程的能力目标培养途径主要包括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社会实践3种。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外,适当选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学生个人展示等方法;实践教学主要利用计算机机房,完成Office办公软件、Photoshop、学术期刊检索等操作任务;课外社会实践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实践,即参与学校、院系组织的课外实践及竞赛类活动,如在“计算机硬件”方面学习时,鼓励学生到电器商场、攒机之家网站等进行模拟配机,学习“信息社会法律道德问题”知识时,在班级和院系内开展信息社会利弊的小规模辩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4 课程考核

“信息技术概论”通常在大学一年级第2学期开设,而大一新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深入,比如“信息资源检索”部分,很多学生会认为“百度一下”就可以了,而大四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时候会体会到检索技术的重要性。因此,“信息技术概论”课程考核除常规的学期内考核以外,还可以尝试跨学期进行[13]。

考核方法以各种教学方法和培养途径所对应的检查评价为主,如学生作业、实践作品、个人展示、随堂测试等,还包括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表现、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跨学期考核主要针对学期内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包括试卷补考、相关作品、专题研究报告等形式。

为了全面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提升情况,采用教师、学生和实践管理者的三维目标评价方法。教师和学生评价主要在课程教学前、中、后3个阶段对课程能力目标进行问卷调查。实践单位评价是针对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进行评价,由参与实践的组织者或管理者填写。实践单位可以是组织实践活动的校内某个部门或者校外实践单位。对于三维目标实践效果评价不太理想的学生,还可以采用跟进培养方式继续进行。

3 结束语

目前,“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已经在我院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艺术设计等多个本专科专业教学中实践推广,受益学生人数逾500人。经过连续3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已经建立“信息技术概论”课程能力培养目标、能力考核方法和面向教师、学生和课外社会实践组织者的信息能力调查问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实践管理者选评等评价方式表明,采用该教学模式改革“信息技术概论”课程前后,学生个体的信息识别、处理和应用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实践表明,该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改进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其他专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熊德兰.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专业“三维目标导向”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21):38-40.

[2]潘玉昆.借鉴加拿大CBE教学模式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24):16-18.

[3]中国教育报.扩大教育对外合作 引进先进教育资源[N/OL].(2013-03-1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44/201303/148561.html.

[4]熊德兰,赵红玲.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179-180.

[5]喻忠恩.考察职业能力的三个维度[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47-50.

[6]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22.

[7]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7-69.

[8]杨立芳,罗玲玲,姜明国.校企合作市场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75-178.

[9]陈春凯,刘坦.计算机应用实务[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10]杜根远,熊德兰.信息技术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11]蔡培阳,李常香.地方院校材料类专业“三证”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201-204.

[12]程利娜.大学生就业能力维度的探讨与构建[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5(3):52-56.

[13]谭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与课程考核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97-89,92.

猜你喜欢

概论目标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