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胺酮与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比较

2014-04-26王殿涛孙玉川于金花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氯胺酮七氟醚麻醉

王殿涛 孙玉川 于金花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氯胺酮与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56例小儿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 每组2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生命体征及麻醉效果, 记录诱导和清醒时间。结果 术中心率(HR)及血压(BP)A组大于B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醒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B组小于 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手术麻醉中诱导及清醒时间较为迅速, 且患儿生命体征更为稳定, 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氯胺酮;七氟醚;骶管阻滞;小儿下腹手术;麻醉

小儿易于哭闹, 常常不能很好的配合医师进行麻醉, 因此, 一般会配合基础麻醉对患儿行镇静治疗。骶管阻滞由于其损伤小、镇痛完善、良好的肌松效果以及操作简便等优势, 而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区域阻滞麻醉[1]。氯胺酮和七氟醚均为临床常见小儿基础麻醉辅助药[2, 3], 本文对氯胺酮与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手术麻醉中的效果进行比较, 以期为临床小儿下腹部手术麻醉提供临床依据, 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于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小儿下腹手术的5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患儿监护人同意, 将56例患儿分为两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 28例患儿, 男性患儿19例, 女性患儿9例。年龄1~6岁, 平均年龄(3.2±1.6)岁, 体重12~24 kg, 平均体重为(17.27±5.66) kg;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 28例患儿, 男性患儿20例, 女性患儿8例。年龄1~6岁, 平均年龄(3.4±2.1)岁, 体重11~24 kg, 平均体重为(16.97±7.79) kg。所有患儿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均为Ⅰ级且患儿术前两周内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发热、无智力及听力障碍、无骶尾部皮肤感染状况, 且所有患儿的心、肝、脾、肺、肾功能均正常。因此,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麻醉评分分级及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的禁食及禁水:禁食5 h, 禁水4 h。两组患儿均于术前0.5 h肌注阿托品及苯巴比妥钠, 用量分别为0.02 mg/kg, 2 mg/kg。使患儿取左侧卧位, 明确患儿两骶角及骶裂孔的位置, 找准两骶角连线的中点做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用 7 号头皮针垂直刺进皮肤, 当针尖突破骶尾韧带时有弹韧感觉, 稍作进针有明显的落空感, 此时将针干向尾侧方向与皮肤呈 30°~ 45°, 顺势推进 1~2 cm, 负压阳性、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时注入 1% 利多卡因和0.125% 罗哌卡因混合液0.6~1.2 ml/kg, 注射时无阻力。穿刺完毕, 使患儿平躺, 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A组)患儿采用微量静脉泵循环泵入氯胺酮, 0.5 mg/( kg·h), 维持麻醉, 入睡后患儿入室, 入室后面罩吸氧4 L/min, 并开放静脉通道;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B组)患儿给予3%七氟醚吸入, 术中视患儿体动和呼吸情况, 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5%~8%)或辅以芬太尼等。入睡后入室, 面罩吸入氧气4 L/min , 并视患儿麻醉情况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 同时建立静脉通道。术中根据患儿相应的血液动力学状况以及手术刺激强度, 适当微调氯胺酮及七氟醚的用量。手术缝合完毕时, 关闭微量静脉泵及七氟醚挥发罐, 停止对患儿的麻醉。

1. 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均进行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心率(HR) 、呼吸(RR) 、血氧饱和度(SpO2)的常规监测。记录各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并留意观察及记录患儿出现体动或睁眼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为停药后至对语言有正确反应的时间)。同时, 观察记录患儿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包括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的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前后患儿体征比较 与术前比较, 术中及手术结束时, B 组患儿的 SBP和DBP均显著降低、HR 显著减慢(P<0.05);与A组患儿比较, B组患儿的SBP及DBP亦显著升高或加快(P<0.05); RR及SpO2稍低于 A 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 2 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及清醒时间比较 A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及清醒时间分别为(66±16.2)s、(6.9±3.7)min, B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及清醒时间分别为(49±12.1)s、(5.4±2.7)min。与A组相比, B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及清醒时间均较短(P<0.05)。具体见表2。

2. 3 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A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17例, 占60.71%, B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5例, 占17.86%, 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A组患儿(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骶管阻滞已在小儿脐平面以下的下腹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操作方便、定位准确, 由于其穿刺时可使术者感到明显的落空感, 因此不易刺破患儿的脊硬膜, 具有较高的成功率[4]。然而, 由于小儿易于哭闹, 故实施穿刺前必须给予患儿一定的先行麻醉处理。七氟醚及氯胺酮均为常见小儿麻醉剂。其中,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卤族吸入性全麻药, 其血/气分配系数仅为0.63, 该药麻醉诱导快、麻醉者苏醒快且易于调节患者的麻醉深度, 具有较轻的循环抑制及呼吸道刺激作用, 此外, 该药还具有芳香气味, 因此易于被患儿接受[5]。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作用的静脉麻醉药, 该药会造成患儿交感神经兴奋, 会使患儿的心率及血压升高, 同时还会促使患儿分泌过多的分泌物。相比于七氟醚, 氯胺酮的麻醉风险较高[6]。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患儿的血压、心率均显著低于B组, 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且B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及苏醒时间较短, 同时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仅有2例患儿呼吸道出现少量分泌物, 2例出现哭闹及躁动。

综上所述, 应用七氟醚作为小儿下腹手术的基础麻醉方法优于氯胺酮, 整个麻醉过程稳定, 可控性好, 手术中及手术后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较少且术后清醒时间短, 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是一种理想的小儿下腹手术麻醉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金红.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8):886-887.

[2] 刘瑶,贾洪峰. 七氟醚与氯胺酮复和骶管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应用比较.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10):1156-1157.

[3] 张福清,陈国忠,聂海贵,等.七氟醚用于小儿吸入全麻诱导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4):334-335.

[4] 樊瑞晓.七氟醚与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应用比较.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1):136.

[5] 张春艳,刘宝江.七氟醚的临床应用现状.医学综述, 2008, 14(7):2901-4901.

[6] Cheuk D K, Wong W H, Ma E, et al. Use of midazolam and ketamine as sedation for children undergoing minor opera-five procedures.Support Care Cancer, 2005,13 (12):1001-1009.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氯胺酮与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56例小儿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 每组2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生命体征及麻醉效果, 记录诱导和清醒时间。结果 术中心率(HR)及血压(BP)A组大于B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醒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B组小于 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手术麻醉中诱导及清醒时间较为迅速, 且患儿生命体征更为稳定, 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氯胺酮;七氟醚;骶管阻滞;小儿下腹手术;麻醉

小儿易于哭闹, 常常不能很好的配合医师进行麻醉, 因此, 一般会配合基础麻醉对患儿行镇静治疗。骶管阻滞由于其损伤小、镇痛完善、良好的肌松效果以及操作简便等优势, 而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区域阻滞麻醉[1]。氯胺酮和七氟醚均为临床常见小儿基础麻醉辅助药[2, 3], 本文对氯胺酮与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手术麻醉中的效果进行比较, 以期为临床小儿下腹部手术麻醉提供临床依据, 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于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小儿下腹手术的5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患儿监护人同意, 将56例患儿分为两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 28例患儿, 男性患儿19例, 女性患儿9例。年龄1~6岁, 平均年龄(3.2±1.6)岁, 体重12~24 kg, 平均体重为(17.27±5.66) kg;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 28例患儿, 男性患儿20例, 女性患儿8例。年龄1~6岁, 平均年龄(3.4±2.1)岁, 体重11~24 kg, 平均体重为(16.97±7.79) kg。所有患儿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均为Ⅰ级且患儿术前两周内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发热、无智力及听力障碍、无骶尾部皮肤感染状况, 且所有患儿的心、肝、脾、肺、肾功能均正常。因此,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麻醉评分分级及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的禁食及禁水:禁食5 h, 禁水4 h。两组患儿均于术前0.5 h肌注阿托品及苯巴比妥钠, 用量分别为0.02 mg/kg, 2 mg/kg。使患儿取左侧卧位, 明确患儿两骶角及骶裂孔的位置, 找准两骶角连线的中点做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用 7 号头皮针垂直刺进皮肤, 当针尖突破骶尾韧带时有弹韧感觉, 稍作进针有明显的落空感, 此时将针干向尾侧方向与皮肤呈 30°~ 45°, 顺势推进 1~2 cm, 负压阳性、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时注入 1% 利多卡因和0.125% 罗哌卡因混合液0.6~1.2 ml/kg, 注射时无阻力。穿刺完毕, 使患儿平躺, 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A组)患儿采用微量静脉泵循环泵入氯胺酮, 0.5 mg/( kg·h), 维持麻醉, 入睡后患儿入室, 入室后面罩吸氧4 L/min, 并开放静脉通道;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B组)患儿给予3%七氟醚吸入, 术中视患儿体动和呼吸情况, 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5%~8%)或辅以芬太尼等。入睡后入室, 面罩吸入氧气4 L/min , 并视患儿麻醉情况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 同时建立静脉通道。术中根据患儿相应的血液动力学状况以及手术刺激强度, 适当微调氯胺酮及七氟醚的用量。手术缝合完毕时, 关闭微量静脉泵及七氟醚挥发罐, 停止对患儿的麻醉。

1. 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均进行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心率(HR) 、呼吸(RR) 、血氧饱和度(SpO2)的常规监测。记录各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并留意观察及记录患儿出现体动或睁眼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为停药后至对语言有正确反应的时间)。同时, 观察记录患儿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包括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的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前后患儿体征比较 与术前比较, 术中及手术结束时, B 组患儿的 SBP和DBP均显著降低、HR 显著减慢(P<0.05);与A组患儿比较, B组患儿的SBP及DBP亦显著升高或加快(P<0.05); RR及SpO2稍低于 A 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 2 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及清醒时间比较 A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及清醒时间分别为(66±16.2)s、(6.9±3.7)min, B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及清醒时间分别为(49±12.1)s、(5.4±2.7)min。与A组相比, B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及清醒时间均较短(P<0.05)。具体见表2。

2. 3 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A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17例, 占60.71%, B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5例, 占17.86%, 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A组患儿(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骶管阻滞已在小儿脐平面以下的下腹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操作方便、定位准确, 由于其穿刺时可使术者感到明显的落空感, 因此不易刺破患儿的脊硬膜, 具有较高的成功率[4]。然而, 由于小儿易于哭闹, 故实施穿刺前必须给予患儿一定的先行麻醉处理。七氟醚及氯胺酮均为常见小儿麻醉剂。其中,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卤族吸入性全麻药, 其血/气分配系数仅为0.63, 该药麻醉诱导快、麻醉者苏醒快且易于调节患者的麻醉深度, 具有较轻的循环抑制及呼吸道刺激作用, 此外, 该药还具有芳香气味, 因此易于被患儿接受[5]。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作用的静脉麻醉药, 该药会造成患儿交感神经兴奋, 会使患儿的心率及血压升高, 同时还会促使患儿分泌过多的分泌物。相比于七氟醚, 氯胺酮的麻醉风险较高[6]。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患儿的血压、心率均显著低于B组, 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且B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及苏醒时间较短, 同时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仅有2例患儿呼吸道出现少量分泌物, 2例出现哭闹及躁动。

综上所述, 应用七氟醚作为小儿下腹手术的基础麻醉方法优于氯胺酮, 整个麻醉过程稳定, 可控性好, 手术中及手术后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较少且术后清醒时间短, 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是一种理想的小儿下腹手术麻醉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金红.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8):886-887.

[2] 刘瑶,贾洪峰. 七氟醚与氯胺酮复和骶管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应用比较.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10):1156-1157.

[3] 张福清,陈国忠,聂海贵,等.七氟醚用于小儿吸入全麻诱导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4):334-335.

[4] 樊瑞晓.七氟醚与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应用比较.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1):136.

[5] 张春艳,刘宝江.七氟醚的临床应用现状.医学综述, 2008, 14(7):2901-4901.

[6] Cheuk D K, Wong W H, Ma E, et al. Use of midazolam and ketamine as sedation for children undergoing minor opera-five procedures.Support Care Cancer, 2005,13 (12):1001-1009.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氯胺酮与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56例小儿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 每组2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生命体征及麻醉效果, 记录诱导和清醒时间。结果 术中心率(HR)及血压(BP)A组大于B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醒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B组小于 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手术麻醉中诱导及清醒时间较为迅速, 且患儿生命体征更为稳定, 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氯胺酮;七氟醚;骶管阻滞;小儿下腹手术;麻醉

小儿易于哭闹, 常常不能很好的配合医师进行麻醉, 因此, 一般会配合基础麻醉对患儿行镇静治疗。骶管阻滞由于其损伤小、镇痛完善、良好的肌松效果以及操作简便等优势, 而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区域阻滞麻醉[1]。氯胺酮和七氟醚均为临床常见小儿基础麻醉辅助药[2, 3], 本文对氯胺酮与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手术麻醉中的效果进行比较, 以期为临床小儿下腹部手术麻醉提供临床依据, 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于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小儿下腹手术的5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患儿监护人同意, 将56例患儿分为两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 28例患儿, 男性患儿19例, 女性患儿9例。年龄1~6岁, 平均年龄(3.2±1.6)岁, 体重12~24 kg, 平均体重为(17.27±5.66) kg;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 28例患儿, 男性患儿20例, 女性患儿8例。年龄1~6岁, 平均年龄(3.4±2.1)岁, 体重11~24 kg, 平均体重为(16.97±7.79) kg。所有患儿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均为Ⅰ级且患儿术前两周内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发热、无智力及听力障碍、无骶尾部皮肤感染状况, 且所有患儿的心、肝、脾、肺、肾功能均正常。因此,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麻醉评分分级及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的禁食及禁水:禁食5 h, 禁水4 h。两组患儿均于术前0.5 h肌注阿托品及苯巴比妥钠, 用量分别为0.02 mg/kg, 2 mg/kg。使患儿取左侧卧位, 明确患儿两骶角及骶裂孔的位置, 找准两骶角连线的中点做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用 7 号头皮针垂直刺进皮肤, 当针尖突破骶尾韧带时有弹韧感觉, 稍作进针有明显的落空感, 此时将针干向尾侧方向与皮肤呈 30°~ 45°, 顺势推进 1~2 cm, 负压阳性、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时注入 1% 利多卡因和0.125% 罗哌卡因混合液0.6~1.2 ml/kg, 注射时无阻力。穿刺完毕, 使患儿平躺, 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A组)患儿采用微量静脉泵循环泵入氯胺酮, 0.5 mg/( kg·h), 维持麻醉, 入睡后患儿入室, 入室后面罩吸氧4 L/min, 并开放静脉通道;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B组)患儿给予3%七氟醚吸入, 术中视患儿体动和呼吸情况, 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5%~8%)或辅以芬太尼等。入睡后入室, 面罩吸入氧气4 L/min , 并视患儿麻醉情况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 同时建立静脉通道。术中根据患儿相应的血液动力学状况以及手术刺激强度, 适当微调氯胺酮及七氟醚的用量。手术缝合完毕时, 关闭微量静脉泵及七氟醚挥发罐, 停止对患儿的麻醉。

1. 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均进行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心率(HR) 、呼吸(RR) 、血氧饱和度(SpO2)的常规监测。记录各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并留意观察及记录患儿出现体动或睁眼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为停药后至对语言有正确反应的时间)。同时, 观察记录患儿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包括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的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前后患儿体征比较 与术前比较, 术中及手术结束时, B 组患儿的 SBP和DBP均显著降低、HR 显著减慢(P<0.05);与A组患儿比较, B组患儿的SBP及DBP亦显著升高或加快(P<0.05); RR及SpO2稍低于 A 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 2 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及清醒时间比较 A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及清醒时间分别为(66±16.2)s、(6.9±3.7)min, B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及清醒时间分别为(49±12.1)s、(5.4±2.7)min。与A组相比, B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及清醒时间均较短(P<0.05)。具体见表2。

2. 3 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A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17例, 占60.71%, B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5例, 占17.86%, 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A组患儿(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骶管阻滞已在小儿脐平面以下的下腹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操作方便、定位准确, 由于其穿刺时可使术者感到明显的落空感, 因此不易刺破患儿的脊硬膜, 具有较高的成功率[4]。然而, 由于小儿易于哭闹, 故实施穿刺前必须给予患儿一定的先行麻醉处理。七氟醚及氯胺酮均为常见小儿麻醉剂。其中,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卤族吸入性全麻药, 其血/气分配系数仅为0.63, 该药麻醉诱导快、麻醉者苏醒快且易于调节患者的麻醉深度, 具有较轻的循环抑制及呼吸道刺激作用, 此外, 该药还具有芳香气味, 因此易于被患儿接受[5]。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作用的静脉麻醉药, 该药会造成患儿交感神经兴奋, 会使患儿的心率及血压升高, 同时还会促使患儿分泌过多的分泌物。相比于七氟醚, 氯胺酮的麻醉风险较高[6]。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患儿的血压、心率均显著低于B组, 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且B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及苏醒时间较短, 同时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仅有2例患儿呼吸道出现少量分泌物, 2例出现哭闹及躁动。

综上所述, 应用七氟醚作为小儿下腹手术的基础麻醉方法优于氯胺酮, 整个麻醉过程稳定, 可控性好, 手术中及手术后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较少且术后清醒时间短, 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是一种理想的小儿下腹手术麻醉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金红.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8):886-887.

[2] 刘瑶,贾洪峰. 七氟醚与氯胺酮复和骶管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应用比较.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10):1156-1157.

[3] 张福清,陈国忠,聂海贵,等.七氟醚用于小儿吸入全麻诱导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4):334-335.

[4] 樊瑞晓.七氟醚与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应用比较.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1):136.

[5] 张春艳,刘宝江.七氟醚的临床应用现状.医学综述, 2008, 14(7):2901-4901.

[6] Cheuk D K, Wong W H, Ma E, et al. Use of midazolam and ketamine as sedation for children undergoing minor opera-five procedures.Support Care Cancer, 2005,13 (12):1001-1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氯胺酮七氟醚麻醉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七氟醚、异丙酚的价值研究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氯胺酮及其异构体和代谢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氯胺酮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