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研究

2014-04-17王洪斌朱效刚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艺术

王洪斌 朱效刚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见,如何传承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着重要责任,艺术教育用特有的方式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一、在人才培养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方面其本身就包含了艺术教育的部分内容,如艺术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既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中国画所体现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同时画面上配有的诗、词、篆刻印章等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中华艺术之所以能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元素能风靡全球且广泛运用,就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因而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既符合艺术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有益于促进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除了在国本艺术教材和课程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各地各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文化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地方戏剧、皮影、民间工艺等引入课堂、教材,这些传统艺术独具一格,对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然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要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和知识结构,分学段有序推进。

此外,在物联网快速普及的信息时代,通过协调创新,组织最优秀的艺术、传统文化专家学者,构建共享的慕课(MOOC)大型传统地方文化艺术开放在线课程,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艺术鉴赏力,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1]

二、在艺术创作、科研中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内容

在文化艺术全球化的今天,在西方现代艺术潮流席卷全球的趋势和背景下,如何使中华艺术更多地走向世界,占据世界艺术的制高点,是艺术家们一直探索的重要主题。中国艺术要想得到大繁荣,大发展,我们需要借鉴、学习西方先进的艺术观念、思潮、技法等,但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翻版西方艺术,中国艺术不能脱离甚至是背离传统的审美原则和人文精神,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必须与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艺术创作、科研必须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历史上的艺术名家,其之所以历久不朽,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艺术品格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折射和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气神,例如魏晋时期的顾恺之的绘画非常注意自由精神的表达,这也符合当时玄学主张的自然审美潮流。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否定被打倒,而面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冲击,又没能很好地吸收借鉴。当我们重新审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时,发现很多作品缺少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缺少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艺术创作中要自觉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和背景题材,以鲜活的人物造型,生动的艺术语言与形象,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来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呈现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重点突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如人物画的选题上,徐悲鸿、蒋兆和、黄胄、周思聪等正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他们的代表作《愚公移山》《流民图》《洪荒风雪》《矿工图》等都体现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在艺术的创作上,现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向前辈大师学习,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文理想的传承者和倡导者。

在艺术及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上,要将艺术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艺术学科与人文科学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交叉。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艺术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与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效。在学科研究中,还要建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吸收中外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批判理论、批判模式与批判方法。

三、在社会服务中注重利用艺术教育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艺术及艺术教育也通过独特的方式承担着这一功能,艺术教育必须通过社会服务来求发展,通过发展促进社会服务,在发挥艺术教育的社会服务过程中,必须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

一是要请进来,要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艺术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家等进校园、进课堂,这些人往往不仅具有某方面的艺术才能、技能,而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有较高的造诣,通过课堂教学和观摩,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艺术教育资源,或者与外单位合作共建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研究、教学基地,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等的培养渠道,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从而普及传统文化与艺术。

二是要走出去,艺术教育与培训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艺术教育要主动与相关的动漫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文化艺术产品企业等在订单式联合培养人才,科研技术攻关等方面无缝对接。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不仅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例如将木偶、皮影、传统戏剧等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运用到动漫的制作中,将唐装、旗袍等传统服饰元素运用到现代时尚服饰制作中,将各种绘画艺术应用到瓷器生产史等,艺术与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产品中得到很好的相结,这些现代产品因极具中国元素或者说中国风,不仅在国内极具文化艺术魅力,而且也风行于国外。

四、在校园艺术文化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外,校园文化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传承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必须要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艺术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是开展好高雅艺术特别是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艺术巡演、巡展,专家讲座等方式,将中国与外国,古典与现代艺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汲取艺术精髓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昆剧、话剧、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等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艺术进校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拉近了学生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距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经典话剧《立秋》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不仅使得剧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话剧的主题厚重,寓意深远,充分展示和宣扬了中华民族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观念,倡导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团学组织的积极作用,在繁荣校园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团学组织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这些团体在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往往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因而也更受学生关注和喜爱,很多文化艺术活动成为学校的重要品牌,也成为了文化艺术育人的重要途径。在促进、鼓励这些团体做大做强、健康发展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引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使其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发挥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如“中华诵”经典诗歌朗诵会、五四文艺晚会、纪念一二·九征文、诗歌大赛等活动成为经典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展示了学生才华,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通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

五、在构建相互补充、相互协作的艺术教育格局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是多元的,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构建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协作的多元艺术教育格局。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强基于课程的艺术教育、重视校园艺术文化活动的熏陶等途径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高度重视网络艺术资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社区资源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艺术教育中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画廊、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社区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写生,提倡和鼓励学生多创作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文艺作品,学生身临其境,更能充分了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在信息时代,利用艺术教育强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网络教育平台,将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视频化、数字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佳作。例如湖南科技大学豆沙包漫画团队制作的系列片《绝对忠诚》,华智动漫设计有限公司与湘潭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研发的动漫电视连续剧《雷锋》等作品,都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借助新兴媒体来传递正能量的。

[1]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S].2014年4月2日载于教育部网站,[EB/OL].http://www.moe.edu.cn/.

[2] 张葆冬.当前艺术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艺理论与批判,2007(5):140.

(责任编辑 杨军昌)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因艺术而生