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发展状况研究——以庆阳市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为例

2014-04-26宋廷旺庆阳市图书馆甘肃庆阳74500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庆阳市西北地区图书馆

●宋廷旺(庆阳市图书馆,甘肃 庆阳 745000)

1994~2013年,文化部先后组织开展了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通过五大规模的全国性评估定级工作,有效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和发展图书馆事业的积极性,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笔者将甘肃省庆阳市县级图书馆的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与第四次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县级图书馆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并找出制约其发展的障碍和原因,为推动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心力。[1]

1 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发展状况分析

庆阳市有7县1区共8个县级图书馆,2009年第四次评估8个馆全部参加,2013年第五次评估除庆城县图书馆由于馆舍搬迁原因不参与评估外,其余7个馆均参加评估。

1.1 基础设施和条件

从馆舍建筑面积、阅览座席、财政拨款、新增藏量购置费、总藏量、每周开馆时间等方面,对庆阳市参评的7个县(区) 图书馆的2009年第四次评估和2013年第五次评估结果的对比(见表1) 可以看出,经过四年的发展,各图书馆办馆设施和条件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馆舍建筑面积从四年前的平均985m2,增加到现在的平均1344m2,增长率达36%。阅览座席比上次评估平均多出107个,增长率达150%。财政拨款更是大幅度的提升,从平均12.7万元/年增加至83.5万元/年,增长率达557%,环县和镇原县图书馆甚至达到100万元以上,几乎达到新评估指标的上限。但我们也要看到与财政拨款增长不配套的是新增藏量购置费增长较少,只比2009年评估平均值增加了9%。购置费的不足最终影响到文献总藏量增长缓慢,四年时间平均只增加了4000册。各馆每周开馆时间与四年前差别较大,最少只有48个小时/周,最多60个小时/周,现在各馆均能将开馆时间保持在每周56~60小时,为读者来馆借阅提供基本的时间保障。

表1 两次评估各图书馆基本情况对比

1.2 人员结构

在从业人员方面,各馆经过四年的发展,职工人数有所增加,但增长率不高,多数图书馆存在人员学历层次不高、专业职称人员匮乏的情况(见表2)。2009年,各县图书馆职工平均仅有9人,其中有44%的职工学历在大专及其以上,56%的职工学历在中专/高中以下。而且职工存在专业技术职称普遍不高的现象,7个馆仅有3名中级职称人员,初级职称人员只占总人数的22%。2013年,各馆职工数量基本都在原有人员编制上有了一定的增加,且增加的人员学历也维持在大专及以上,但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依然缺乏,只占总人数的22%,宁县、华池县、镇原县3个馆依然没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

表2 两次评估各图书馆人员结构对比

1.3 自动化、网络化情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步伐也不断加快(见表3)。2009年庆阳市县级图书馆自动化水平较低,仅有3个馆拥有计算机且数量较少,网络接入方式也只是基础的专线或是ADSL接入,除了环县馆外其余馆均没有实现图书自动化管理,也没有提供面向公众的图书馆网站。而到2013年各馆计算机数量有了快速的增加,平均各馆拥有42台,比2009年增长了250%,其中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占到71%,并实现了全部10M网络光纤接入。此外,各馆在四年间也逐步开始运行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除了合水县外都建立了图书馆网站,既为政务公开提供了平台,也为读者检索和使用图书馆馆藏提供了条件。

表3 两次评估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情况对比

1.4 其他方面

评估指标除了基础设施和条件、人员、经费、计算机等定量指标外,还有一些基本服务、延伸服务及重点文化工程等定性指标。判断一个图书馆的发展情况也要对这些方面进行比较。

1.4.1 地方文献

各县级图书馆一直都有搜集整理地方文献的传统,2009年至今,各馆都藏有一定数量的地方文献,虽然各馆地方文献数量增长较慢,且很多都是与古籍放置在一间书库内,但各馆对于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也不遗余力,采取到农村寻找、鼓励捐赠、积极购买等方式。随着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各馆也把地方文献当作馆藏文献的一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编目,部分馆还在图书馆网站设立查询界面,为需要地方文献的读者提供便捷的检索服务。截至2013年,有两个馆建立了地方文献数据库,即镇原县图书馆的《甘宁青史略数据库》和环县图书馆的《道情皮影戏数据库》,其余部分馆也正在积极筹划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

1.4.2 服务

各县级馆作为事业单位,均能按照职能要求为领导机关决策、本地区教育、科研和社会事业发展、企事业单位、社会大众提供必需的基本服务和其他服务,如为机关单位等提供政策参考咨询服务、为残疾人送书上门、为进城务工人员举办就业培训、为学生提供计算机辅导等。与以前不同的是,近年来随着文化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的发展,各图书馆举办的培训、讲座、展览等次数不断增多,积极面向学校、乡镇、农村、厂矿等,结合“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送书下乡”等开展了科技讲座、计算机培训、书画展览、阅读推广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受到了城乡群众及特殊群体的一致好评。

1.4.3 本地区协作协调

庆阳市基层文化室普及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成效显著,乡镇文化站、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的普及率从四年前的78%增长到现在的93%,各县图书馆均能完成对本县(区)文化站、图书室和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并且每年都会派专人多次下基层,手把手的对基层各点负责人员开展业务辅导和培训。如市图书馆和县图书馆每年为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组织培训,保证管理员对农家书屋的有序化管理。本地区各图书馆间也能够实现馆际合作,互相交流业务工作和相关经验,如合水县和正宁县图书馆在准备使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前派专人去已熟练使用相同系统的宁县图书馆进行咨询和学习。但是,由于资金等的限制,各馆均没有设立分馆,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也存在差异,因而全部馆在评估中的“通借通还”指标均未能实现。

1.4.4 重点文化工程

此次评估中考查的县级图书馆实施的重点文化工程,除2009年评估中的文化共享工程外,增加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第四次评估时,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处于初级阶段,各县馆只是设立了县级支中心,并没有相关的配套设备,基层网点也由于资金未到位而没有建立,也就谈不上对基层点的指导。而到2013年,共享工程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各馆的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并设有专人管理,部分馆如镇原县和环县图书馆还拥有自建资源;“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依托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设施和图书馆网络资源,为读者提供一个安全整洁的免费上网场地;评估标准中“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指标对于西北县级图书馆来说还是一个较为欠缺的方面,7个馆中合水县、华池县和西峰区三个图书馆还没有古籍,只进行了基本的古籍普查工作。正宁县图书馆的古籍与地方文献共用一个书库。镇原县、环县和宁县图书馆有单独的古籍书库,但达不到《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的标准。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这些文化工程由于没有独立的经费预算,影响了他们的后续维护和发展。

2 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近两次的县级图书馆评估可以发现,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如经费、人员、制度、观念等,这使得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

2.1 基础设施落后

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舍较小或没有独立馆舍、馆内布局死板、桌椅书架老旧等问题。如庆阳市7个县(区)级图书馆中,只有镇原县和宁县两个馆拥有独立馆舍,其余馆均是与其他单位在一栋楼内联合办公。由此也造成馆内设计教条死板,空间不能按照图书馆最佳利用原则布局,再加之馆内书架、阅览桌椅很多都是图书馆最初建立时所购,破损闲置情况严重,虽然近几年更新了部分设施设备,但依然不能给读者提供一个标准化的舒适的阅读环境,不能满足图书馆不断发展的服务要求。[1]

2.2 工作人员较少,专业人才匮乏

图书馆员业务水平的高低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庆阳市7个县(区)级图书馆的情况看,无论是从学历、知识、职称还是年龄结构来说,图书馆的专业队伍都不能令人满意,更不符合国家对图书馆从业人员所要求的有关知识素质的规定。[2]由于县级图书馆基本都属于事业单位,其中人员数量也是按照事业单位的编制核定。而经过评估发现,虽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编制数量并未增加,新增人员很多都是借调到图书馆工作,且都不是图书馆专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不足总人数的25%。专业人才匮乏使得现代化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无法在图书馆顺利推行,无法开展深层次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工作。[3]

2.3 经费投入不足

政府经费投入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四年庆阳市7个县(区)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平均增加了1.1万元/年,如果以每本书30元计算,各馆平均每年仅能新增366本书,这个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图书馆的发展以及读者的需求,因此,经费不足是造成图书老旧、更新速度迟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加之各馆每年的业务经费只有2~4万元,这仅能保障图书馆的基本运行。近几年得益于免费开放政策的扶持,各馆均能享受到县级图书馆20万元的免费开放资金补助。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家补助的16万元资金每年均到位,而由于各县的财政情况不同,地方补助的4万元到位情况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免费开放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图书馆的建设。

2.4 数字图书馆发展缓慢,区域资源共享能力薄弱

借助于文化共享工程的支持,各县馆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也建立了网站,但存在管理系统不统一、网站较为简易的情况。庆阳市7个县(区)图书馆使用了4种不同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其中4个馆均使用省级共享工程中心配发的文津图书管理系统,其余3个馆均自购了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动化系统的不统一也就成为制约本地区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加之各图书馆都没有设立分馆,各馆的视听文献较少、电子文献空白,且图书馆网站大多仅提供一般的浏览服务,不能提供深层次的检索和咨询服务,这就使得本地区的联合编目、通借通还等资源共享项目无从实现。

3 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每四年一次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一方面是为了衡量图书馆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督促和加快图书馆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自然环境的限制、思想观念的束缚,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存在较大差距,西北地区图书馆要循序渐进地发展,通过打破原有故步自封的思维定式、创新管理方式、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增加经费投入、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强调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区域资源共享步伐等策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东部发达地区图书馆也可以对西北地区图书馆进行定点帮扶,不仅可以在技术、业务上进行帮助,也可以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传输到西北地区图书馆。机遇与困难同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增加,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一定会实现跨越性发展的新局面。

[1]李刚.浅谈西北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困境及出路——以环县图书馆为例谈起[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6):286.

[2]谭昆.对西部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评估后的思考——以昆明市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7):99-102.

[3]王玉英.对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4):27-29.

猜你喜欢

庆阳市西北地区图书馆
中秋节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图书馆
庆阳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北海道黄杨在甘肃庆阳市的引种观察及繁育技术
庆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基于12所中小学的调查
去图书馆
西北地区赤霞珠葡萄根际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共在西北地区的兵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