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EG指数模型的物流产业集聚趋势及成因分析

2014-04-24汪章槐章家清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

物流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集群物流区域

汪章槐,章家清(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产业集聚是当前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之一,其集聚效应带动了集聚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物流产业来说,并非聚集程度越高越好,应处理好阶段性的集聚与扩散的关系;要支撑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的物流产业。

有关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房莹、王杨(2009)从辽宁省物流产业形成的原因出发,分析了物流产业集聚机理[1];王非、冯耕中(2010)提出物流集聚区是在供应链的大背景下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是物流企业空间聚集的内在动力[2];李斌、陈长彬(2010)认为,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决定了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演变,并提出了物流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动力机制模型[3];李彩凤(2012)通过改进的区位熵测度方法,对辽宁省物流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加以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物流产业集聚处于不断加强的阶段,制造业成为影响集聚的最主要的因素[4]。

综合当前研究来看,产业聚集已经成为物流业普遍的发展方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EG模型对物流产业集聚现状进行定量测算,分析我国物流集聚演化背后的成因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为扩大研究范围,使研究样本在不同区域实现横向对比,本文选用EG指数模型对物流产业地理集聚度进行定量测算,将全国划分为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和山东),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和湖北),珠三角地区(福建、海南和广东),西北地区(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和西南地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6个区域。

在时间序列上,为减少短期波动的影响,选择了1994~2012年共18年的时间跨度,运用EG指数模型对各区域物流集聚程度进行定量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绘制区域物流产业集聚趋势图来直观反映集聚效应,以此对区域物流产业集聚演化趋势进行分析。

1.2 理论模型

EG指数分析方法由Ellision和Glaeser在1997提出[5],其最大优势在于其充分考虑了行业规模和区域间差异对指标的影响,提供了指标间的可比性,便于进行跨行业、跨地区比较产业集聚程度。具体表述如下:

假设将某经济体划分为M个地理区域,且该经济体内某产业的企业数为N,基于空间基尼系数,提出了产业集聚指数(EG指数),则:

根据EG指数的不同取值,可以对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判断:当EG>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分布的集聚程度较高,为高集聚度产业;当0.02≤EG≤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分布相对均匀;当EG<0.02,表示该产业不存在区域集聚现象。

1.3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整理于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及各省市对应年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除此之外,将另作说明。

2 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现状及变动趋势

从表1的EG指数变化率可以看出,1994~2012年间,物流产业在各区域总体上呈大范围集聚态势,仅东北地区集聚下降,其扩散效应大于集聚效应,原因是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步内迁或衰落,而新兴产业又优先考虑东部的优势区位,从而难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无法带动区域内的物流发展;在划分的6个区域中,长三角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EG指数呈大幅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均超过100%。尽管集聚变化数值水平接近,但西南、西北的2012年的EG指数仅分别为0.33和0.44,仍未能形成集聚优势;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物流产业集聚程度高,集聚趋势明显;此外,环渤海地区也逐渐发展成为物流高聚集区且起伏波动小,紧随长三角与珠三角之后。

表1 我国物流产业地理集聚EG指数

图1 区域产业集聚趋势

从图1区域产业集聚趋势来看,我国物流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东部地区制造产业相对集中、经济发达、消费前景广阔,从而形成了较为集中的物流需求,东部省区的产业集聚程度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而集聚程度较低的区域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由此说明物流产业的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总体而言,从1994年之后持续的18年间,产业集聚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存在着明显的集聚效应,且集聚效应明显大于扩散效应;在时间维度上,我国物流产业各地区集聚程度均有上升;空间维度上,东部地区集聚显著,处于高集聚区;西部地区物流集聚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仍然没有形成集聚优势。

3 我国物流产业集聚成因机制分析

以斯科维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地理区域的区位优势、历史氛围、文化环境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外部因素,但物流产业集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因还受到诸如区域消费者偏好、市场环境、地域要素禀赋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加以概括:

(1)区域间要素禀赋差异

众所周知,物流要素的集聚将会引起各个地区物流发展的不平衡,而要素的流向总是从价格较低的地域向较高地域流动,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及经济条件更容易把厂商从工业弱势地区吸引过来,形成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会形成较为集中的物流需求,从而带动物流产业的集聚,导致物流业发展的两极分化和地区发展的严重失衡。

东部地区拥有完善的物流基础设置,发达的物流网络,低廉的价格优势,促使制造业进一步往东部地区集聚,由此同时,伴随着中西部地区通过产业承接转移、中部崛起、工业强省等战略,使其制造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物流基础设施与服务也不断完善,物流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也会不断缩小。相反,东部地区要素价格却不断上升,加上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则会减弱产业集聚动力,规模产业将逐步向中西部自发转移。

(2)规模经济效应

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认为,规模经济越明显且运输成本越低,产业集聚越明显;如果没有规模经济导致的收益递增,产业集聚将难以发生;而如果没有运输成本,产业的空间分布将不会有任何集聚的动力[6]。

在我国,产业集中区域十分明显。其中,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带3个区域,面积只占全国9.4%,却创造了占全国50%以上的经济总量。一方面,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增强集聚动力,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着区域物流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以及物流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区域物流又可以让企业共享各项基础设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集聚。事实上,区域内各经济主体间的经济联系大部分通过物资流动加以实现。

(3)产业协同共生机制

由于规模效应,多数企业便以集群的形式出现,这些企业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物流需求,单个物流企业难以满足集群内所有企业的所有物流需求。因此,产业集群地也会成为物流企业最为集中的地方,以满足产业集群后对物流服务集成化、规模化、专业化需求。这种相互依托、互利共赢的共生机制加剧了物流产业的集聚规模。

集群产业与物流业的有机融合,不但促进群内企业释放更多的物流需求,同时促使物流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规模,改进服务模式,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物流企业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壮大,获得了集聚效应。物流企业与相关产业的共生发展模式将逐步成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4)政策与制度因素

政府引导和扶持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和物流系统自发调节的不足,减少物流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减少物流产业无益的集聚;其次,政府部门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和诱使物流企业向目标区域转移和集聚,最终形成集群优势;第三,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加大对本地区物流业的扶植力度,鼓励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改变企业先前自行运输的模式。

此外,政府通过统筹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不同地区产业集群功能性互补。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EG指数模型对我国物流集聚程度进行定量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物流产业总体集聚状态日趋突出;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属于高度聚集区,中西部地区集聚程度较低且上升缓慢,集聚优势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对物流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物流产业集聚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但集聚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应妥善处理好阶段性集聚与扩散的关系,最终实现物流产业协调发展。

(2)物流产业集群不会无限制地扩张,应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加以引导,维持集聚区内物流产业动态平衡。

(3)依托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物流,强化集群产业与物流产业的共生机制。

(4)政府部门应建立多层次协调机制,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并鼓励企业物流社会化。

[1]房莹,王杨.辽宁省物流产业集聚机理与集聚程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07-108.

[2]王非,冯耕中.我国物流内涵与形成机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4):44-47.

[3]李斌,陈长彬.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7):18-24.

[4]李彩凤.辽宁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Ellison G,Glaeser E.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889-927.

[6]张建升.物流发展、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J].经济与管理,2011,25(5):17-20.

猜你喜欢

集群物流区域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