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夏之“学”说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孔门子夏博学

刘 敏

(中国孔子研究院 山东曲阜 273100)

子夏之“学”说

刘 敏

(中国孔子研究院 山东曲阜 273100)

孔子的高徒子夏是儒家经学的重要传承者。他在治学从教的一生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学”的思想,诸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成为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他的这些思想至今仍为人们求学路上一盏闪耀的指明灯。

子夏;学;道;仕

“学”是儒家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学”是人之立身处世的基础和根本。学“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1]而子夏是孔门弟子中对“学”尤为关注的学生之一。不论是在孔门求学,还是自己设坛授教,他留下了很多关于“学”的精辟论断。这些精辟的论断,被后人反复引征,即使是在24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频繁地出现在现代学校的校规、校训中,发挥着它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子夏治学从教的一生

子夏(公元前507年——前420年),姓卜,名商,字子夏,晋国温邑人(今河南省温县),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孔子的文学高徒,孔门十哲之一,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受学于孔子。孔门求学期间,他显示出非凡的学习才能,被孔子赞为是可以“启予”的学生,是孔子晚年删定古籍时的得力助手。孔子去世后,子夏为先师服完三年之丧,于前476年,去魏国西河设坛授徒,开始了55年的行教生涯。子夏西河行教,遍讲经书,为之羽翼,由此创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儒家“西河学派”。大多数学者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派传授下来的。东汉徐防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2]可以说,子夏是儒家经学的重要传承者,对经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以其深厚的学养,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爱戴,使西河之民一度将其视为孔子再生。

二、子夏论学习态度——“好学”

子夏传道授业的一生使他对学习有深深的感悟。关于“好学”,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3]“日知其所亡”,是每天通过学习未知的东西,增进学养和技能;“月无忘其所能”,是每月通过复习、巩固,避免遗忘,使已知的东西掌握得更加牢固。前者是“学”,后者是“习”,二者兼顾,才是真正的学习。

孔子对于“好学”也有界定。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孔子和子夏谈论好学的角度不同,但究其实质,他们都强调勤奋的学习态度。好学表现在每日的饮食起居上废寝忘食,而且日日如此,月月如此,持之以恒。

好学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更是成就美德的基础。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到“六言六蔽”,认为即使具备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品德的人,也必须不断学习,否则便会走向偏执,造成愚、荡、贼、绞、乱、狂六种弊病。好学之人,每天既能获得新知识,又能从旧知识中温故而知新,学业自然精进不已,品德操行亦能日臻完善,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5]

三、子夏论学习方法——“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在现代的校规、校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字眼,这正出自子夏的名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6]

子夏本人正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典范。据《二程集》载:“子夏,笃志力行者也。”[7]《论语·八佾》载,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的涵义,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子夏听后又问:“礼后乎?”孔子称赞他:“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8]子夏从疑问出发,根据孔子的解释,明白了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学了礼以后,会使人向善的美好品质更加凸现出来,他的回答令孔子也从中获得了启发。

经由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学问日臻醇熟,渐入佳境,然而,子夏为何说“仁在其中矣”?因为古人学习,不仅是在学问思辨上用功,也是在内心修养上用力。“古之学者为己。”[9]学习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取悦他人,而是为了修养内心以达到道德完美的境界。学习时心不外驰,向内关照自己的内心,不断修炼完善内心,本身便是一种仁德。

四、子夏论学习目的——“学以致道”

关于学习目的和要务,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0]工匠在作坊里做工,其要务是圆满完成各项工事。君子求学也有其要务,那就是“致道”。所谓“道”,不是农圃医卜等具体的小道,而是修己安人、匡国理政的大道。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11]学以致道,即通过学习,通晓天下事物运行的哲理,明白人类共同的道德操守,进而实现兼达天下的道德理想。

子夏将“致道”视为学习的目的和宗旨,立意于人生、政事等重大问题。《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于孔子,孔子回答:“爱人”;问知,孔子回答:“知人”。爱人是教人博爱众生,知人则是教人有所选择地对待他人,二者意义相悖,樊迟感到疑惑。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12]樊迟仍然疑惑,于是请教子夏。子夏则用舜提拔皋陶、汤提拔伊尹的例子阐明了“举直错诸枉”是教人如何知人;“能使枉者直”是教人如何爱人。他领悟出不仅要了解他人,而且应该通过施行仁爱,使小人转变成为有仁德的人。可见,子夏在治学过程中,善于从人生哲理、政治方略上把握学问的精髓。他学以致道的能力确实胜人一畴。

五、子夏论学习之“本”与“末”

关于学问之本末,子夏与同为孔门十哲之一的子游有过一段辩论。子游曾讥笑子夏的学生,说他们处理诸如洒水扫地、接待宾客、进退礼仪之类的事务还可以。但这仅仅是学问之末,至于掌握学问之本的功夫,他们却没有。子夏不同意子游的这一看法,他说:“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13]子夏认为,君子之道、学问之本,立意高远,先教于谁,后传于谁,应当根据学生悟性的高下加以区别对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一味求高求远,厌末而求本。

六、子夏论“仕”与“学”的关系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4]关于“仕”的解释,其一,“仕”通“学”。《说文解字》:“仕,学也。”《段注》云:“古义宦训仕,仕训学。”其二,“仕”通“事”。《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毛传:“仕,事也。”由此可知,“仕”的古义是学习如何做事,尤其指学习如何从政,而后逐渐演变为从政、做官。

从“仕”的狭义即“从政”上讲,子夏这句话可理解为:为官从政,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学者治学,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要通过做官来将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对儒家来说,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最大的实践也在于此,因此,“仕”与“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必然的。“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15]

如果我们取“仕”的广义,即“做事”来解释,那么这句话的涵义就更加丰富了,即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前提下,通过理论上的学习提升一下内在修养;在理论学习的前提下,要通过切身的实践,获得体验。这里的“仕”涵盖了一切实践。通过知与行的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完全吻合。可以说,早在2500年前,子夏就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观点,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子夏秉承师旨,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治学和从教经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的真谛,形成了见解独到、流传久远的关于“学”的理论。他的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不论在今天还是将来,都会成为人们求学之路上一盏闪耀的指明灯。

[1][15][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54,59,217.

[2][南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65.

[3][6][10][11][13][14]《论语·子张》

[4]《论语·学而》

[5]《礼记·大学》

[7][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39.

[8]《论语·八佾》

[9]《论语·宪问》

[12]《论语·颜渊》

Abstract: Bao Xun is a very influential poet in Shiyan city, his poetry content is very extensive, close to the time, life, so popular with the locals. In an age of poetry gradually marginalized, can put all their enthusiasm, and be able to have such a strong social response, Bao Xun's poetry , to some extent provide some good ideas for us to thinki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oetry.

Key words: poetry; the public; age; Bao Xun

[责任编辑:刘 乾]

Zixia's theory of “learning”

Liu Min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 Qufu Shandong, 273100, China)

Confucius' disciple Zixia is an important heritage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his research of teaching life he formed a series of ideas about "learning", these ideas still light a lamp that shines on the people's way of studying.

Zixia; learning; Tao; official career

[责任编辑:刘 乾]

Poetry, people, time——Read Bao Xun's poetry and discuss the way of contemporary poetry

Rao Yan
(Yunyang Normal College, Shiyan Hubei, 442000, China)

B221

A

1000-9795(2014)09-000065-02

刘 敏(1977-),女,汉族,山东曲阜人,教育学硕士,中国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儒家教育思想。

猜你喜欢

孔门子夏博学
孔门十二时辰
《论语》知多少?
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七十二贤
孔子借伞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孔子神算
伏生传《尚书》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