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探究

2014-04-17戎晓云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师德论语院校

戎晓云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江苏常州 213164)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探究

戎晓云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江苏常州 213164)

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从传统文化角度看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素养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有所欠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价值的道德观念可以给当前的建设提供借鉴,通过教师自身的自我修养、严谨治学、内外结合可以推动师德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师德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师德的期望和要求很高,孔子说“君子怀德”,君子要有高尚的品德。德在《说文解字》里面解释成“德,升也”,就是说境界因善行而升华。高校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传承功能,是各种思想交汇碰撞之地,教师的德行对维系社会运行起到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打造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传统文化角度看高职院校师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模范作用不突出。“身正为师 德高为范”每一个教师都曾经接受过这样的教育理念,自身须正,才能为师,《庄子·天道》里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思就是要言传身教,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行动要起模范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忙于事务性工作、科研任务或者是授课任务,课堂下与学生接触时间有限,很多老师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看作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情,甚至于在课堂上显露出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倾向,引起学生的反感。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边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如何期望做学生的榜样呢。“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称“八条目”中的五条,说的是正心为先,修身为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首先所需要做到的就是正心。

2.教师的敬业意识淡薄。《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对于教育事业尤其如此,学无止境,要教好学生,必须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如果止步于自己掌握的知识,那教给学生的则会有限。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循守旧,不愿意与时俱进,导致学生上课的时候不愿意听讲,教学取不到应有的效果。《论语·子罕》里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就是说孔子作为老师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循循善诱,因而学生听课欲罢不能。《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里边“敬业乐群”的意思是专心于学业,乐于与周围人相处,而我们的教师若是不能专心于教学,对学生缺乏爱心的话,那么很容易得过且过,误人子弟。

3.教师奉献精神有所欠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经常被用来描述教师的奉献精神,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除了具有学术水平之外还具有专业道德水平,前者代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后者代表了外界对教师个人内在品德的重视。而将就奉献现身就是教师很重要的一个内在品质,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部分教师没有奉献精神,缺乏大局观,关注于自己的第二职业,对本职工作则是得过且过,不是奉献学生、奉献学校、奉献社会,而是利用学校的资源发展自己。《论语·颜渊》:“仁者爱仁,智者知人”爱护别人,关心别人都是需要讲求奉献精神的,不能求回报,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自然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从传统文化角度提出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建议

1.讲究仁爱,修身养性。中国的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这是一种伦理道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伴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也在大量的泛滥,在教育事业则表现为一种责任感的缺乏。儒家的仁爱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需要弘扬其中精华部分。《论语》提倡的“仁者爱仁”,是来源于家庭又超出于家庭对社会的爱对宇宙的爱,孔子说推己及人,仁爱是要由爱自己到爱他人,不分关系的远近和亲疏,是一个社会道德规范,《论语·颜渊》和《论语·卫灵公》里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句,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能强迫别人喜欢。作为教育工作者,没有人喜欢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责任感缺乏的环境,而这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感,对工作尽心尽力,才能够改变整个环境。杨雄《法言·君子》:“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要自尊自爱,在行为规范上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

2.严谨治学,不断进取。孔子有专门的《治学篇》,提出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求学是和人生的历练在一起的,求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的教书育人不能浅尝辄止,认识到教学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严谨治学是指某人对于科研和学术问题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强调的就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学习永远感觉不到满足,教师希望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教师首先就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才能不被学生嫌弃。“诲人不倦”,教导别人不知厌倦,这种态度也要求自己首先教给学生的是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知识,否则的话,想要教导学生可是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3.知行合一,内外结合。知,指的是理论;行,指的是行动,知行合一,说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必须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不去行动,不算是真知。知行合一,重点在于一个合字,如何让两者统一?这在现实生活中值得我们深思,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高技能强调的是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和较好的动手能力,高素质是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这也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仅仅讲授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景,了解行业的职业规则和道德。对高职教师来说,走下讲坛,步入学生工作的行业十分有必要,这也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能够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学院提供平台,加上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和进取,必能够打造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总结

教师需要处理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关系,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道德行为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对事业的态度、感情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师行业的社会评价。良好的师德对年青一代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价值的道德观念可以给当前的建设提供借鉴,钱穆先生说:“儒家教义,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亦可说儒教乃是一种人道教,或说是一种人文教,只要是一人,都该受此教。不论男女老幼,不能自外。不论任何知识任何职业,都该奉此教义为中心,向此教义为归宿。在此教义中,如孝、悌、忠、恕,如仁、义、礼、智,都是为人条件,应为人所服膺而遵守。”[1]本文主要是从传统文化视角解读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强调通过教师自身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内在言行到外在举止都能够成为社会榜样。

[1]王绪琴.网易历史:钱穆论中西教育的差异.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view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Rong Xiao-yun
(Changzhou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Department,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is a long-term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 problems do exis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ethics accomplishment,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and dedic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t of valuable moral concept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through teachers' self-improvement, rigorous doing scholarly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an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thics.

traditional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ethics

G715

A

1000-9795(2014)09-000118-02

[责任编辑:鲍 雨]

戎晓云(1979-),女,江苏镇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师德论语院校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