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赖少其的木石艺痕

2014-05-02王晓萍

检察风云 2014年18期
关键词:木刻版画鲁迅

文·图/王晓萍

赖少其的木石艺痕

文·图/王晓萍

20世纪的中国画坛,赖少其的名字无疑是应重重写上一笔的。他的书法、版画、国画无不达到很高的造诣,特别是在版画日渐式微的今天,赖老留下的作品更显弥足珍贵。追寻他出生、学习、工作在广东、上海、安徽留下的足迹,探究他的艺术成长的道路,不难看出,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公务繁忙的和平时期,以至晚年病魔缠身时,他凭借绘画的天赋、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始终不放下手中的刻刀和画笔的毅力,最终完成了大师级国画家、版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的人生跨越。

赖少其

(1915-2000),笔名少麟。生于广东省普宁县下市乡,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后在皖南参加新四军。历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美协副主席、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美协、书协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等。出版有《创作版画雕刻法》、《赖少其自书诗》、《赖少其山水画册》、《赖少其画集》等。

2014年8月22日下午2时30分,合肥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先生,经过千里奔波刚从沈阳驱车赶回来,甫一落座便接受采访,他说:“明年是赖老百年诞辰,我们已出版《赖少其文献版画集》,正在編印《赖少其全集》来纪念赖老,也是给后世留下一点文化财富吧。”

参观赖少其艺术馆,惊叹于馆藏赖老作品、资料的丰富,像参天大树,限于篇幅,这里撷取一枝一叶,以窥大树之全貌。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先生在上海发起了波及全国的新版画活动,赖少其当时在广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在老师李桦的支持下,于1934年6月23日组织以本校西画系学生为主的版画团体“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他们写信请教鲁迅先生,也多次得到鲁迅先生回复的书信。期间,赖少其手印了个人版画集《诗与版画》,出版了个人的版画集《自祭曲》,这些作品线条硬朗、黑白对比强烈,木刻味十足,题材则是他对当时社会的关注和忧虑,如《债权人》、《卖女》、《孩子死了》、《弃妇》、配诗套色版画《饥民》等。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生活的贫困痛苦,画面悲凉而又感伤。当时,赖少其中只有19岁,就善于将人的痛苦、挣扎、渴望,用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在作品中体现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的感情,十分难能可貴,这种创作思想贯穿于他后来几十年的作品中。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白色恐怖严重,左翼文艺运动受到压制,而广东因为大革命的活跃,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1936年,李桦、赖少其等人在广州筹备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展出木刻作品近600幅。并将木刻展览由城市推向农村,先后在广东的乡村举办七次巡回展览,广州一度成为全国木刻最蓬勃活跃的活动中心。当时,赖少其只是20多岁的年轻人,却显露出对繁荣版画的热心和一定的组织能力。

鲁迅先生在给赖少其的信中评点其:“《债权人》是奔放、生动的”,而“《送行》、《自我写照》、《开公路》、《苦旱与后灾》是一种技法,有着发展的前途” 。赖少其在得到鲁迅的赞扬和鼓励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此后与鲁迅的通信中不断寄去自己的版画作品,显露出青年赖少其在美术方面的天赋,鲁迅把这些作品送到上海的报纸发表。经过几十年时间的沉淀,如今这近百幅作品珍藏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这些充满力感的作品,曾激励民众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民族斗争中去,赖少其因而被鲁迅先生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

赖少其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作品,他在给鲁迅的信中诉说自己的苦闷,感到无法表现波澜壮濶的大革命。鲁迅在给他的回信中劝慰他:“太伟大的变动,我们是无力表现的,也无须悲观。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垒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经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先生的复信像指路明灯,照亮了赖少其的创作道路,雄心大志和伟大抱负都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赖少其把画室取名“木石斋”,以“木石”的坚忍顽强精神激励自己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创新,直至晚年因帕金森病的困扰不能创作令他非常痛苦,但精神好一点时他就马上要家人取来画笔画床边的花篮,画窗外的花和树。

艺术与现实亲密无间,其作品才有无限生命力,艺术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理论可以在赖少其作品中点点滴滴的感悟。1939年,经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介绍,赖少其参加了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时,赖少其不幸被捕,后关押在“上饶集中营”近八个月,他在狱中墙壁上刻画了三只被铁蒺藜禁锢的小鸟,因此而被罚“站铁笼”,但他坚贞不屈,后越狱回到苏北根据地。解放初期,他根据回忆创作了套色木刻《自由地高飞》,画面中二只鸟似在窃窃私语,商量怎样飞出去,一只鸟低头不语,似悲伤无助。画面笔触不多,鸟的羽毛、形态却极生动传神。铁蒺藜并非牢笼,鸟是可以飞出去的,赖少其这样刻画,或喻义自己曾被关押,或喻义国民党的残酷统治。和平年代的人们看到这幅作品会宽慰一笑,终于没有了禁锢,可以自由地飞翔了。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之所在,记录历史,表现历史。

抗战时期,赖少其创作了大量的“救亡木刻”,代表作是1939年创作的套色木刻《抗战门神》。描写群众簇拥抗日战士奔赴前线,人物刻画细腻、色彩斑斓,经过印刷,贴在桂林及抗战后方千家万户的大门上。这幅作品以民间习俗中门神的形式,承载了抗日救亡的题材,吸收了传统又超越了传统,达到艺术为现实服务的目的,画面的喜庆气氛又十分为群众喜闻乐见,是艺术为现实服务的经典之作。

1952年,赖少其来到上海工作,组建上海市文联、上海市美协,创建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担任华东大区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在工作中,他真挚、善良、谦让的人格魅力,令上海美术界钦佩,他团结了一批旧社会过来的画家傅抱石、潘天寿、李苦禅等,保护了林风眠没有被打成右派,他与黄宾虹是忘年交,黄宾虹画集的序言便是出自赖少其的手笔。他推荐黄宾虹任华东大区美协主席(后改为上海市美协)并支持他的工作,在上海美术界营造团结和谐的气氛,激发这批画家的创作热情,繁荣和丰富了海派画的阵地。

他自己的版画创作也进入一个全盛的时期,题材多表现和平时期生活。版画《初夏》作于上海郊区,刻画了一棵结夹的蚕豆旁,2只大青蛙,正是初夏的景物。于在海馆长特别说明,这幅画刻好后,先印深色,再印浅色,后印墨绿,这种方法后来成为“新徽派”版画最先的尝试。

明清时期,中国版画进入繁荣期,形成福建建阳的建安派、南京金陵派、安徽徽派。徽派版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赖少其借来大量明代的徽派版画作品阅读、品鉴,吸收徽派版画典雅、精巧的风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一时期他创作的版画作品《水车》、《乡村壁画》、《瓜棚》、《农村食堂》、《乡办工厂》、《轮船》、《节日的农村》等套色木刻,皆用这种方法。

刀的线条柔和,刻画极细,近乎工笔画的技法,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粗线条的木刻作品截然不同。形式为内容服务,是艺术创作的规律,赖少其在创作版画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在《木刻界》创刊号发表的《木刻随笔——木刻与大众》中说:“木刻之所以得到大众的欢迎,不是木刻本身的功绩,而是木刻所给的内在意识,而这种意识恰适合于木刻的特质而得到更大的效果而已。”这句话阐述了木刻艺术的生命与大众的关系是必须“联结起来”的,木刻作品只有表现生活、表现社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他带领一批画家走遍了安徽的淮河两岸、大江南北,尤其痴迷黄山,与安徽画家合作的巨幅作品《黄山后海》;反映治理淮河的《淮海战歌》,《淮海煤城》的画面辽阔壮观,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建设场面扑面而来。《陈毅吟诗》、《金色的秋天》这些巨幅作品都是整幅的版画,在当时也是全国独有。这些大幅版画后来送到人民大会堂,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版画创作的推陈出新,其特点是运用和创新传统徽派版画艺术,吸收西洋画的瑰丽色彩,表现现实生活。每幅版画构思新颖、造型准确、场面宏大、形式创新,具有浓郁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赖少其一生的诗、书、国画、篆刻作品甚丰,书法自成一家,达到很高的造诣,在书法版画基础上创作的国画山水、花鸟自成一格,这里不再赘述,探究他的艺术成长的道路,不难看出,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公务繁忙的和平时期,以至晚年病魔缠身时,他凭借木石精神、绘画天赋、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始终不放下手中的刻刀和画笔的毅力,最终完成了大师级国画家、版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的人生跨越。

赖少其作品散落全国各地,被尘封了几十年,是该拂去尘灰,再现光辉的时候了,2005年,合肥市政府建起设计典雅的赖少其艺术馆,现在馆藏十分丰富,这座艺术馆是为赖少其艺术竖立在江淮大地上的一座丰碑。

(作者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副編审,现供职于安徽旅游学会)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木刻版画鲁迅
版画作品选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鲁迅,好可爱一爹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长征(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