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理论演变史观察新视角

2014-04-24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1

物流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物流理论发展

谭 要(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物流,自其历史地诞生以来,就客观地以迅猛的态势向前发展着。然而,作为一门科学,人们首先最为关心的问题则是其基本概念的诠释,亦即,什么是物流?有人说,货通九州就是物流。可是,货为什么要通九州?是什么驱动力促使货通九州?怎样通九州?如何确保其通九州?通九州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等,这些问题终究要回归到对物流基本概念的认知上来,且无疑有待我们予以科学回答。

当今物流理论纷争,择其要者存如下几派学术观点:其一认为,物流是由物品的运输、储存及其附属业务等组成的活动模式,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则在于现代物流是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活动模式。其二认为,传统物流一般是指物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现代物流是侧重于物流管理。其三认为,应从物流固有属性与非固有属性为鉴别标准的角度来区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前三种观点的认知前提均为:物流之“流”涵义是物体的定向位移。进而认为,物流应划分为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其四认为,物流乃新生学科领域,不存在传统一说。此种观点虽道出了物流概念的历史范畴属性,但却未能予以科学诠释。

科学理论存在纷争,纯属正常,然而,就其基本概念认知模糊引发纷争,折射出此理论健康、科学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回归、剖析历史的视角,探寻物流理论起源、发展的本来面目,提出了物流概念的新观察,即,从物流之价值取向的角度,认为物流应划分为狭义物流和广义物流,且对狭义物流与广义物流做出了明确界定。为此撰文如下,抛砖引玉,与同行学者探讨、商榷。

1 物流理论演变史宏观剖析

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由社会分工所支持,而社会分工的广度依存于市场的扩大,市场的扩大又依存于以运输为纽带的物的流动。亦即,物的流动效率与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客观推动着市场扩大,为社会分工创造条件,进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反之,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则为物流活动的发展带来机遇、提出挑战、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推动物流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更细更专业,生产产品的数量、品种更大更多,市场更为广阔,商品流动的时间、空间更加延伸,涉及领域或障碍或利益分配等也更多更复杂,如此,商品能否有效甚至高效流动便呈现出它的时代经济意义或价值,而其在整个社会经济“躯体”中如同人身“血液”般的功能或机能被渐渐挖掘出来。物流学科的诞生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于是,大力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成为了物资源领域的“第一利润源”。当生产力相对发达、产品充斥市场,转为供大于求,销售产生困难时,也就是第一利润达到一定极限,很难持续发展时,便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于是,存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第二利润源”应运而生。继此,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作为经济流通领域中与商流机能相辅相成且未曾开发的物流机能便骄傲地浮出水面,孕育、演变、发展呈现巨大科学价值,成为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黑大陆”、“冰山”、“第三利润源”,物流理论应运而生。简言之,科学的“流”能生利润或创造价值,物流是内涵流价值追求的物的位移。

物流理论概念特征演化发展历程,简要综述如图1[17]。

图1 物流理论演化发展历程与趋势

由图1直观可见,从20世纪初期到50年代中期,市场营销孕育的PD和军事后勤孕育的Logistics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并存着,本文将其解读为物流理论胚胎期。后来随着“黑大陆说”、“冰山说”、“第三利润源说”的问世,反映出人们的认识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意识到这是一个未来的新兴学科领域,研究由一国遍及世界,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PD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Logistics在军事实践中也在不断成熟,尤其是二战以后商业领域对Logistics的成功应用,到80年代中期,完成了PD与Logistics的嫁接,此时,被丰富了流价值追求内涵具有资源配置功能的Logistics取代了PD,本文将其形象解读为“物流婴儿”降生了。物流婴儿的降生客观上迅速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的飞速发展反过来推动着物流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战略思维意义的SCM开始出现,到90年代中期以后具有系统战略意义的SCM与具有系统战术意义的Logistics有机结合,进入了SCM理论时代。与此同时,MF理论自80年代中期已开始研究了,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课题提出,MF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将容纳Logistics和SCM成为真正意义的物流学科,“物流婴儿”长大成人。MF理论的诞生客观与“黑大陆说”、“冰山说”、“第三利润源说”等形成了前呼后应的必然学说发展。物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起源到探索到认知的世界性演化发展历程。

2 物流理论演变史微观剖析

纵观物流演变发展史,我们拟切取四个片段期加以剖析,以窥物流理论概念特征演变之一斑。

2.1 物流理论胚胎期,狭义物流概念由此开始诠释,揭示物流是一历史范畴

市场营销孕育了PD,军事后勤孕育了Logistics,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视角转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经济飞跃发展,1865~1914年50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从不足40亿美元增加到242亿美元,到1894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开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企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自由经营走向垄断经营,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资本被投入扩大再生产,大规模生产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商品,使市场供应超过市场需求,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17],在此背景下,一些美国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市场营销。1901年约翰.F.格鲁威尔(John F.Crowell)的《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1915年阿奇·W·萧(Arch.W.Shaw)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1916年L.D.H.Weld的《农场产品市场营销》以及1929年Fred E.Clark的《市场营销的原则》等著作相继问世。阿奇·W·萧(Arch.W.Shaw)在 《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中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概念,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物流概念[18],笔者将此称为物流理论的胚胎。而Fred E.Clark在《市场营销的原则》中从理论上正式提出了PD概念,将货物分销纳入市场营销的研究范畴。讨论了PD的各种活动,把PD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了研究分析[19]。

解读PD可知,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中文翻译是“物质分拨”或译为“实物分销”,而Distribution可翻译为“分配;分布;被分配或分布的状态”,从逻辑上说,分配是商业交易的衍生物,显然,PD原本属于流通领域中与商业交易相伴随的固有机能。而美国学者们研究提出PD理论,是因为高速增长的美国经济带来的产品积压以及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与产品积压的矛盾冲突给企业带来的高额仓储成本,让学者们把目光投向PD,研究PD,发现了PD的耀眼光芒,于是PD理论脱颖而出。如此,产品生产过剩的市场经济与商品流通领域中固有的物流机能“交配”,物流“孩儿”被怀孕了。原始的物之运输活动,开始向着追求利润价值发育了。

其实,这个“胎儿基因”还同时包含于早期的军事后勤实践及其相关Logistics理论之中。但市场营销孕育的PD和军事后勤孕育的Logistics都只能说是物流理论的胚胎,因为,PD产生的本意是改善“实物配送”管理,通过功能整合,降低销售领域成本,提高客服水平;而Logistics产生的本意则是提高军事后勤补给效率。起源的PD和Logistics分属于市场营销学和军事后勤学,其并未形成科学的、独立的物之流的理论学科,当今物流作为社会经济“躯体”之“血液”而综合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两者均不具备。然另一方面,PD和Logistics的研究对象确已包涵了有机关联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物流四大基本实体环节,即,其中存在了产生物流理论的“基因”,客观上物流理论的胚胎已经形成。

亦即,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狭义物流概念开始酝酿,什么是狭义物流?概言之,就是与传统商业交易伴生的货物运输内涵有别的附着了流价值追求的物体的链状移动。它开始追求流之时空价值,或者说,在此之前历史上的货物运输的意义仅在于货物所有权或相关权益转移所必须的位置移动,而起源的物流概念内涵则产生了质的变迁。换言之,运输是简单的位移现象,而物流开始逐渐呈现出科学的经济现象,类同于历史上钱庄银行的出现,物流是一历史范畴。

2.2 物流理论孕育期,广义物流演化孕育雏形,物流概念系统科学性开始呈现

物流的多领域全球化演绎,内涵扩充丰富,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这一时期物流更加发展,研究更加深入,著述潮涌,物流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沿着由量变到质变的方向渐进地演化发展。应用学者们的典型研究成果,将其演绎框架趋势轨迹制于表1中。

表1呈现,物流理论从十月怀胎到降生贯穿着强烈的时代经济线、呈现全球化演绎格局,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模糊到清晰、由发现到挖掘、由一国到世界的认识发展过程。由于各国经济背景、研究角度、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不同,物流理论经历了由涓涓细流向大河汇入的方向发展历程。亦即,其演变趋势是由狭义物流向着广义物流、形成独立学科的方向发展。其具体表现是,起源于美国的PD和Logistics进入世界经济领域平行发展,最终完成PD与Logistics的嫁接,Logistics因其流价值内涵更为丰富而取代了PD,广义物流概念雏形便由此形成或降生。说它仍然是雏形,是因为当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先生提出的大物流理论MF之“流”理念或思想仍然没有最终形成或成熟,从其命名Logistics也能侧面反映出来。

PD与Logistics相比较,二者的基本功能环节都由保管、运输、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等构成。但是,Logistics与PD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具体体现在:在物流理念上,Logistics的理念是价值理念和整合理念,而PD的理念为效率理念或成本理念;在物流功能上,Logistics重点在于创造需求功能与整合物流基本功能,而PD重点在于满足需求功能;在物流目标上,Logistics追求综合经济效益,包括解决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注重整体活动的最优化组合,而PD着重强调降低成本,注重局部活动的最优化;在物流涉及的领域上,Logistics覆盖产品的采购、生产、流通、销售、消费和回收的整个管理过程,涉及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而 PD只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的管理过程,仅涉及销售物流、生产物流[18]。比较可知,Logistics初步具备了当今物流之客服导向性、系统战略性、信息及金融服务的依托性、流价值追求性、流程全方位性、资源配置性等一些特征属性,且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渐渐为一些国家所认识,并出现了相应的法制保障环境。

历史真情倾述:物流之“流”涵义向着“流态”在演绎,具有了理论指导、价值理念、宏观功能目标追求等理论意义的广义之“流态”。

2.3 物流理论生长期,广义物流予以解读,物流概念系统科学性趋于成熟

物流所追求的流价值进一步广义拓展,信息、金融、人力资源等更为广度的资源链整合,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雏形的物流理论Logistics成长的环境或背景:一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二是经济竞争全球化格局带来的以美国率先由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传统型经济向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科技型、创新型知识经济的转型。

在此背景下,深入的研究开始注重狭义物流、信息流、包涵了资金流的金融服务流(以下简称为金融服务流)的系统整合以及更大范围地包含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的用户等的网络链状人力资源整合,如图2[21]和图3[22]。于是,供应链管理(SCM)的思想和现代技术被应用于狭义物流之中。反过来说,狭义物流、信息流、金融服务流在供应链管理中获得了更高效的整合,流得更快、更好、范围更广、效益更高。形象解读:这一整合了狭义物流、信息流、金融服务流的网络链就是经济躯体的血管,狭义物流依托着信息流、金融服务流在这一血管中便能高速高效地畅通流动。

物流理论Logistics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广义物流概念,于此得到了解读、趋于成型。即,物流除了追求时空价值外,开始更为广阔地追求资源整合价值,包括合理整合物资源、人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法律资源等,以达到综合最佳效益。简言之,其吸纳了“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并扩充形成了“第三利润源”——向时空、系统、整合、合理要效益。

关于供应链管理(SCM)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我们将其摘要一二于表2中。

2.4 物流理论成年期,物流概念系统科学性予以完善

表1 PD和Logistics的研究与演绎框架轨迹[17-20]

以促进循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大物流”登上了历史舞台,流价值内涵再度拓展成熟,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经济的全球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率先推行的新经济模式,一方面给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全球经济竞争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而另一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新生问题也在悄然产生,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一系列经济课题严峻地摆在了人类面前,如何解决这一世界性经济课题?恐怕非新兴的物流理论科学与实践的发展莫属了。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7],1985年中国学者徐寿波院士在《中国物流》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关于物流技术经济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MF物流(The Material Flow,MF)新概念。

1987年徐院士又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物流著作《物流学及其应用》[26],提出“物流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21世纪初,依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徐院士提出了“MF物流科学技术理论”和“大物流论”(The Material Flow,MF),同时深入研究了MF系统基本要素与结构,揭示了经济界、社会界和自然界综合物流(Comprehensive Material Flow,CMF)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物的实体、价值和信息的整体属性及运动规律,又提出了商品物流(Commodity Material Flow)理论[17]。“大物流论”是由“物的流动论”、“综合物流论”、“物流要素论”、“物流性质论”、“物流科技论”、“物流工程论”、“物流产业论”等七大部分所组成的完整科学体系[25]。国际系统科学学会两位前主席Professor Kjell Samuelson和Professor G.A.Swanson认为MF新理论是关于人类相互作用和集成的物质流动的一个更全面的看法,为传统抽象的系统科学向物质实体系统科学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途径[17]。

“大物流论”的提出开辟了物流演变史的新天地,使物流理论研究视角更广,流系统更科学,流网络更宽,流态更绚丽。流,除了追求时空价值、资源整合价值外,开始了科学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之价值。至此,物之“流”的理论认识上又一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与贡献。即,在认识上我们完全可以说物流是包含了Logistics、SCM的MF。大物流理论MF揭示或开始探索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交换联系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内涵和外延,“流”无论从外在命名还是内在理论体系都演变成了科学意义的“流”学科和“流”行业,广义物流之“流态”得到了更全面的认知。

图2 供应链管理中的狭义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

图3 供应链管理网状结构单元

3 结束语

现在再对物流概念的纷争说几句话吧。

徐寿波先生的大物流理论,提出了自然物流、社会物流以及经济物流之分,其实质,本文以为是站在更为抽象的高度,对物流之“物”做出了广义的诠释,揭示了物之流的科学在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更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其实,借此思维,顺理推演,物流之“流”也应做如下广义诠释。

物流理论演化发展史已向我们客观展示了物流概念及特征,由上文剖析启示,正确把握物流概念之关键在于对“流”涵义的认识,学者们提出的“分销物流”、“后勤物流”包括上文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定义、纷争等,容易让人进入一个认识误区,即:流就是物的位置定向移动。自然推论:流就是运输。再推论:物流自古就有。再逻辑思维便进入了什么是传统物流什么是现代物流的学术争论怪圈。再逻辑思维:什么是物流?物流的意义?便糊涂了!

表2 SCM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剖析[17-18,23-24]

本文以为,“流”涵义虽然原始本意是:物体的定向位移。但由上文剖析清晰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概念的提出使其已演变成了一个新生的、独立的“流”学科和“流”行业。其研究对象狭义地说,是附着了流价值追求内涵的商品或物体链状或网络状移动;广义地说,是以商品运输为中心并整合了信息流和金融服务流以高效追求其时间价值、空间价值以及资源有效配置价值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物流概念虽起源于流通运输,但却产生了质的变迁发展,类比于人起源于猿,但人却不是猿。“流”应广义解释为“流动状态”,即“流态”,用物流科学理论为指导当代物流科技水平为支持组织形成的“流态”,整合了信息、金融、法律、工程等诸多因素的“流态”,这一“流态”便是社会经济躯体的“血液”,科学滋养运筹“血液”可以强社会之身、健经济之体和人类之谐。

进一步概括,本文提出“物流血液说”假设命题,供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其形象化简要表述是:物流是社会经济躯体之血液。物流是一个时代概念;一个属于由系统工程学领域与实体技术经济学领域交织形成新型领域的概念;一个揭示了自然、社会、经济中物体的流动、交换规律的科学概念[26]。本文建议对经济物流概念表述为:物流是指以客户服务为导向,以信息流和金融服务流为依托,以法治环境为保障,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科学依据、以当代科技水平为技术支持去完成综合最优化的流网络布局,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实体流动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以实现社会资源综合有效配置、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活动。

物流概念是一历史范畴、系统范畴和科学范畴,其从起源、演变、发展,历史地从狭义物流走向了广义物流,广义之物流,物是广义,流也是广义。物流,应区分为狭义物流与广义物流。

[1]真虹.现代物流的核心是信息技术[J].航海科技动态,2001(1):1-11.

[2]张启徽.金融物流——现代物流的服务创新[J].交通企业管理,2008(12):54-55.

[3]李燕,刘志学.物流系统柔性的决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35-38.

[4]吕鲁凯.漫谈现代物流的个性化服务[J].集装箱化,2001(7):7-8.

[5]王晖.浅谈现代物流的个性化服务[J].物流科技,2003(2):29-31.

[6]陈建中.大物流与循环经济[J].中国流通经济,2007(11):13-16.

[7]宋伯慧,徐寿波.物流定义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26-29.

[8]王成恩.供应链中物流及信息流管理[J].中国管理科学,2000,8(4):16-23.

[9]安进,李必强.供应链的演化与理论分析[J].物流技术,2005(5):46-48.

[10]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3,6(2):81-88.

[11]李春儒.SCM泛论(上)[J].信息与电脑,2004(6):25-28.

[12]乔吉俊.从价值链到供应链——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衍变[J].机械管理开发,2003(2):93-95.

[13]钱廷仙.循环经济下的绿色物流建设[J].企业经济,2007(10):33-35.

[14]徐寿波.关于物流科学理论的几个问题[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4.

[15]Johan Langbroek.国际物流的现状及未来趋势[J].物流科技,2000,23(4):25-28.

[16]宋耀华,侯汉平.论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0-13.

[17]索海尔·乔德利,侯汉平,李令遐.物流理论演化的历史考证与最新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24-30.

[18]刘鹏飞,谢如鹤.美国的物流概念演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6):90-91.

[19]王庆云,张国强.物流发展与评价[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1(2):148-155.

[20]李怀政.现代物流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73-75.

[21]樊宇新.SCM与信息流和资金流及物流的统一整合[J].太原科技,2005(5):56.

[22]张志檩.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发展[J].当代石油石化,2004,12(12):39.

[23]王常伟.与供应链理论密切相关的几种理论概析[J].冶金管理,2006(9):31-33.

[24]李怀政.现代物流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73-75.

[25]陈方建,郑朝霞.创新——中国物流发展的核心[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0(2):31.

[26]李京文,等.物流学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物流理论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