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女权主义”
——本土女权主义的新走向

2014-04-17顾晓玲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话语

顾晓玲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2)

“后女权主义”
——本土女权主义的新走向

顾晓玲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2)

西方传统的女权主义理论本土化后,一方面回应源头的男权回潮现象,另一方面与本土语境相结合,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的消费语境影响,一种性别倾向更为温和的“后女权主义”理念正在本土形成。

后女权主义;本土;消费

在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实践过程中,来自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充当了一个主要的阐释手段,其运用过程中体现的内涵主要是欧洲启蒙运动之后随着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而产生出来的现代女权主义理论,因其狂飘突进的政治实践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理论的运用多显先锋激进色彩。比如,在解读两性关系上,基于对男女不平等、男强女弱传统性别观念的反叛与颠覆,阐释文本也常常预先设定女性必然遭受男性压迫的历史处境,然后在这一意图之下,让文本成为女性历史与文化宿命的佐证。这样的批评火药味浓烈,激化了两性矛盾,强化的是两性对峙,女性主义也带上了可憎的面目。而且,用既成的女性主义观念来分析小说文本常常遭遇理论困难与话语障碍,简单化、概念化的思维带来的是理论与文本之间的裂隙。尤其是本土90年代中后期以来,女性文学经历了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语境冲击,“个人化写作”“美女写作”“身体写作”“小女人散文”各种话语频现,甚至女性文学被等而下之视为“美女文学”“身体写作”,对此,严肃的文学评论界一直未能做出有效的回应,甚至有人为此提出西方的理论与本土创作是两套话语体系,无法对接。

我们认为,本土这一困惑的产生是忽视了理论与创作的语境,一是产生于上世纪的传统女权主义理论及其要求女性平等平权的观点,一是本土90年代以来的消费语境影响下的女性丰富多元的创作,消费时代的文学的形象呈现、话语姿态、文本的目的会使其创作倾向于大众的多重期待视野,那种传统精英式的为天下女性代言的单一激进性别诉求已无法涵盖此时文本的复杂内蕴。其实,即使是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也在8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运动的世界性退潮之势和后现代的语境下进行着缓慢的学术转型,话语的多元温和是其发展的总态势,这就是女权主义的全球范围内的新走向,它被学界称为“后女权主义”——一种以妇女学和社会性别学相号召,强调跨学科性和政治倾向温和性的理论,取代了之前那主要是源于西方中产阶级女性的精英理想模式的传统女权主义。[1]

一、西方的后女权主义

传统女权主义起源于18、19世纪的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中成熟。它主要指人们所熟知的三大流派: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权主义。流派虽众多,但都秉持一种鲜明的性别立场,强调两性平等,反对性别歧视,批判父权制和男权文化,旨在改变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性别观念和性别秩序。经过近三十年的演进,尤其是八、九十年代,西方女权主义在政治理论和认识论上出现了三个重要转变,首先,女权主义从以启蒙主义思潮和运动为思想基础、以进步和发展的宏大叙述转向个体和局部的叙述;其次,把目光放在主流社会的权力结构和话语对女性的社会性别规范上,探索开拓女性反抗空间的理论,理论重心转向对语言、文化和话语的研究;第三,解构了“女性”这个社会、哲学和政治类别的一统性和稳定性,从追求男女平等转向强调妇女之间的差异的复杂性。[2]传统女权主义的根基中,明确的主体——“妇女”,被解体了,甚至无法定义,随即,明确的目标——改变妇女的从属地位中,何为从属?如何改变?话语犹疑了,明确的定义——妇女反对父权压迫的政治斗争也内涵多元、无法站稳脚跟了。

传统的女权主义理论设定一个统一体的“女性”概念。经典女权主义理论是传统的产物,传统文化的本质主义思维设定一个男女二元的对立模式,把男女差异绝对化,“它们默认了一些有关人类特性和社会生活状况的被公认但未加证明的本质主义假设。此外,它们还假定,方法和概念不会受到暂时性和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因而在研究过程中的功能是永恒而中立的。”[3]这些本质主义的认定,显然是偏激的。终极性的绝对标准的“女性”是不存在的。基于个人生存的女性是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标签能够涵盖的。罗瑟琳·科渥德说过:“女性主义永远不能成为妇女一致经验和利益的产物,因为这些经验和利益没有如此的一致性。女性主义必须永远是在一种具有特殊政治目标的政治运动中的妇女所结成的联盟,它是一种基于政治利益而非共同经验的联合。”[4]“后女权主义”解构了统一的“女性”概念,它认为传统话语只适用女性中的部分职业妇女,广大的底层女性没有进入言说的界面,成了被话语遗忘的角落。二元对立的女权主义话语激化了两性矛盾,反而无助于解决具体问题。至于激进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生来比男性更优越的”女性中心”论主张,完全是否定了自然规律,大大地削弱了理论的现实说服力与影响力。

随着传统女权话语的转型,西方80年代以来,一种政治倾向相对温和的女权主义,已取代了以前一味强化颠覆男权的激进女权主义。它借助各种新型的后现代理论,寻找新的学术话语,倾向于淡化两性间的对立情绪,主张价值多元。例如,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提出了女权主义文学应该“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的见解。她认为只强调社会性别差异严重削弱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旺盛的生命力,批评者应选择更宽广的评论途径,使之与其它学科理论相结合,也就是说将多元化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后结构主义、同性恋研究、人类学政治理论、社会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融会到女权主义的研究领域中去,建立新的“社会身份疆界说”体系。这是全球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相对当初它无视差异的男女平等观,开始注重多元差异,尤其注重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与妇女权益有关的一些重大问题。多元化的今天,女性的身份选择已不是一个单向的被压迫者形象,她们在这个多变多极的世界里有着与自己身份、地位、性别、文化相应的位置,而且这个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女性主义者的目标已不是某一个阶层或某一个圈子的利益,而是整个妇女和弱势群体的权益,这种权益的争取不是通过激烈的对抗就能获得的。

强调这种温和的性别倾向并不是解构女性主义使之终结,它是新形势下的理论转型。首先,这种新形势也包括西方社会出现的对之前运动的反思情绪。基于之前女权主义的偏颇,一些传统的女权主义者也对自己先前的女权观点进行修正。如贝蒂·弗里丹收回了在《女性的奥秘》(1963)中的“过激”言论,认为家庭不再是“陷阱”、“舒适的集中营”,而是女人捍卫幸福的最后一座堡垒。女性解放不是完全要女人走向社会,在家庭中通过影响男人也可创造成就。其次,新形势也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对传统女性话语的反扑。美国自由作家乔治·吉尔德认为,独立单身职业女性的生活是一场灾难,因为她们的独立威胁着男性的户主地位。芝加哥大学教授阿兰·布鲁姆认为,解放了的女人可以为所欲为,妇女解放不仅造成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而且还破坏了美国的学术研究。同时,“产业资本、商业机构、广告媒体等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更是反对激进女权主义将女性往剑拔弩张处塑造,而提倡女性大规模消费商品,以加强自我身体的‘女性化’‘女人味’”。[5]可见,后女权主义绝非仅是学术界简单的话语转型,它内里构成复杂,与消费文化、男性欲望也有着隐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从激进转向平和,从单纯地追求平等到关注两性天然差异,从强调女性发展到向既成的性别成规妥协以平衡社会关系,可以说是西方经典女权主义发展到当代的主要特征。

二、本土的女权主义理论转向

有学者认为,“两性战争”是一个被女权主义者所夸大了的命题,因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建基于独特的家庭关系上,总体态势是平等的、和谐的。[6]女性主义理论的本土化过程中,源头的那种坚硬、决绝、愤激、斩丁截铁的性别姿态一直难以找到市场,即使是传统如伍尔夫、波伏娃、埃莱娜·西苏的女权理论纵横的八九十年代,女权主义也竭力撇开其“权”的抗争性,以“微笑的女性主义”面目示人(荒林语),成为结合本土语境的一种修正式思考而存在。相比于西方激进运动之后的疲倦平和,毛泽东时代倡导的“男女都一样”之后的社会环境,更渴望的是一种回归性别差异的“不一样”,它要寻求失落的“女性气质”,当然这是一种不同于之前传统的结合新时代气息的女性气质,如九十年代“小女人散文”渲染的“女人味”。这也是对传统女权主义的一些过激言论的矫正。女权主义打开了社会认知与学术研究的新型领域,培养了女性的独立自强意识,但现代以来的由男性引领的女性解放的性别格局使得两性之间从末真正决绝过,所以从此理论传入中国至今,本土缺乏女权主义的生存土壤之声一直存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资本风暴的波及,市场经济的确立,消费文化的形成,精英话语的边缘,具体的政治历史环境中的女权主义渐渐失掉了它的尖锐性,被现实生存同化,呈现了本土特有的后女权主义的犹疑暧昧的性别面貌,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女性形象的设计上,渐改之前女权主义所倡导的正义、愤激、决绝的斗士面貌,它开始强化女人的自然性别特征。不同于之前女权主义反拨女性弱势地位的激烈,强调“女人是人”向男性看齐的话语,它在追求两性平等中不忘“女人首先是女人”这一命题。它不再追求两性的绝对平等,而是寻求差异,更在差异中张扬女性魅力,并借此“魅力”拓展女性在男权主导的现实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传统女权主义理论认为,现实社会中,男性在看,女人被看,所以“把美对象化到女性身上是对女性客体地位的确认”[7],所以女性要淡化外表,“不爱红妆爱武装”,这是女性反拨男性霸权的手段之一。相应的,文本中出现的多是性别特征模糊的“假小子”,甚至歇斯底里的“阁楼里的疯女人”。也是基于建国后文本中长期的自然性别淡化,外来理论中的那种女性特征模糊的斗士形象仅是昙花一现,女权主义很快转入了本土所需,它所倡导的是自然生理特质鲜明的女性形象,甚至这种特质强化在消费形势推动下大有节节攀升之势,一具不美的外表常使品性高超的女性现实受挫。

其次,是轻精神重实用的世俗价值观。近代女权主义起源于启蒙思潮,女人首先是“人”,和男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在选举、教育、就业、参政等方面应该与男性平等平权,这样它关注的是女性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第二性”地位,努力解构男权,为弱势的女性鼓与呼。而现代社会更加讲求实际的价值取向,使得它不再追寻两性不平等的深层根源,不作形而上的探问,而是关注“女性在当下的社会中究竟应该如何作为,才能得到自我身心的最大满足”这样的实际问题,女权观念在悄然嬗变着。当然,它并不排斥女性的自我保护、自我发展意识,但它所讲求的保护、发展是与从女性角度出发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世俗价值观念纠结在一起的。女人要事业,但强调不能因为事业而丧失了做“女人”的乐趣。女性“女人是生成的”演变为“女人是天生的”,“男人创造世界,女人通过男人创造世界”,女性就这样曲线求生存,曾经的“第二性”也未必是劣势性别,而是成了进可搏击世界,退可通过影响他人获取世界的优势性别。后女权主义运用其凡俗的策略,轻松地实现着与世界的和解。

三、“后女权主义”与消费社会

追究这种后女权主义的价值取向,本土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意识形态也是其成因之一。“后女权主义”在当下的迅速漫延与转型后的市场经济相关。这种消费性的性别伦理形态,与中国市场经济下女性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有关,它常常是沦为弱势群体的女性之婚恋观性别观幸福观的体现。在一个泛市场化的时代,生活中的每一处空间都被市场渗透,每一种行为都难逃脱市场经济的制约,这对人们的心灵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世上没有值得为之固守的精神理想,一切向钱看,一切利己化,被裹挟其中的女性常常采取世俗意义上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对父权制取妥协之态,对两性关系的处理更趋世俗,性别价值也不再固守原有的激烈,而是遵循一切为我所用的变通原则。“后女权主义”在文本中表现的消费性特征,正是本土九十年代以来社会愈来愈物质化、欲望化特征在性别领域里的投影。

相对于经典女权主义的性别对抗,“后女权主义”在女性文本中多表现为性别依赖。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所应有的权力要求也会有所增加,女性地位在具备了某些可变性因素的同时,整体上仍处于“第二性”的不变状态。遭遇强大职业压力的女性,或是缺乏一技之长的女性,为了生存,或为了生存得更好,她们常常会将自己的人生寄望于男性和与之相联系的婚姻家庭。女性写作也相应的悬置起对两性平等还是差异的深度追问,而关注起是否能从男女关系中寻求世俗的利益,或是心理的平衡。在其过程中,彰显女性的魅力,尤其是身体的魅力,借此吸引男性,成为文本中常见的处理两性关系的修辞。这也从90年代以来文本对身体描写的关注甚至极度迷恋可见。相较于对身体的遗忘或遮敝,彰显女性身体的独特魅力一方面构成了对男性权威的反抗,一方面也是将女性蜕化为消费语境中的欲望化的“客体”对象。复杂、诡秘、生动的时代,丰富、矛盾、复杂的文本内涵,这就是消费社会中的“后女权主义”的矛盾所在。

[1]崔少元.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性别研究(http://www. dadao.net).

[2]苏红军.成熟的困惑:评20世纪末期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上的三个重要转变.苏红军,柏棣,主编.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秦剑蓝.论女性主义的后现代遭遇及其反思.理论与创作,2009,1.

[4]罗瑟琳·科渥德.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小说吗?骆晓戈,主编.沉默的含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9.

[5]孙桂荣.错位:在消费时代的女性小说与女性主义理论之间.理论与创作,2008,1.

[6]刘绪义.两性战争:一个被“美丽”夸大了的命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7]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12.

“After feminism”——native feminism new directions

Gu Xiao-ling
(Yancheng Norm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Liberal Arts, Yancheng Jiangsu, 224002, China)

After the loc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western feminism theory, on the one hand, in response to the source of the patriarchal return phenomenon, on the other hand,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context, especially since the ninety s the context influence consumption, one gender tend to be more moderate form the concept of "feminism" is home.

after feminism; local; consumption

I206.7

A

1000-9795(2014)09-000057-03

[责任编辑:刘 乾]

顾晓玲(1965-),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和女性文学。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系列论文之一,项目号09SJB750024。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