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物无声溢美有痕
——探访2013年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

2014-04-25

浙江林业 2014年6期
关键词:丝绸菊花桂花

润物无声溢美有痕
——探访2013年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

◆撰文/何晓玲 徐翠霞 许利群

达利丝绸公司千年桑树园

石门桂花村

荻浦孝义文化公

绿林竹海寻宝藏,耕读传家诗意浓。因竹而兴,以竹为美的绍兴市平水镇同康村入选2013年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这是对该村良好生态环境和“耕读传家”文化传承的充分肯定。小小的同康村,只是浙江省众多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基地中的一个。自2011年起,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生态文化基地遴选命名活动,迄今评选出58个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态文化基地。走进这些生态文化基地,那爱绿护绿的创举、自然和谐的环境、因林而富的理念,处处体现出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

爱绿护绿打造行业典范

屹立千年的桑树园、见证亿万年沧桑的木化石林、满目葱翠的有机农业园和丝绸生产工厂,构成了风景园林般美丽和谐的画面,这里就是全国唯一的丝绸产品研发基地、全国最大的丝绸生产供应商之一、丝绸行业中的领军企业新昌达利丝绸公司的园区。

站在空旷的园区中间放眼四望,千年古桑树犹如站岗的哨兵,茁壮挺拔,疏密有致。这200多棵因各地兴建水库而抢救性移植来的古桑树品类丰富,有野桑、嫁接桑、杂交桑、乔木桑等,树龄高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春天,桑叶茂密,“鸟鸣桑叶间,绿条复柔柔”;夏天,桑葚缀满枝,“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由一棵桑树衍生开来,达利丝绸公司用爱绿的心将蚕桑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每年四五月间,公司会举办桑葚采摘节和采桑养蚕月活动,周边的群众和游客慕名而来,采摘桑叶、桑葚,体验田园生活的韵致。园区配有专职导游,人们在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还能了解到桑树的药用知识。在蚕桑文化展览馆,陈列着栩栩如生的蚕仿生模型,在缫丝、纺纱以及蚕桑深加工车间,人们可以目睹各种蚕桑制品的制作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内的“彩蝶湖”,湖水由生产车间的废水经过环保处理后循环使用,湖中饰以假山、花草、喷泉,国家级保护动物黑天鹅、鸳鸯、野鸭、大雁在湖水中畅游,为整个园区平添了几分生趣。在达利丝绸厂区信步,听不见机器的轰鸣,看不到滚滚的浓烟和散发恶臭的污水,但见绿意盎然,木石成林。

与达利丝绸打造“园林工厂”的创举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首批参与发起设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的公司,永嘉原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在城市中营造“碳汇林”,为饱受雾霾之苦的城市人打造了一个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公司主打的温州市中瑞曼哈顿住宅小区是全国首个“低碳小区”,小区内种植乔木近5000株,铺设小灌木草坪超过1万平方米,年吸收二氧化碳量超227吨。小区西区共有288户住户,若按户均1辆车,每辆车日均行驶8公里计算,则年均排出二氧化碳241.9吨。通过增加种植能产生大量负氧离子的侧柏、柳杉、大叶桂樱等苗木品种,基本能够实现二氧化碳量的平衡。将“低碳”理念融入传统的小区生活,以植绿护绿的方式为新建住宅增加“绿色附加值”,“低碳小区”可谓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企业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中坚力量。达利丝绸公司用爱绿护绿的心经营生产,把园区绿化与企业生产、企业文化完美融合,永嘉原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则将低碳环保的理念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企业参与碳汇行动树立了标杆,更为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树立了典范。

竹里馆畲乡风情

生态教育开始“遍地开花”

在美丽的钱江源头开化,有一座散发着绿色、生态、人文气息的校园——开化二中。校园内有一个令学生们流连忘返的“后花园”——珍稀植物园,里面种植了香榧、银杏、香果树、红豆杉、金丝楠木等200多种珍稀植物。走进园门,一块巨大的“珍稀植物园科、属、种表”映入眼帘,一群学生正簇拥着仰头观看。不远处,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正在辨认植物。一株红豆杉盆景前立着一块“八年级一班盆景作品”的牌子,这是学生在精品课程“金溪绿韵”上创作的。“金溪绿韵”主要设置盆景制作、根艺美术等手工课程,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开设了“浙江省首届义务教育百门精品德育课程”之一的“生态德育”,并编印了专门的教材。“生态德育”课程主要分生态教育与生态体验两个篇章。每周一的第七节实践课是生态德育课堂,深受学生喜爱。通过创建“绿色家庭”、“少年林科院”、“生态文化节”,以及开展“倾听水声”、“认养活动”、“亲亲大自然”书画摄影大赛等实践活动,学生们有了直观的生态德育体验,提高了生态文明意识。八年级一班的吴依珂同学在生态体验日记中写道:“常规的德育课大多枯燥无味,可是我们学校的生态文化德育课带着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还有丰富的动手实践活动,一周一次的德育课,总是让我们翘首盼望……”目前,浙江有4所学校被命名为生态文化基地,他们将生态教育浸润课堂内外,让生态文化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令人沉醉的绿意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化的熏陶。

除了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还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让生态文化教育遍地开花。粉墙黑瓦的马头墙、沧桑蓊郁的古松林、科学设计的神秘水系、栩栩如生的二十四孝图……自然和谐的乡野风光与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完美融合,构成了一个散发着浓郁古风的美丽村落。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的孝义文化主题公园独具特色,以“孝义”文化为主题,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乾隆御批表彰孝子申屠开基的事以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24位孝子的故事,让孝义仁爱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样本。美丽的泰顺将竹产业和畲乡民族风情相融合,建造了占地750平方米的竹里馆,陈列了竹雕字画、竹排烫雕、竹根雕刻、竹筒圆雕、竹编及竹炭系列等120多个品种,全方位展示了竹海畲乡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美丽产业铺就致富之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每每到菊黄蟹肥的深秋,桐乡市石门镇桂花村里万株丹桂竞相开放,菊花田里,朵朵菊花迎风招展,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近年来,桂花村利用1.5万株桂花树“做文章”,以“桂子飘香,休闲庄园”为主题,推出了生态桂花休闲旅游景区,每年前来赏桂游的旅客络绎不绝。村民们还用桂花制作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蜜等产品,那一片桂花林成了村民的“致富林”。桂花村也是杭白菊的主产地之一,村里无公害杭白菊种植面积达1800多亩,年产菊花2000多吨。年近70岁的钟坤兴和他的老伴靠种菊花“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他喜滋滋地说:“城里人在阳台上养花看,我们在菜地里种菊花,不仅能赏花,还能有收入,我家3亩田的菊花一年下来有近3万元的收入。”

桂花村有4家本土菊花加工企业,杭白菊精深加工技术成熟,实现了杭白菊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延伸,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也为杭白菊的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桂花村党支部书记钟明富感慨道:“种菊花这项美丽的产业,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同康村是浙江省竹子科技示范园区基地之一。这是一片绵延万里的绿林竹海,盛产的竹笋甜、脆、鲜、嫩,闻名遐迩;这是一块人才辈出的神奇土地,是“爱国志士、工矿泰斗”孙越崎和被鲁迅等人称赞为“诗孩”的作家孙席珍的故乡。“靠山吃山”,近年来,同康村人在林业科技的引领下,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对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竹林进行综合开发,通过深翻松土、合理灌溉、科学施肥、水锤泵应用等技术,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竹笋的产量和产值大幅提高。以“万亩连片四季笋基地”为依托,村里大力发展竹林旅游,推出了游竹山、挖竹笋、住竹屋、享竹情等旅游项目,形成了横跨一、二、三产的产业链,将一座座竹山变成了村民们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

生态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秉承“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化”的宗旨,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遴选命名活动可谓风正扬帆正当时。浙江省各地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将使更多的浙江百姓享受到生态文化建设带来的“绿色红利”。

猜你喜欢

丝绸菊花桂花
菊花赞
做桂花糕
今年的桂花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桂花蒸
赏菊花
遥望“丝绸路”
打桂花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