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义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2014-04-26胡华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胡华

摘 要:传统文化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论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自然观对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启示如下:运用整体的思维方式,以整体观来认识自然;要培养全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建立生态建设机制。

关键词:广义文化视角;传统文化自然观;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77-02

宁波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同时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家族藏书楼之一①,现藏有古籍三十余万卷,其中善本八万余卷。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这座藏书楼能够平安延续近四百五十年,并且不断扩大藏书的规模,常常被人归功于它的名字,其名出自《易经》的“天一生水”,以水制火之意,包含了传统自然观的生态理念。

一、从广义文化看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形成过程

中华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局面。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农业生产使人打破了原先的生态平衡;首先是取得耕地,原始的方法是用火烧森林草地,以此来获得较为平整的、面积较大的土地;东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人类生产更多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但是粮食的产量依旧比较低,而且人口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于是就要开垦出更多的农田。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大规模地猎取动植物,使生态环境在某些地方出现恶化。这种状况引起了当时的思想家的关注,提出了“时禁”主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

由于农业生产依赖自然环境的优劣,土壤肥瘠、气候条件等等,所以不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是国家的君主和官员都必然要改善环境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于是产生了保护自然的思想以及法律的条文。“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据清黄本骥编纂《历代职官表》,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分别设置了“山虞”(掌管山林)、“泽虞”(掌管湖沼)、“林衡”(掌管森林)、“川衡”(掌管川泽)的机构,“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尚书·尧典》中记录舜任命伯益为第一任虞官。《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曾颁发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东周时期,《秦律十八种》中的《田律》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关于环保的法律条文。

这些因素促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这种心态是与人类周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人类的生命与整个自然的生命是平等的,同时也是内在统一的。这种情怀不仅反映了人对自然的积极回应,而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管子·禁藏》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顺天应时,不违农时是因为人的生存依赖自然,因此,掌握并且依据自然的规律安排各种事务,是古人智慧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生态人文主义的体现。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人需要生活在群体之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和专制式的国家政权,在几千年中形成了完善和严格的政治化的伦理道德。父为子纲是为孝道,君为臣纲是为治道,同时整个自然也成为伦理道德的一部分。这种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内容

1.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的说法,核心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并不仅仅是天与人相合。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既是各种自然现象,又是自然客观规律,人融于自然,那么人也需要遵守自然的规则。将天、地、人三者放在宇宙这个大系统中,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先秦早期的思想家们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但都表达出了基本含义。

西汉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符。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把“天人合一”分成“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和“天人相通”三个方面。他提出天有五行,天生养万物,以自己的意识创造了人,以自己的标准规范人的行为;由“天”来安排四季的更替、国家的兴衰治乱、个人的生死祸福等等。俗世间的君主受命于天,代替天道来体察民意和代行权力。

2.万物一体论

庄子《齐物论》被称为万物一体论的源头,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和人类都来自同一个“道”,人与万物同为一体,万物平等,融合为一。由独一无偶的“道”分化出“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儒家则是认为天与人相一致,是由于都具有仁的道德观念,孟子《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所提出的“万物皆备于我”的万物一体论比较简略,未曾有详细的阐述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宋代的儒家思想家则是从本体论层面展开论述,关于人与人、人与万物息息相通的内在联系的体悟。之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都对万物一体论进行更深入地解释和发挥,明代王阳明《<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论语·述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念,捕鱼要用足够大的网,来保证鱼的族群能够存活与繁殖;不能在晚上去鸟类的栖息地狩猎,以免射杀过多。这些保护生态的思想对于当今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濒危动植物种群有着极大的启发价值。儒家以“太极化生万物”理念,认为所有的生命同出一源,动物同样存在喜悲的情感,也有道义和伦理规则,也就是所谓的物伤其类。同为宇宙内的生命,具有等同的生命价值,因而人们对待动物也应当有着怜悯之意,尊重其他生命的存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三、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对今天的启示

虽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就提出了自然生态要保持平衡的思想,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并不能始终坚持。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我国的天灾并不少见,特别是洪水,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究其原因,还是乱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纵观历史,我国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趋严重的,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土地资源紧张,生活资料短缺,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就越多,最终造成生态的失衡。由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传统文化的自然观,还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化,根本上还是由世界观与价值观决定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学习借鉴传统自然观生态平衡思想,树立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要运用整体的思维方式,以整体观来认识自然,把握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中国历史中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为了解决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而填海造田,却造成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一旦释放后患无穷。

其次,要培养全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从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唯经济发展至上,着眼于眼前利益,忽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长远利益,对物质享受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天人合一”虽然是农耕文明时期人们所追求的至高至纯的人生境界,但这种体验生命、激发人类感性社会活动的生活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引导消费文化,节制高消费、奢侈品购买的攀比,以及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无谓的浪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鼓励人们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本位主义,寻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再次,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人类对资源需求应当适应自然的供应量,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统一。

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建立生态建设机制。倡导生态理念融入科技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在知识社会的大环境下,科学技术主导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但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减少生态危机的发生,反而使自然陷入失衡的状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破坏还是维护生态的平衡取决于人类的观念。因此,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努力引导生产力适应生态环境的需要,从生态产品的生产上多下功夫。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治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还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素质,保证“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王弼.道德真经注:道藏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4]白寿彝,苏秉琦.中国通史: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黄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42-451.

[6]卿希泰.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2002,(1):39-431.

[7]郑红建.论人类困境的思想根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6):661.

(责任编辑:宋 佳)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生态文化”书画摄影五人展开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