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与视觉艺术跨界与融合的应用探究

2014-04-17宋春婷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受测者视觉艺术大调

宋春婷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音乐与视觉艺术跨界与融合的应用探究

宋春婷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在艺术发展史上,艺术之间或混合而居,或跨界融合,或相互影响、渗透,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笔者以时间为线索,首先梳理了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跨界与融合发展之路的历史,进而探讨音乐和视觉艺术设计在诸如术语词汇、美学形式、创作思维等层面的共通之处,最后围绕“音乐感知与设计思维”这一课题,进行相应的实验,并总结了实验的结论及有待探讨的方向。

音乐与视觉艺术;跨界与融合;应用探究

波兰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莎说:“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他种类的艺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情况在其他艺术中没有达到像在音乐艺术中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在某一时期,艺术之间或混合而居,或跨界融合,或相互影响、渗透,这在艺术发展史上,屡见不鲜。笔者以时间为线索,首先梳理了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跨界与融合发展之路的历史,进而探讨音乐和视觉艺术设计在诸如术语词汇、美学形式、创作思维等层面的共通之处,最后围绕“音乐感知与设计思维”这一课题,进行相应的实验,并总结了实验的结论及有待探讨的方向。

一、听觉与视觉艺术的跨界与融合

首先,19世纪以前,艺术形式跨界与融合的理论研究期。追溯人类远古时期,原始艺术文化从表现手段的不同被划分为两大艺术群体,第一内在——以人类自身条件为表现手段,如:嗓音和身体的动作,第二外在——以人体以外的物质手段为表现工具,如:绘画、雕刻、建筑。这两大群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相互独立、并行发展,而两大群体各自内部则表现了相互融合、和谐统一的关系。举例说明,如古希腊的悲剧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这是第一群体艺术形式的内部融合;“绘画、雕刻、书画刻印等艺术则长期混合依附于建筑或实用艺术。”[2]这是第二群体艺术形式的融合。当然, 期间“有艺术家和学者尝试突破视听艺术的隔绝,……探索它们的内在关系以及相互结合的可能性。”[2]最具影响力的是古希腊的“音乐与色彩理论”,该理论为听觉与视觉艺术的跨界融合提供了可能。

接着,19世纪初,跨界作品产生期。在浪漫主义辩论的美学观点影响下,视觉与听觉艺术进行了早期的跨界与融合。浪漫主义表现论认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感觉”的艺术,它描写大海、田野、晨光等,音响并非来自简单的声音模仿,而是“描写所有这些所引起的感觉……”[4]是“感觉”引发想象的空间。在这一美学观点的影响下,瓦肯罗德尔让诗歌有了音乐的性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画家菲利普·奥托·龙格(Phulipp Otto Runme 1777—1810)的作品《日中四时》(包括有《清晨》、《正午》、《傍晚》、《深夜》)融入了音乐的形式原则。很明显,龙格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交响乐中四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在他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它使我学会了如何理解在我们自己的艺术中出现的类似情况。……那将使创作变得多么轻松啊。”除了直接效仿音乐结构进行创作之外,也有艺术家“将视觉素材中的情绪、叙事因素,以及某些特殊的景象转化成音乐”[2]。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展览会上的图画》是根据一次画作展览会上看到的维克托·阿里山大罗维奇·哈特曼的画创作而来,根据《未孵化的鸟雏》创作了《未孵化的小鸡之舞》,根据《基辅城门》创作了《大门》(在古首都基辅)。

然后,19世纪下半叶即早期现代主义时期,跨界与融合的深化期。听觉与视觉艺术的融合得到了扩展和深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在渴望能艺术地表现自己的精神生活时,一个不满足于再现生活和自然地画家,会情不自禁地羡慕音乐——这门目前最乏的艺术竟会如此轻松自如地达到了这一目标。他会自然而然地将音乐的手法应用到他自己的艺术中去。对现代绘画中的节奏、对数理轴向结构、对色调的重复、色彩的流动等等的追求也就应运而生了。”视觉艺术渴望“艺术”的表达情感,一扫往日“写实风”,这时创作者体会到了音乐艺术在表现抽象化概念的优势。以康定斯基为首的“青骑士”团体,创作了一系列抽象绘画作品,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这样,绘画的“音乐性”从作品外层逐步深入至绘画本体,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抽象艺术,实现了早期现代主义绘画从具象到抽象的风格转变。

二、音乐与视觉艺术设计的联系

在上述视听艺术的跨界与融合之路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与视觉艺术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好画就是音乐,是一支美妙的乐曲,”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1564)如是说。那么音乐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到底体现在哪里,笔者从音乐和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入手,做如下分析。

第一,线条。“中国绘画与音乐都充分地运用线(音乐为旋律线)的表现力,而线的装饰则更加丰富了此种表现力。”[5]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只画线条不画明暗,几根线条一画,”[6]人物轮廓即艺术形象即刻被生动逼真形象的勾勒出来。在音乐中旋律常被称为“旋律线”,是音乐行进中音的高低起伏的走向,表现为直线、曲线,或伸展、或起伏。音乐正是以旋律线来刻画艺术形象,表达情感的,可以说,“音乐是素描、线条、旋律和造型的美。”[1]

第二,色彩。经过梳理我们了解到:英国物理学家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将色彩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类比音乐中的C、D、bE、F、G、A、bB七个音。他把音乐中表现音的高低的音高与色彩作了联系。

里姆斯基·科萨柯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将音乐的调性与色彩作了类比,如C大调为白色,G大调为黄色,D大调为金黄色,B大调为铁青色,#F大调为灰绿色,bD大调为灰黑色,F大调为绿色,A大调为玫瑰色,E大调为青玉色,bA大调为紫色,bE大调为深黑色。

“卡瓦斯基与奥德伯特认为音乐的节奏和色彩有关系。如缓慢的音乐令人感受到青色,急速的音乐感受到赤色。”[7]以上艺术家从音乐的表现元素入手研究证明音乐与绘画在色彩上存在通感关系。

不仅如此,不同乐器和人声本身发出的音色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也不尽相同。以绘画中的色彩来做类比,比如在声乐演唱中美声唱法的音色如油画般浑厚、圆润,民族唱法的音色则是“薄中有厚,浅中有深”的色彩感。

第三,节奏。众所周知,达芬奇(Scuola Leonardo da Vinc,i 1452 -1519)是位同时通晓绘画与音乐的艺术家,他认为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但它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1.音乐与绘画都有节奏;2.音乐与绘画同样有比例关系;3.音乐与绘画的美感完全建立在各自部分之间的的相互渗透。绘画中笔的提、顿、轻、重、疾、徐,墨的浓、淡、润、拓,线条的粗细、浓淡、强弱等等,都表现出一种“节奏”,是创作者随内心的情感而发。如果没有这种“节奏”的灵活自由,绘画的线条的表现就拘泥、死板,那绘画作品也就失去了它空间节奏的自由,必将无法表达作品的韵味。

正是音乐与视觉艺术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才会带来他们的相互促进、互为启发,历史上,才会产生那么多优秀的两栖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成绩卓越、贡献斐然。

三、“音乐感知与设计思维”实验

(一)实验目的

引导设计者运用联觉反应的方法,进行音乐视觉化的练习。进而测试设计者在聆听音乐的情况下,其设计思维发展的轨迹以及以此而呈现出的各种可能性的画面。通过实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掌握音乐感知与设计思维的关系。

(二)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主题设计,第二阶段是主题设计。

1.无主题设计

所谓无主题是指设计者根据听到的音乐,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构图。受测者完全凭借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把控,运用点线面的表达方式,表现艺术形象。主题设计:所谓主题设计就是为了使设计范围、思路明确,假设诸如“吴文化之印象”之类的主题,通过音乐的引导,进行视觉艺术设计情境的构建的实验

2.实验音乐

音乐的种类繁多,且具非语义性和非视觉性,因此那些模糊的、抽象的、不确定的音响很难被听众感知。实验中要降低这些不确定性,就要选择“加文字标题与说明,并将诗歌的意境或绘画的描绘性融入其中”[2]的标题音乐——一种将音乐内容具体化或形象化的音乐形式,描绘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类音乐有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大海》,舒曼《狂欢节》,舒伯特《军队进行曲》,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等等。除此之外,我们根据项目内容,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主题设计环节中,选择了吴地音乐作为无锡阖闾博物馆吴文化交流中心室内装饰品设计过程中的情境引导音乐。

3.实验参与者

根据质性研究方法中的“立意抽样”原则,本实验选择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各5名,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为了考察联觉反应在视听转化方面是否受到专业、经验的影响,实验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科生。

(三)实验步骤

1.音乐的联觉反应

(1)受测者聆听音乐后,写下对该曲目进行描述的形容词(主要是音乐的音响使人产生的感觉)和由此联想到的具体事物;

(2)受测者自我评价。

2.音乐的视觉化

(1)受测者以速写的方式,自由表达音乐感受;

(2)受测者自我评价。

3.艺术设计创作

(1)受测者将音乐感受转化为艺术设计方案;

(2)受测者自我评价。

(四)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证明,联觉①反应有助于将音响内容视觉化,根据受测者的自我评价,他们能够感受快速的、上行的、高音给人带来兴奋的感觉,用明亮的色彩表达;慢速的、下行的、低音往往是忧郁、悲伤的情绪,用暗淡的色彩表达。协和的声音带来轻松感,用自然、单纯、流畅的线条表达;不协和的声音给人以紧张感,用不自然、复杂、生硬的线条表达。实验发现,音乐引起情绪反应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与审美实践经验相吻合。联觉反应规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受测者在对音乐感知(音乐理解)中存在的差异性受到音响经验与个人经验差异的影响。

另外,受测者通过对声音的联想,尝试运用设计语言(即点线面、色彩、构图等)表达音乐的千变万化,让原本静态的元素变得鲜活灵动。过程中,无论他们使用抽象的绘画符号来表现音乐,还是超现实主义的具象实物来表现,都突显了设计作品的“节奏感”、视觉冲击力。毫无疑问,音乐和设计相互交融,音乐感知引导设计情境,拓展设计思维。

最后笔者总结了有待继续探究的应用方向:

1.音乐和设计艺术的同构方法研究;

2.用视觉形式语言如室内装饰品诠释音乐文化气质;

3.多媒体时代环境下,音乐与设计交叉领域探究。

结语:艺术可以延伸的,并在其他的艺术中得到完美的结果[1]。所以,艺术世界里的形式与感受是相互借鉴的。“印象派音乐创始人德彪西,在印象派绘画的启发下,创造性地将描绘性、色彩性、立体化空间等要素融入音乐本体的创作,为音乐与绘画之间的互动关系开辟了新的领地”[2]。绘画为音乐开拓了视野和思路,音乐为视觉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的源泉。未来音乐和设计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视与听的交融将演绎出更多的优秀设计作品。

正如舒曼所说:在音乐的想象中往往无意之间掺进了某种思想,往往视觉对听觉起了配合的作用。视觉这个永远在积极活动的感官,能把音响中产生的形象加以巩固和保持。……音乐中产生的思想和形象,所包含其他艺术的因素愈多,音乐的结构愈是富有诗意的灵活的表现力[3]。同样,艺术设计中包含其他艺术因素愈多,作品愈富有表现力。然而,跨越两种不同感官和表现媒介的障碍,用静态元素表达动态的音乐还是非常困难的。

注释:

①“联觉就是一种知觉系统的刺激引起另外一个或数个其他知觉系统反应所获得的感觉”(Richard Cytowic ,1997)。

[1]罗曼·罗兰著.灵魂与呐喊——罗曼·罗兰音乐笔记[M].东方出版中心.

[2]班丽霞,著.碰撞与交融——勋伯格表现主义音乐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舒曼,著.论音乐与音乐家 [M].北京音乐出版社.

[4]柏辽兹.论音乐中的模仿[J].音乐译文,第20辑,第81页.

[5]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1.

[6]陈兆复.中国画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161.

[7]杨嘉玲.艺术感同理论在自我音乐创作中的应用[D].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2001.

Visual art, music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rossover and integration

Song Chun-ting
(Wu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000, China)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rt or between the mixed live, or protoplast fusion, penetration or mutual influence,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s common. The author takes the time as the clue, firstly reviews the crossover music and visual ar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ro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music and visual art design in common such as terminology, aesthetic form, creative thinking level, finally focuses on "the music perception and design thinking",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mental conclus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study.

music and visual art of crossover and integration application research

J603

A

1000-9795(2014)09-000320-03

[责任编辑:刘 乾]

宋春婷(1977-),女,江苏无锡人,硕士,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跨界与融合——以无锡阖闾城博物馆吴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室内装饰品设计为例》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共推互聘”项目,项目编号:RG140125。项目以吴地音乐为切入口,探讨视觉艺术中所蕴含的声音文化的维度及其意义,并以音乐感知来引导设计思维。

猜你喜欢

受测者视觉艺术大调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怒气冲冲 或因睡不好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G大调随想曲
新媒体科研环境下自发式科研协同行为机制研究
投射技术在人才选拔中的应用解析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