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九)民族主义音乐(三)
——美国

2014-04-25张宝华

音乐生活 2014年11期
关键词:爵士乐交响曲民族主义

编/张宝华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九)民族主义音乐(三)
——美国

编/张宝华

艾夫斯

格什温

科普兰

进入20世纪,美国民族主义音乐经过麦克道威尔(Edward Alexander MacDowell,1861-1908年)、吉尔伯特(Henry Gilbert,1868-1928年)、法韦尔(Arthur Farwell,1877-1952年)等作曲家的尝试与探索,已经具有美国民族主义音乐的某些风格与特征。与此同时,艾夫斯(Charles Edward Ives,1874-1954年)作为20世纪美国现代音乐的开拓者与美国民族主义音乐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在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完成着自己一系列的重要作品。

在西方音乐史中,艾夫斯被称为“第一位伟大的美国作曲家”。艾夫斯1894年入耶鲁大学,师从帕克(H. Parker),在校创作了《第一交响曲》《第一弦乐四重奏》和一些管风琴曲。毕业后他放弃以音乐谋生的想法,进入一家保险公司任统计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1930年从保险公司退休,1947年由于《第三交响曲》而获普利策奖。

艾夫斯一生致力于新音响的发明与创造,他大胆使用了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技术,在不协和和弦、多调性、无调性、复节奏、微分音和演奏技术的革新方面甚至走在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之前。艾夫斯的音乐特色,一是追求“镶嵌画”的特色,即把自己与他人的一些音乐片断交织而成作品;二是追求“混沌”音响,即多种节奏、调式、表情的同时重合,所以有时在演奏时必须同时有两个指挥,这种追求也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性。艾夫斯的重要作品包括5首交响曲(4首编号交响曲与《假日交响曲》)、管弦乐《新英格兰三处》《未作回答的问题》和《中央公园的夏夜》,以及《康科德奏鸣曲》、两首弦乐四重奏和一些合唱曲与歌曲。

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是第一位被国际社会认为有本土风味的美国作曲家,虽然此说与事实未必相符,但科普兰在挖掘和利用美国乡村民歌方面确实有着他人难以替代的贡献。他的不少作品都已列入美国音乐最著名的篇章,例如经常在各种盛大仪式上演奏的《平凡人的号角》。科普兰的祖先为立陶宛犹太人,家族移居美国之时,将原来的姓氏“卡普兰”(Kaplan)改成“科普兰”(Copland)。科普兰生于布鲁克林,先后在纽约和巴黎(师从纳迪亚·布朗热)学习音乐。1925年他获得古根海姆奖,这是该奖项第一次发给一位作曲家。科普兰曾在几所学校任教,1940-1965年担任位于坦格伍德的伯克希尔音乐中心作曲部主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经常担任欧美地区著名管弦乐团客座指挥。代表作品有三部芭蕾组曲《牧区竞技》《小伙子比利》《阿帕拉契之春》和《短交响曲》《管风琴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等作品。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曾广泛接触和研究通俗音乐领域的各种体裁风格,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和好莱坞的著名作曲家。格什温的贡献是将美国大陆流行的通俗爵士乐运用到传统音乐中,综合了欧洲音乐艺术、爵士乐、黑人歌曲等各种形式,创造出交响爵士乐,成为美国音乐一种特色。1937年7月11日因患脑癌去世,去世时39岁。代表作有歌剧《波吉与贝丝》,管弦乐《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等。

(责任编辑 姜 楠)

猜你喜欢

爵士乐交响曲民族主义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村庄交响曲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色彩交响曲
浅谈爵士乐的过去与未来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