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的当代危机与创新

2014-04-17于伟峰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建设

于伟峰 李 臻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401)

传统文化的当代危机与创新

于伟峰 李 臻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40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在几千年的历史里发展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博大精深在于取众家文化之所长,融多个民族的文明于一体,吸收与创新是其内在特质。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互相融合造成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危机。因此,及时的创新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传统文化;危机;创新

所谓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物,广义上来讲,文化可以包括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物质精神财富,即相对于“自然”来说,是一种人为作用的结果。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它可以是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也可以是已经完成的结果;它可能在某种特定时代之下产生,也可能历经各个时代延续对人的影响。在文化诸多的层次当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具体说来,传统文化突出了民族的特性,是特定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能反映该民族特点和风貌的观念形态和生活思想的总体表征。更具体的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它包括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习惯等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便是它的传承性。在世界几大古老的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能够延续至今的文明,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经几千年时间而不衰的原因,能够不断吸纳新的内容,融合不同文化发展自身可以说起主要作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其内容丰富且取众家文化之所长,融多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于一体。吸收和创新,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流淌在全球华人的血液里。然而,随着世界环境与中国国情的巨大变化,传统文化在今天也产生了一定的危机,需要通过改良创新才能继续弘扬下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在中国经历了战争以及制度的更替之后,由于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之随着中国的开放造成的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遭遇了极大的危机。

首先,缺少正统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判断一种文化能否有生命力继续存在下去,首先应该判断还有没有个人或组织以传承这种文化为职业或己任,也就是看这种文化能否正统的传承下去。以儒家文化为例,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曾经在帝国的统治和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儒家文化最盛行的封建王朝时期,儒家文化的影响渗透于治国和治家的理念当中,乃至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和婚丧嫁娶处处有着传统文化制约。尽管在现代,儒家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顽固守旧,已经不适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然而儒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却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品德的积累都应该被提倡。可是,今天不仅已经完全没有专门的团体致力于传承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甚至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也渐渐的消失于人们的生活当中。所以,文明的继承,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遇到地一大危境。

其次,社会结构地变革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孕育的土壤发生变化。文化最显著地特点便是其显著地地域性。通过了解全球不同的民族之间地不同文化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地巨大影响。孕育文化的环境包括一个地区人们所生活的地域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特定风俗等等。可以说,是不一样的境况造就了不一样的文化,并滋养着该文化。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因为一个地区国家的消失或者一个民族的衰败而失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源于以家庭为主要单位,以农业为根本的古代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体现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当封建王朝覆灭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化成为新中国发展的重点目标,农业的发展日渐式微,加之西方发展理念的影响,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跟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遇到的一大危机。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难以影响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华文明中的传统观念影响了中国人近千年的时间,这种影响之深,在我们国人的行事生活中处处可见。三纲五常,方圆规矩可以说直接构成了过去的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这些纲常伦理中有许多今天已经不适用现代人生活的思想,许多封建思想也是有害无利需要我们摒弃的。但是,传统观念仍然有许多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这些价值观念在今天这个浮躁的世界更应该被提倡。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所带来的西式的价值观正在比传统观念更加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可是光鲜亮丽的西方文化背后隐藏着许多有悖于传统道德的价值观念,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等。这些西方文化好坏参杂的进入到当代中国,使得传统价值观念几近处于分崩离析的地步,尤其是在年轻的中国人中,传统的价值取向几乎不能再影响他们的决定。可以说这是存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华文明所面临的又一大危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创新途径

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全球化浪潮不断席卷全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争的交流和交锋加剧。在全球化地过程中,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势力依仗其强盛的经济实力和在世界事务中的主要支配者的身份,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断渗透到其他弱势国家。这就造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自身文化的文化安全问题。而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坚持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同时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有效的结合创新,才能在当前的形势中得以生存和继承。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必须维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推进文化创新,提升中国地文化软实力地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为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标杆和精神核心。牢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我国能够继续向正确的目标发展的基本保障。可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预定发展途径。面对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我们更应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要继续保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立党立国的思想中的主体地位。要做到保持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要占据传扬言论的主导权,强化宣扬意识形态的监督和管理,稳妥的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使得社会主流思想踊跃健全进取的发展。[52] 同时要保持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最新结果武装党、指导国民、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党和国家进行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我们的文化创新之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保证了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文化创新,其基础是传承传统文化,也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历史中,中华民族曾缔造出了积厚流光且广博高深的中华文明。这些优秀地传统文化同样具有推陈出新的内在性质,这是成为进步的文化的基本性质。一种进步的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将中华文明进行承袭并发扬是建设进步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途径。只有站在当今时代的实践、当代文化和当代科学地前沿,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相同之处,以是否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评判标准,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合理而科学的历史定位和价值判断,才能科学的看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如此,方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并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发扬光大。

再次,要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在承袭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积极参照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创造的文明的长处,敞开胸怀接纳其他文明创造的卓越的文化作品,进而使外国文化帮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积极的对待外来文化早在毛泽东时代就已经被提出来了。毛泽东曾多次强调要借鉴外国文化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到:发展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应该尽可能多的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加工,而我们从前做得并不多。包括社会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和国外古代文化,所有对我们发展自身有利的文化都应该为我们所有。可见,面对外来文化,我们不必排斥甚至害怕,反而应该客观对待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可以说,当今全球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我们更应该坚持发展跟上时代步伐的、融入寰球文化的、走向今后世界的,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海纳百川地胸怀和开阔地世界眼光,积极参与世界各国地文化交流当中,汲取其他民族的文明精华与智慧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注入生机和活力。

最后,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想顺利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创新,体制创新是保障其有序成功进行地关键。深入改良文化体制,要把重心放在改进我们的机制与体制上,减掉一些限制文化进步的体制性不足,制定使文化产业更加完整的政策。要进一步提高改变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的步伐,改善资源配置,提升集中合理管理的经营程度,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升文化生产领域,推进文化产业的大步发展,同时要渐渐提升文化领域的生产事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58]可以说,实现体制的创新才能保障文化创新的顺利推进,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创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专门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来论述。可见,改良文化体系对于实现文化建设地繁荣发展是及其重要的。

综上所述,创新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要主要以发展为紧要目的,以改进体制机制为核心,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的增长需要,努力建设有旺盛的生命力、高效率、更加通达的,对我们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有好处的体制机制,使社会主义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以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世界地位。

[1]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10-11.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1.

[3]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12-5.

The contemporary crisi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Yu Wei-feng, Li Zhe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300401,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t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s of culture advantages and of unity of a number of national civilization, absorption and innovation is its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orld, each other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blend traditional culture's own development crisis. As a result, timely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means.

traditional culture; crisis; innovation

G641

A

1000-9795(2014)09-000087-02

[责任编辑:周 天]

于伟峰(1963-),男,河北大城县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李 臻(198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