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晏欧词研究百年述评

2014-04-20顾宝林

关键词:词学欧阳修世纪

顾宝林

(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江西 吉 安 3 43009)

晏欧词诞生了近千年,也被研究传承了近千年。从千年晏欧词研究与传承的历史看,宋、金、元、明、清五个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学术研究的一段,也是晏欧词研究的古代时期,而宋代文人无疑是晏欧词的第一批接触者、传播者和研究者;金元之后,由于“苏学北传”和“苏辛风”盛,词坛上对于婉约玲珑的晏欧小令词几乎没有什么流行市场,研究成果则更是寥寥;明代词学本身总体上的不振和较为单一,使得晏欧词的研究与传承也没有较大的进展,倒是由于明代《草堂诗馀》等选本的长兴,使得晏欧词的传播得到较大发展;清代伴随着词学中兴,晏欧词也相对较多地映入各派词家的眼帘,因此考察古代传统词学视野下的晏欧词研究与传承面貌,清代无疑成了最佳的选择。而从千年整体的研究与传承史角度分析,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的研究历程无疑又是清末以后最为繁荣的阶段,也是晏欧词进入词学研究现代化历程的阶段。

我们根据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2000~20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0~2010)、《二十世纪全国报刊词学论文索引》(1908~2007)(杜海华编)、《宋代文学研年鉴》(2006~2007、2008~2009、2010~2011)附录索引(刘扬忠、王兆鹏编)、全国报刊索引(1833~1949)以及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网络检索系统,对20世纪以来的有关晏欧词的出版文集和专论专著进行检索,得出数据,绘成各类图表,并对这百余年的晏欧词研究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与述评。①本文网络数据除注释说明外截止至2010年10月26日22时。

一、近百余年晏欧词研究总览

20世纪以来关乎晏欧词研究的百余年中,根据其研究的进展和演变面貌,可以分成四个时段:(一)上世纪初至新中国的诞生(1900~1949),这是晏欧词研究的近现代转型与开端时期;(二)建国后至拨乱反正的开始(1950~1979),这是晏欧词研究的低潮与重构时期;(三)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个世纪末(1980~1999),这是晏欧词研究的繁荣与寻求突破时代 (四)21世纪头10年 (2000~2010),这是晏欧词研究的新变与总结时期。这四个历史时期对应的大致时间段与晏欧词文集出版和研究面貌数据值,分别参表1、图1、图2。

表1:近百余年晏欧词研究论文论著统计总表

由表1可知,上个世纪以来的110余年的时间里,有关晏欧词研究的专门文献有906项,除却刊刻出版的词集51项外,学术分量较重的一般论文、硕博学位论文及研究评判著作亦有855项。换言之,这800多项文献资料占本期晏欧词研究与出版的各类文献的94.37%,是我们考察评判晏欧词研究史的主要依据和评述主体。

从横向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三个阶段中,以末期的80~90年代研究量为最多,总达382项,年均19项,占整个111年研究史中的42.16%(382/906),其中尤以一般论文为显著,总量303篇,约占同期研究项目中的79.32%(303/382),也在全段一百余年的研究中占三分之一强(33.44%)。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是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相对较为曲折低潮时期,有关晏欧词研究的一般论文只有35篇,仅相当于80~90年代的一般论文的11.55%,同期总数量有59项,年均2项,仅略高于第三个阶段年均量的十分之一。本期研究数值在20世纪的研究总数量中占11.99%(59/492)。而20世纪前半期的50年中,虽然跨越时间最长,然而研究量最低,总量51项,年均约1项,占全段的研究份额为5.63%(51/906)。

新世纪以来的10年中,晏欧词研究的各种类型数量大有增加,总量达414项,占全段一百余年的研究历史中的45.70%(414/906),年均38项,是20世纪研究规模最大的80~90年代的2倍,也是上个世纪以来晏欧词研究时间最短、成果最多的时期。21世纪的晏欧词研究尚刚刚开始,而头11年取得的成果量让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一个世纪的晏欧词研究总量完全有可能超越20世纪的研究总量。

如果我们将20世纪晏欧词百年研究史包含的三个阶段和新世纪开始的11年研究成果量所占的比例绘成饼状图,它们各自在一百余年的研究史中的所处位置和份额就显得更加直观清晰(详参图 1)。

图1:不同时期研究量百分比构成饼状图

从图1中,我们可以明白无误地观察到,20世纪以来的110余年晏欧词研究史中,四个研究分期的比例几乎成对称状态分布呈现。1900~1949年的50年中其百分比构成为5.63,与此后的 30 年(1950~1979)数值仅差 0.08;而上世纪80~90年代——晏欧词研究的繁荣时期,其成果总量所占的份额与21世纪开初的11年份额数据也较为接近,后者稍高于前者3.54,尽管二者相差的数值远远超于前两个研究时期之差,不过我们结合表1数据评测,此也正说明纵观整个110余年晏欧词研究史,21世纪的开初阶段才是研究最为繁多的时期,其研究成果量和研究手段、研究角度大大超越前几个阶段——可参图2,有关具体分析详后。

图2:四个阶段的晏欧词研究成果对比柱状图

二、20世纪两个研究高峰扫描

20世纪晏欧词研究与传承主要始于1902年《欧阳文忠公全集》153 卷的刊刻[1],因此,如果对20世纪百年晏欧词研究史分年加以统计,其数值的分布和可揭示出来的现象与规律将呈现另一番样貌。考虑到逐年分布过细而难以用图显示,本文尝试以一个年代的10年为计量单位,将20世纪的百年分成10段,并将各段统计数据绘成折线图,各时段的研究量分布如图3所示。20世纪的晏欧词研究史研究主体主要贯穿新旧两个时期的中国,倘若我们以1949年(图标代码:E)为界,此前主要为民国时期,此后则为新中国时期,我们发现这两个时期各出现一个高峰时期(参见图3)。

图3:20世纪晏欧词逐年代研究变化曲线图

(一)20世纪30~40年代:晏欧词研究初现兴盛局面

由图3可知,20世纪晏欧词百年研究史中,以1949年为界,分成前后两个50年。前一时期的头20年(1900~1919)数据线呈平直状,大约从1920年开始略有上升,至第4个10年(1930~1939)峰值达到最高端26项,此后回落至1940~1949年间的14项上,仍比20年代(1920~1929)的7项多一倍。据此我们可以认为20世纪30~40年代的20年,是本世纪乍开以来晏欧词研究的第一段较为兴盛时期。而对于整个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而言,尚永亮先生认为 “最初20年与最后20年这两大时期最为突出:一个是大气磅礴的开头,一个是浩乎霈然的结尾。”[2]晏欧词的研究显然与此有所偏离,不是出现在最初的20年,而是属于“断限可适度向后延伸”的30~40年代,亦即1930~1949年这个20年,与尚永亮先生所谓的整体古代文学研究情势的断限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前统计可知,20世纪的头50年 (1900~1949)研究成果总量为51项,而本时段的20年成果量即达40项,约占前50年成果总量的78.43%,超过了同期的其他任何两个年代的总和,其中尤以 30年代(1930~1939)的 10年最为显著,各类研究文集论著量26项,是民国时期晏欧词研究量最多的10年,堪称黄金10年,因此将本期的20年称为民国时期晏欧词研究的繁盛时期是基本合乎事实的。

这一个20年不仅出现了第一篇专力考证欧词变迁的文章——储皖峰之《欧阳修<忆江南词>的考证及其变迁》(1930),第一部选注二晏词作的专著——夏敬观选注之《二晏词》(1931),而且还有第一批与词作关系密切的年谱文献——宛敏灏的 《晏同叔年谱》(1934)、夏承焘 《晏同叔年谱》(1934),第一篇着力探讨晏几道词艺术风格的论文——雨樱子的 《小山词风格与艺术》(1940),以及第一部笺注专著——王焕猷之 《小山词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出版),如此等等,使晏欧词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成为民国期间最多的20年,而且在研究质量、开辟领域方面也是此前无法比拟的。

30~40年代固然是民国时期晏欧词学研究较为兴盛之际,然而总体上作为晏欧词研究的现代转型与开端时期,此前的30年也有可圈可点之处。20世纪前20年,真正的晏欧词学术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直到1925年才被胡云翼打破,他撰写发表的第一篇以理论述评欧阳修词的论文《北宋四大词人评传:欧、柳、苏、秦》(1925)率先敲开了用现代词学眼光分析晏欧词的大门。此后胡肇椿发表了第一篇探讨晏几道词的论文——《评晏叔原几道词》(1927),1930年储皖峰于《吴淞月刊》第4期刊发《欧阳修〈忆江南词〉的考证及其变迁》一文,宛敏灏的专著《二晏及其词》1935年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尔后,有关的论文论著才随着现代传媒印刷发展而大量出现,尤其是诸如《词学季刊》、《同声月刊》等刊物的发行传播,使晏欧词的研究进入了词学现代研究的序列。从此意义上分析,将20世纪前50年视为晏欧词研究的现代转型与开端阶段,更加合乎晏欧词研究的发展实际。

(二)20世纪80~90年代:晏欧词研究的高涨期

20世纪的后50年中,我们发现晏欧词研究在80年代以224项研究成果高居整个百年研究史的榜首,而90年代也以其157项研究量紧随其后,这个20年总量达381项,无疑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晏欧词研究最为繁盛的时期,是前述30~40年代的9.55倍,也大大超越了民国时期的研究总量(约49项)而成为整个20世纪研究史中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20年。其情状与尚永亮先生所论20世纪80~90年代是整个古典文学研究的“浩乎霈然的结尾”正相吻合,笔者冠之以研究“高涨”期亦是恰如其分。

这一个20年中,相较民国期间的研究高峰,不仅成果量大大超越,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新的研究形式和研究方法与观念。譬如10部学术研究含量较大的学位论文的出现即是最明显的代表,这是民国期间30~40年代未曾有过的研究现象;此外,55部论著的蜂涌呈现更是民国时期望尘莫及;而303篇的一般论文基本渗透晏欧词研究的各个方面,它们以不同的理论维度、观察视角笼罩晏欧词,使得20世纪关乎词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在晏欧词研究上得到体现,极大地推进了晏欧词的研究深度和研究进程。相较而言,在以下三大领域颇有创获。

1.词集文献整理有了长足进展。二晏故里江西抚州临川于本期成立了二晏研究所,1986年开始出版专门刊物《二晏研究辑刊》,有关二晏词籍版本及词作的考校多出自于该刊。如:朱槿的《珠玉词和小山词版本考》(1986)、杜华平的《谈小山词的校勘》(1987)和《毛刻小山词校记》(1987)、梓祯的《珠玉词校笺、小山词校笺》(1989)、邹自振的《两种珠玉词小山词校笺之比较》(1989)、文亦心的《二晏词版本一览表》(1989)等,使晏氏《珠玉词》和《小山词》版本研究上升到新的水平。另外一些词作得到进一步地考辨与补遗,有代表性的论著如谢桃坊的《欧阳修词集考》一文,根据欧阳修《近体乐府》、《琴趣外编》及《平山堂集》3个词集版本渊源流传加以对比辨析考证有关 “伪词”,认为有“五十五首,皆非欧公所作”,也即欧阳修真正可靠的词作“应为一百四十二首”。[3]该文论证详尽,逻辑严密,结果可信。

2.词作思想及意义的探讨。代表作品有张富华的《浅论晏几道词的思想意义》(1986)和李华的《简论晏殊词积极因素》(1988)。张作不同意历史上贬低小山词之思想陈见,认为小晏词的最重要的思想意义在于歌颂了歌妓具有的反封建思想。文中反对既有的错误认识固然可敬,然而张氏应用阶级分析法论证文学,似乎又夸大了小山词作之思想价值,明显带有时代观念遗留下来的印记。李华则在全面分析历史认知的同时对晏殊词的积极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认为大晏词主要集中于乡村生活和恋情的描绘,表现了人间种种真情。此外,吴林抒的《二晏词与宋初理学》、黄振林的《论晏几道的痴狂心理》、萧庆伟的《珠玉词与死亡焦虑》等积极探讨了晏欧词的不同思想与意义所在。

3.词史地位的探析。随着晏欧词研究的逐步推进,本时期有较多的学人开始总结评述晏欧词的词史地位与价值。如林汝津《江西词派首领人物晏殊》在引用清人厉鹗论宋末词坛所谓“岂知词派有江西”之说后,旗帜鲜明地指出宋代不仅有江西词派而且其首领即是晏殊。[4]宋末之江西词派除了成员基本上和晏殊同属赣籍作家外,二者不存在文学联系,这一点现代有学者已经阐明,然而晏殊之开创之功却是不掩的事实。柏寒的《论欧阳修词的历史地位》(1989)较全面地总结了欧阳修在题材、词调等方面的开创之功。吴相州的《欧阳修对豪放词的开拓之功》一文侧重欧词对于豪放词风形成的影响,指出“欧阳修对豪放词的开创不是偶然的,而是与诗文革新运动相伴而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一部分”。[5]其他类似探析晏欧词作词史地位的不下5篇,某些论述今天看来依然是不刊之论。

此外,本期海内外还出现了11部硕士学位论文,如香港珠海学院黄美珍 《欧阳修之文学与其事业》、韩国李奭炯《晏殊词研究》等,都对晏欧词作思想与艺术特色有所分析和评判,无论是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手段和形式,都大大推进了晏欧词研究的进程。

三、其他研究时期状况概观

一百多年以来的晏欧词研究史,除了前述的两个高峰之外,其余两个时期对晏欧词的关注及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一)晏欧词研究的低潮与重构时期

解放以后的 30年(1950~1979)是晏欧词研究的低潮与重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导致相关的研究成果甚少,仅有59项,比解放前略多8项而处20世纪后半期的末尾,因而谓之研究“低潮”时期。以晏欧三人而论,本期却是研究欧阳修词独盛的时期,59项文献中有关欧词研究竟达40项,占全部成果的67.80%。

1.版本校勘与词集出版。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于1955年1月率先重印刊行《六一词》等古籍书册。全书以《汲古阁》本为底本,参资其他版本,补录欧词95首,共选词172首,重在词集文本的“选择、版本的审定、断句和校勘”等整理工作。此外一些欧氏词集重新得到刊印出版,如香港商务印书馆1960年出版的《六一词》;吴昌绶、陶湘编选、上海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醉翁琴趣外篇》6卷本;上海中华书局1961年发行的《欧阳文忠公集近体乐府》3卷本,以及台北世界书局1962年版的《六一词》、香港商务印书馆1973版的《六一词》等,为研究欧词作提供了较多较好的词集版本。另外蔡茂雄以其硕士论文《六一词校注》1969年于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印行,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再版。

2.词作选释。黄玉笙的《欧阳公近体乐府校注评释》一书,于1950~1978年在台北陆续出版,促进和提升了台湾的欧词研究和传播。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出版发行黄公渚译注的《欧阳修词选译》,同年于香港大光出版社出版。该书选注欧阳修词从《采桑子》至《青玉案》,共录调21个、作品69 首。 其中《渔家傲》18 首、《蝶恋花》12 首、《玉楼春》11首、《采桑子》9首,基本包含所有欧词的经典之作。该书由于选词精当,阐释富瞻,在50年代欧词选注并不多见的时期引起了较大反响,修章、冯其庸及姚文元等陆续发表书评,进一步促进了欧词的影响和研究进程。

3.生平思想研究。叶庆炳的《晏几道及其小山词》、林明德的《晏几道及其词》、杜若的《大小晏》、李里的《晏殊与其子晏几道》等文章都对词人的生平事迹作了简要的叙述和概观。

本期还出现了第一部学位论文即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江正诚的博士学位论文 《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文学》(1978)。该文以生活年代为纲,以文学创作为目,全面展现了欧阳修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之关系,欧词创作及其思想特色也穿插其中。

此外,夏承焘和怀霜的《冯延巳和欧阳修》(1962)、叶程义的 《论晏欧与张柳词之本质》(1970),从比较的视角研究晏欧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研究成果大多是港台学人的治学成绩。这个时期,大陆由于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古代文学研究者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和冲击,以致欧晏词研究领域异常沉寂,成果寥寥。

(二)晏欧词研究的新变与总结时期

21世纪的开初,据笔者检索统计,有关晏欧词的研究以短短的12年时间创造了485项成果,这个骄人的成绩从数量上看是20世纪晏欧词研究以来最多的一次表现,而其年均40项成果也使其它任何年份无法企及,可见新时期的晏欧词研究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大繁荣局面,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新变与总结的重要关头,主要表现在新观点和接受史、研究史等研究新方法的应用。

1.新观点的推出——晏欧词体论。晏殊和欧阳修词渊源同一,词风之相似性前人多有论述,但是从词体学角度阐述二者同构,木斋的 《论晏欧体》一文还是首次。该文通过从晏欧并称的过程及其原因、晏欧之间的词风相似性、称为晏欧体之因由、两者之间特质之异同以及晏欧体在唐宋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多个角度阐述得出:“晏、欧所共同构成的晏欧体,是北宋士大夫词人的初祖。从晏欧体开始,词这种原本是艳科小道的歌词形式,才真正为宋代士大夫阶层所接纳”。[6]从词体学视角进一步辨清了晏殊和欧阳修词之内涵特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给晏欧词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新方法的出现与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传播接受。晏欧词的传播接受史研究是新时期词学研究方式新探索的体现,如王卿敏的《〈小山词〉的接受史》(2006)、王丽琴的《欧阳修词在宋代的传播接受研究》(2007)、曾春英的《欧阳修词接受史研究》(2010)等学位论文从传播接受的角度在一定范围考察了晏欧词的传承接受状况。而刘双琴所著《六一词词接受史研究》(2011)则是近年第一部从历年传承的视角,根据他人的“评价与接受”[7]状况评判欧阳修词在宋元明清四代际遇的力作。

(2)定量分析。文学计量学之定量分析方法是新近以来又一种值得瞩目的研究手段和考察方法。张丹《欧阳修词创作主体介入与情感流向定量分析》一文(2007)从计量学视角,按情感流向指示,对200余首欧词统计分析,指出“创造主体介入作品共22首,情感流向为多维者为10首,其余者情感流向均为单一;客观性描述作品共24首;普泛化抒情作品共53首,情感流向多维者仅一首,其余皆为单一;抒情主体间接介入作品共143首,情感流向多维者5首,余者为单一”。该文的方法论意义大于内容的论述,虽然文学研究不能依赖于数字的量化,一些学人对此方法的应用颇有看法,然而我们以为某些文学现象和规律从统计出发,定量分析论证对象之特点、意义和影响价值等论题,不仅具有可操作性,也对日臻困境的词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尝试。

(3)研究史的维度。受20世纪末学术研究史探讨的影响,一些学人开始留意和总结学术研究史,而真正从研究史角度涉及晏欧词这一课题的是刘靖渊、崔海正合著之 《北宋词研究史稿》(2006)。该书将晏欧词置于整个北宋词千年研究的宏观背景下,粗略地提及了从宋至21世纪初不同时期的晏欧词研究成果,对于查考晏欧词在不同时期的影响与传播不无参考作用。然而该书因为着眼的是整个北宋词的研究历程,因此对于晏欧词的评论只是简单地例举叙述而没有细致考察篇中的具体内容及评议各个时期的不同词学风尚对晏欧词研究与接受态度的影响,另外观照视角、研究手段及征引的文献也有限,不足以反映晏欧词研究的历史。

此外,各种晏欧词的笺注本大量涌现,为词学知识的普及和词体的鉴赏与批评提供了重要的阅读文本;而数量巨多的单篇论文则从各方面对晏欧词进行评论,为新时期晏欧词研究的繁盛局面做出了贡献。

四、晏欧词研究内部分布的差异测评

百余年来,晏欧词研究的整体观照无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如果我们再细致深入到具体的单个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便发现有关晏欧三人词作的研究其实存在不小的差异,也即900余项成果中关乎三人的具体成果量是不平衡的,尤其是欧阳修与晏氏父子,从数量而言差异非同一般,即使同一个人,其关乎的研究类型也并非一致。

(一)欧阳修词研究独步

据笔者统计,20世纪以来的701篇一般论文中,有231篇(不包括三人综论的文章)专力关注欧阳修词,占同期一般论文的32.95%,在此方面欧阳修可谓与晏氏父子平分秋色;而49部学位论文中有21部专门研究欧阳修词,占全部学位论文的42.86%,并且独以“欧阳修词”命题的就有7部,其中还有一部博士学位论文着力探析欧阳修词作,如韩国洪炳慧之《欧阳修词的理解》(2002);复旦大学陈湘琳的博士论文 《欧阳修的文学世界与生命情境》(2010)也关注到欧词,反映欧阳修虽然不是专以词家面目出现于研究者面前,然而相对于二晏父子,他的词作成就和文学面貌还是远比二晏更能引起关注。就词集出版与词作笺注研究而言,有81部著作关注欧阳修词,占整个同期著作总数(104)的77.88%。这些以欧阳修文学成就为研究对象的编著,或专力研讨欧词思想艺术,或对欧词版本校、勘词集补遗和笺注,或研究包括词作在内的总体文学成就等方面。

(二)二晏研究并辔分镳

20世纪以来,直接以“二晏”命题的各类文献有101项,占整个晏欧词研究文献的11.04%。以出版的编著为例,从30年代夏敬观选注的《二晏词》到21世纪唐红卫的《二晏研究》(2010)、黄琼谊的《二晏词研究》(2010),将晏氏父子同时纳入一书中考察的著作约有14部,其中尤以二晏词作选注选评为最,约有9部侧重于此,如30年代巴龙编选的《二晏词》、陈永正《晏殊晏几道词选》等即是。至于同时述评二晏词的一般论文篇数则更多。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印行的《小山词笺》(王焕猷笺)大概是第一部单独笺注晏几道词作的著作,此后尚有4部(篇)晏几道词研究著作陆续出版。郑骞的《珠玉词版本考》(1967)则是第一篇专力考证晏殊词作版本的论文。单独考察晏殊词作的著作则仅有3部:蔡茂雄的《珠玉词研究》(1975)、吴林杼校笺的《珠玉词》(1985)、刘扬忠编著的《晏殊词新释辑评》(2003)。二晏之间,小晏的关注度远胜其父,尤其是文章的研究质量,晏殊略输一筹。譬如,学术创新度较高的28篇学位论文中,只有4篇单独研究晏殊词。看来清俊凄美的小晏词尤为受人赏识。

五、晏欧词研究展望

总体而言,20世纪以来晏欧词研究成果是丰富多样的,留下可开垦的空间不多,然而我们认为晏欧词研究在以下几方面仍有拓展与改进的空间。

其一,二晏和欧阳修词宜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研究。晏氏父子词和欧阳修词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晏欧体”,理由即在于三者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而在古代研究评论史上也习惯被连并一起。如清王文简《倚声集序》谈及宋词分流时云:“有文人之词,晏、欧、秦、李诸君子是也。”因此将三人同时纳入考察范畴,既便于整体观照,又见个性研究,基本还归了历史的评论传承状貌。

其二,研究内容还可进一步充实,涉及材料还可进一步丰富。已尝试用接受、研究史方法观照晏欧词个体的文章,其关注区域一般限定在流派的前后交替领域,且征引文献不足,材料多于分析,论述主体内容单薄,比如《六一词接受史研究》一书关于清代欧阳修词的接受状况着重论述了流派视域中的欧词。这样的研究显然不足以多面展示晏欧词的真实传承接受面貌。以清代晏欧词研究而论,各流派对待他们的态度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关注点,但其他非流派词学中的批评状况也不应忽略。可见,有关研究论题还可拓宽、充实。

其三,以清代研究而言,有关晏欧词的追和拟仿、论词绝句等批评与传承状况,仍有研究的必要和书写空间。对于晏欧三家词的追和拟仿是清代有关晏欧词传承接受的重要侧面,是清人在创作实践上对晏欧词的研究接受,这是以往同类著作极为忽略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增补。事实上,仅清代顺康时期追和模拟晏欧三家词至少有185首,其中欧词152首,居被和宋词第三名。而晚近王鹏运与张祥龄及况周颐等人追和二晏词的作品达数百首,集成《和珠玉词》、《和小山词》词集两本。此外清代还有不少论词绝句——一种特殊的批评研究形式。从有关晏欧词存疑辨伪,到有关词风传承和风格艺术影响诸方面一一用诗歌形式加以咏叹批评,成为清代晏欧词文学批评的一道独特风景。

其四,其他新视角、新方法观照晏欧词的有关特点和创作风貌。如近年兴起的文学地理批评方法等,或亦可为晏欧词研究带来新的面貌。文学地理学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学科理念和批评方法,旨在探索文学与地理环境、空间区域的关系,而晏欧词有关的文学景观如何、风格特色与作家生长地域是否存在关联等等,还值得去挖掘探索。

总之,我们认为仅以晏欧词研究史而言,从学术研究和传承相结合的角度,整体探析、观照晏欧词,涉及晏欧词批评及传承接受等多方面的词学命题,或可部分弥补当下欧晏词研究的不足。

[1]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M],周氏慕濂山房本,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

[2]尚永亮.20世纪两大时期古典文学研究随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3] 谢桃坊.欧阳修词集考[J].文献,1986(2).

[4]林汝津.江西词派首领人物晏殊[J].抚州师专学报,1987(2).

[5]吴相州.欧阳修对豪放词的开拓之功[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6] 木斋.论晏欧体[J].中州学刊,2006(3).

[7]陈冬根.王安石与苏轼对扬雄和韩愈的接受及其影响[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猜你喜欢

词学欧阳修世纪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欧阳修快马追字
My School Life
勤奋的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